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解讀的幾首古詩,除《江雪》和《獨坐敬亭山》外,其他幾首未從觀心實修訓練的角度解讀,此篇一并補之。
1、《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在觀照內心的各種現象時,情緒、感受、思想、念頭等,皆是不同的“嶺”與“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些現象,皆是自心本體在不同因緣條件下的不同作用的顯現,以不同的視角去觀照這些現象,就會得出不同的看法和觀點。這些現象在因緣中不斷地生滅變化,找不到永恒不變的實質。
不識廬山真面目:心靈的真面不在這些無常生滅的現象之中,在現象中尋覓,永遠也見不到心靈的真相。
只緣身在此山中:當我們的視角被局限在“視界-世界”中的時候,就無法見到“心-視角”自身的真相。
只有將注意力從各種無常的現象中抽離出來,專注于觀照“心-視角”本身,心的真相才會漸漸地顯露出來。當包裹在心靈上的層層錯覺被層層看清、層層看破之后,最深入、最根本、最究竟的那個真相就會赤裸顯現出來——在這個真相中,你會清楚地看到,“心”,或者“視角”,其實僅僅是一種“假名”。
清楚看到這一切的“你”,似乎也沒有一個“你”。因為,“你”,即是所有的一切。
這是真正的“廬山”,此“山”遍滿于法界,沒有什么在它之外。所有的一切都是它的化現,所有的一切都在它之內,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它。其實,除了它,別無他物。此“山”,老子名之曰“道”,佛陀名之曰“如來”。在視角學中,稱之為“超級視角”。
2、《道川禪師偈頌》:
遠觀山有色:在觀照內心各種現象時,從表象觀之,有聲有色,歷歷分明,現象宛然;
近聽水無聲:當深入觀照其真相、本質、本性時,即可發現一切現象皆在因緣中快速地生滅變化,了無實質,無常,無我,畢竟性空。
春去花猶在:不管現象如何變化,能觀之性卻一直都在,本自具足,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動無搖;
人來鳥不驚:安住于寂靜空明之本覺,任現象生滅變化,心皆禪定于本心空性之覺照,不被現象所干擾;
頭頭皆顯露:時時刻刻安住于本心,時時刻刻不忘本心,時時刻刻保持本心的醒覺,不被情境所迷,不被妄念淹沒;
物物體元平: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以空性智觀照一切,就會發現一切本自平等,一切皆是空性的顯現,一切皆在空性中平等一如;
如何言不會:一切現象緣起性空的真相,以及自心本自空明、本自超越的真相,是如此地清晰明了,只要如法觀照,如法訓練,每個人都可以真切地體證到這一真相。為什么會說體會不到呢?
祗為太分明:只是因為分別心太強烈,始終無法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把二元對立的概念當成了真實。所以,放下大腦,放下二元思維模式,是觀心修行訓練的基礎前提。這一點做不到的話,就永遠難以了悟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什么是究竟的超越。
3、《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讓自己的身心達到一種松靜自然的狀態,然后在此基礎上觀照自己最本樸的心——沒有任何雜念的、純凈的心。
言師采藥去:一邊祈請師尊一邊聆聽自己的祈請之心,在祈請和聆聽中讓心不斷地進入更加專注、更加寧靜的狀態。
這時需要深入地觀照和體會當下專注、寧靜的心——從本體層面、本性層面,深入地觀照和體悟,看看其本體如何?是否有實質?是否有生滅?是否有來去?是否有善惡?是否有垢凈?是否有增減?等等。直到將自心本體層面的真相、真性觀照和體悟得清清楚楚,再無疑惑。
然后接下來,從自心覺性的層面,繼續進行深入的觀照和體悟,看看其覺性究竟如何?這能覺之性到底來自何處?是否有實質?是否有來去?是否有善惡?是否有垢凈?是否有增減?等等。還有,自心本體與自心覺性,究竟是什么關系?這些全部都要體悟清楚,直到再無疑惑。
