【原文】十月,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十二月,益發卒軍汾城旁。武安君病,未行,諸侯攻王龁,龁數卻,使者日至,王乃使人遣武安君,不得留咸陽中。武安君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王與應侯群臣謀曰:“白起之遷,意尚怏怏有馀言?!蓖跄耸故拐哔n之劍,武安君遂自殺。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譯文】十月,秦昭王免除武安君白起的官爵,將他貶為普通士兵,放逐到陰密(今甘肅靈臺西南)。十二月,秦王調集更多士兵抵達汾城(今山西襄汾西南)旁。白起因病,未能起程,諸侯聯軍進攻王龁,王龁屢次敗退,每天都派出使者前往咸陽求援。秦昭王于是派人驅趕白起,不允許他滯留咸陽。白起出咸陽西門十里,抵達杜郵。秦昭王與應侯范睢及群臣商議道:“白起對于被驅逐之事,內心憤憤不平,口中還有不滿的言論?!庇谑乔卣淹跖墒拐哔n寶劍給白起,白起遂自殺。秦國人同情白起,鄉親們都為他祭祀。
【感悟】
1.戰國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能打的武將層出不窮,諸如樂毅、趙奢、廉頗、李牧、吳起,當然還有白起。這些人的命運又各不相同,而白起的遭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他既為秦國,準確來說是秦昭王的統一之戰立下了不朽功勛,最突出的就是秦趙長平之戰,最后卻被秦昭王免為士卒,驅逐出京,直至賜死。未免讓人唏噓。秦人憐之,至今在陜西還有白起廟。
這似乎是一個老套的劇本,開疆拓土的征戰時代,能征善戰的一代戰神,雄心勃勃的君主,陰險狡詐的丞相。
但這個故事又有太多故事背后的原委值得后人細細分析。
2.武安君白起之能,眾人皆知。長平之戰既是武安君的封神之戰,也是君臣關系的重要拐點。
表面是上君臣意見不一致,白起想趁長平之戰的大勢,一鼓作氣直取邯鄲。秦昭王卻接受趙之求和,同意趙國割地求和。值得注意的是,這背后還有應侯范雎受蘇代的厚幣游說而向秦王。
自此武安君白起與應侯范雎之間就有了隔閡。
所以大將在外,一定要注意和朝內君主身邊人的關系,越是有能力的大將,越要注意;越是打勝仗,越要注意。
3.自此之后,秦王再令武安君白起帶兵作戰,特別是攻打趙國時,白起總是托病不行。而沒有白起掛帥,秦軍在合縱聯軍的攻勢之下,敗績頻現。
秦昭王多次催促白起出征,白起始終不行。即使秦昭王派出當朝丞相應侯范雎去請白起,白起也不答應。
是不是居功自傲已經不重要了,這是一個面子問題。既有應侯范雎的面子,更有秦昭王的面子。
病了已經和居功自傲畫上了等號。而后續白起屢次都是以病為由。
4.于是秦王動了殺心,朝中諸人,特別是身為百官長的范雎舉一百個手同意。
一代戰神終究落幕。
5.為將者,光明磊落可以統帥三軍。但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君主。
不然越能打,危險越打。
其實,好多事都是如此。
太陽底下無新事,歷史在反復的證明。
或許武安君在最后的一刻會認識到自己最大的錯誤,但作為孤傲而剛硬的他,又會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