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恩佳音
源自#歲月拾遺優選推文#
01
“奶奶,這是什么菜呀?”
“涼調柳花。”
“柳樹上開的花嗎?這也能吃?”
“是啊,能吃。”
“你確定?你吃過?”
“吃過。我們年輕的時候,那日子真的叫苦!把家里能吃的東西全吃了,肚子還餓著,咋辦?只能出去找吃的。
可是大家都和我們一樣,去哪找吃的?樹上、地里到處找。樹上除了楝樹葉沒人吃,其余能吃的又夠得著的,幾乎都被人摘下來吃......”
“咦,樹葉子你們都吃?”
“不光吃樹葉,樹上能吃的東西多啦!香椿芽、楚不揪、梧桐花、柳花、嫩柳葉、嫩榆葉、枸杞葉都能吃。”
“你們去挖薺菜吃不中?”
“肯定中啊!你知道挖薺菜,別人也知道去挖薺菜啊。可是薺菜就那么多,被挖完了,還去哪挖?”
“那咋辦?”
“去挖其他的呀!灰灰菜、水蘿卜棵、茵陳、掃帚苗、馬齒莧都能吃。”
“有這么多能吃的,你們也不會餓著吧?”
“傻孩子,一天三頓讓你吃這些沒有油水的青菜,你能吃進去嗎?”
“有得吃,總比餓著強吧?”
“那是!那時候天天吃青菜,我出門時看別人的臉感覺都是綠的,哈哈。因為家里沒東西吃,每次該去做飯時,我都心慌。”
“吃野菜,臉會變綠?那你現在還讓我們天天吃野菜?”
“不是真變綠,是我那時候吃怕了。現在時代不一樣啦,乖乖!你們天天大魚大肉吃得太多,就是需要多吃點青菜,野菜更好。”
“你原來吃那么多野菜,還沒吃煩?”
“原來真吃煩了,后來種的莊稼夠吃了,好多年我都不吃野菜。再好吃的東西,讓你吃多了,都不會覺得好吃!
現在咱們吃的菜,油太大,還經常吃肉,偶爾吃點野菜,我又覺得好吃了。”
02
這是佳音和奶奶剛剛在餐桌前的談話。
今天,我們小區里的綠化工人修剪園區里的柳樹枝,婆婆隨一群老太太摘了很多柳花,到家洗凈,用開水過一下,再過兩遍涼水,晚上我們的餐桌上就多了一道菜:涼調柳花。
這幾年,我們家的餐桌幾乎擁抱了整個春天,隨著溫度的不斷升高,婆婆不停地變換著餐桌上的野菜。
初春時,薺菜、茵陳、面條菜紛紛上桌,婆婆用薺菜、雞蛋、蝦米包成包子,或者用薺菜和肉拌在一起,包成薺菜肉餃子。
如果挖來的薺菜比較多的話,婆婆會分批把薺菜在開水中過一下,然后控水,晾涼,分裝在一個個小保鮮袋里,凍進冰箱,隨時可以拿出來吃。
茵陳和面條菜基本都是做蒸菜。
前一天晚上把菜洗凈,放在菜筐里控干水分,第二天早上拌上面粉,開始上鍋蒸,蒸熟之后,倒在干凈的盆子里攪散,把鹽和佐料拌進去,即可食。
隨著氣溫一點點升高,柳花、香椿芽、楚不揪、水蘿卜棵都可以吃了,柳花涼拌,香椿芽炒雞蛋,水蘿卜棵蒸菜,楚不揪蒸菜。
然后就是榆錢、槐花、枸杞芽、掃帚苗、灰灰菜、馬齒莧的季節了。
槐花和薺菜的吃法幾乎相同,榆錢和掃帚苗多半做蒸菜,灰灰菜和馬齒莧一般做菜饃,沾著調料汁,吃著超美!
有時候,我婆婆會在鍋里放油、蔥、姜、蒜、干辣椒爆香,把蒸菜倒進去炒一下,或者把蒸好的楚不揪放在油鍋里炸,真的比肉都好吃,孩子們每次都嚷嚷著“太好吃啦”、“真香”。
寫在最后:
我們家住在市郊,婆婆經常和一群老太太去附近挖野菜,周末也經常纏著我們帶她到黃河邊尋找野菜的足跡。
婆婆說:這些野菜多數都清熱利濕,排毒護肝、健脾和胃、降脂降壓、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等。
小區的老人們多數不識字,但他們比較注重養生,吃野菜是他們春天的首選,所以我們也被婆婆馴化了,全家人都愛上了春天的野菜。
薺菜和槐花最旺盛的時候,婆婆就會把很多薺菜和槐過過開水,晾涼后凍在冰箱里,所以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野菜包子或者餃子。
春天萬物復蘇,各種野菜開始萌芽。大自然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推出新菜,不僅吸引著人們的腳步走到戶外去踏春,而且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挖野菜,心情舒暢,吃野菜,為我們帶來身體健康。
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嘮著家常,吃著春天的味道,感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