觀照和體悟的過程,即是“采藥”的過程,體悟到的內容即是“智慧之藥”。常服“智慧之藥”,煩惱可滅,生死可了。
只在此山中:真心——既是真師,也是真藥。要見到真心,無需外求,只要專注地觀照和體悟自己的心,慢慢地就會見到真心。見到真心之后,就訓練自己安住于真心之中,以真心的智慧觀照一切,在真心智慧的觀照下工作與生活。
云深不知處:真心,隱藏在念頭的背后,紛繁的念頭如云如霧,我們的心很容易迷失在念頭中,因此要見到真心,就要排除念頭的干擾。妄念的云霧散去之后,真心的天空自然就會顯現出來。同時還代表了悟道者平凡質樸、和光同塵的隱者形象——大智若愚,大隱隱于市。
4、《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觀心修行,必須從紅塵中出離,從六根、六塵、六識所構成的“人間”出離,從貪嗔癡慢疑中出離,從功名利祿、愛恨情仇中出離,從色受想行識中出離。從內心的情緒、思想、感受、念頭中出離。何為出離?保持靜靜地觀照,觀而不陷入,不貪,不戀,不牽,不掛,即為出離。盡,代表這種出離要徹底。
山寺桃花始盛開:在徹底的出離之后,菩提之花才有機會綻放。出離心,菩提心,正見,為佛法修行之三根本。有了出離心,還需要發起自覺覺他的大愿菩提心,發心學習和實踐般若觀心法,以緣起性空的智慧觀照自心,觀照自心之內的所有一切現象,層層破除有生有滅之幻相,直到最終見到無生無滅之真心。真心,即是般若之花,空性之花,智慧之花,超越之花,自由之花,永恒之花。此花開時,處處皆春。
長恨春歸無覓處:“人間”美好的一切,總是那樣地無常,不管人們如何執著,一旦消散就再也無處追尋。生老病死,是沉迷于紅塵的生命躲不開的“宿命”。
不知轉入此中來:但其實這一切皆是由于人們被幻相所迷,被假象所欺,對生命真相的無明所造成的。真相具有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徹底粉碎所有一切假象、幻相。但這需要人們做出巨大的轉變,轉外求為內求,轉迷惑為覺悟,轉妄心為真心,轉分別妄想為智慧觀照。當真心的智慧成為我們生命的主宰時,我們的生命就會從根本上改變,變得寧靜、安詳、自由、快樂、芬芳、鮮美......
5、《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在觀心修行的初期,我們會發現,內心的念頭猶如過江之鯽,總是妄想紛飛,相續不斷。
但愛鱸魚美:不僅如此,我們的心還很容易陷入對各種欲望的追求,貪圖一時之樂,卻對無常的真理視而不見。
君看一葉舟:這個時候,堅持正念訓練就非常非常地重要。只有正念訓練這艘渡船才能將我們的生命從生死輪回的此岸帶到自由解脫的彼岸。
正念,就是安住于當下的寂靜,觀照寂靜之心,體悟自心的空寂、無形、無相、無生、無滅,體悟自心的究竟超越,體悟自心本自具足的能覺之性,在這種觀照和體悟中見到自己的真心。
真心是真正的渡船。我們的身體亦如一葉小舟,但這艘小舟只是臨時的生命棲息地。我們必須找到真正能夠度過生死之海的渡船——真心,才能安住于真心之中,穿越生死之海。
出沒風波里:身體之舟或許可以在人生之海的風波里穿梭,但終究穿不過生死之海,最后一定會落入死亡這個怪物之口。但如果這時你已經準備好了另一艘可以飛翔的船——真心,就可以乘上真心之船,從生死之海的上空飛過。你會看著被自己拋下的身體被死亡吞噬,但你已經不再恐懼,因為你拋下的身體就像一件舊衣服一樣,而此刻的你已經有了全新的生命——無生無滅、究竟超越的真心。
6、《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觀心修行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經過了苦苦的尋覓,終于找了適合自己的實修方法,也經過了修行初期念頭紛飛的階段,念頭已經越來越少,心也越來越寧靜。但是寧靜的心,就像秋天沒有月亮的黑夜一樣,冰冷,孤寂,寒霜漫天。偶爾還有一些冷言冷語傳進耳朵,就像烏鴉的鳴叫,讓人更感凄涼。為什么會如此呢?因為還沒有見到真正的光明。這有點像黎明前的黑暗,這一階段最需要修行者的耐心、毅力和恒心,不斷鼓勵自己,堅持,堅持,再堅持!
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堅持觀心訓練是最重要的。心靈的暗夜雖然還沒有產生真正的光明,但正念訓練就像漁火一樣,可以讓自己在黎明到來之前照亮腳下的路。孤寂是難免的,有時也會有一些憂傷與哀愁,但都沒有關系。如此難熬的冷夜,如果實在睡不著,那就起來打坐吧。在靜坐中觀照身心內在的一切,觀照它們的無常變化,觀照的它們的生滅聚散,觀照它們的如露如電,觀照它們的如夢如幻。當你徹底看清它們無常的真相時,就放下對它們的執著吧。它們不過是心上的影子,來來去去,生生滅滅。看清了之后就放下它們,你需要去尋找月亮,你需要去尋找太陽,你需要去尋找真正的光明!
姑蘇城外寒山寺:看清了它們無常的真相后,就徹底地讓心從它們之中出離吧。遠離紅塵中的燈紅酒綠,遠離鬧市中的車馬喧囂,遠離人世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遠離各種各樣欲望的誘惑。讓自己的身心靜下來,化為清凈莊嚴的壇城。身體即是深山古寺,心靈即是寺中禪僧。以戒為衣,以定為履,以慧為食。將所有的過往全部布施給秋風,將所有的思念全部布施給江水,將所有的欲望全部布施給黑夜,將所有的期冀全部布施給寒霜。只留下正念的漁火點亮禪修的青燈,端身而坐,安住于內在的寂靜中,保持清明的覺照,靜待黎明。
夜半鐘聲到客船:突然,鐘聲響了。在鐘聲響起的時候,這天地以及天地間的一切都消失了。寺與僧,身與心,天與地,自與他,一切的一切都全部消失在了鐘聲里。唯有鐘聲,轟然長鳴.........
過了很久,當他終于重新看到眼前的漁火時,他突然發現,那漁火是那樣的美。美的何止是漁火,還有這烏篷船,還有岸邊楓樹映在水中的倒影,還有偶爾傳來的幾聲鴉鳴,還有這滿天滿江的霜白風清......
他曾經以為,在這天地之間,在這紅塵人世,他終究不過是一名過客。而現在他卻發現,更準確的說法是,這所有的一切,其實是飄過他眼前的風景......
7、《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修行之路雖然看似遙遠而艱難,但其實紅塵之路更難。修行之路雖然漫長,但終有完成之時。紅塵之路,看上去繁華似錦,但卻如泥潭一樣,一旦陷入就難以抽身,千劫萬劫,難有出期。修行之路,通向到是自由之境,逍遙之鄉,紅塵之路,通向的是生死苦海,輪回牢籠??墒?,能看清這一真相的有幾人?能堅定地走上這寒山石徑的有幾人?能在修行路上得遇良師益友,相攜同行者有幾人?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者有幾人?
以心觀心,直觀自心的方式是一種非常好的實修訓練方法,對于訓練心的定力和智慧都有很好的效用。但這種方法不像其他方法——比如念佛、持咒、誦經、靜坐等——那樣容易切入,所以最好有老師的指導,然后一步步地深入。在這條路上,岔路口也很多,容易走偏的地方也很多,這些都需要及時發覺及時調整。所以此法甚為不易。
那為什么又特別重視觀心呢?因為修行即是修心,觀心是最直接的方式,可以將所有宗教名相之類的內容全都放在一邊,直接專注于其中最核心的東西——通過觀心達到對自心真相的了悟,通過對真相的了悟徹底破除一切幻相。真相最有力量。
這種方式的修行,甚至不需要你依賴一個外在的信仰對象,你只需要堅定不移地去追尋自己生命的真相——同時也是所有一切生命的真相——這一普遍真理,你就能夠憑借對這種真理的信仰和追求來實現生命的超越和升華。那時你會發現,佛陀、老子、莊子等古代的圣賢,的確是非常值得敬仰的前輩——只因為他們遠遠地走在了自己的前面,并且達到了自己目前無法企及的高度。這時,他們自然就會成為我們向往的對象,成為我們生命中指引我們生命的燈塔——我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他們那樣的人。這,即是筆者心中所認為的真正的信仰,同時也是筆者心中的最好的信仰。
密宗對信仰的理解則增加了這樣一項內容:他們不僅是“古代”的圣人,而且是“當下”的圣人——因為“時間”是一種幻相。所以他們生命的能量場真實地存在著,而通過對他們的信仰、祈請和觀想,則能夠與他們的能量場建立真實的連接,從而使智慧能量能夠從他們那里源源不斷地傳給信仰者,幫助信仰者更好更快地成長、升華。
這其實并不神秘,其原理或許可以用量子糾纏現象來理解。就心的層面而言,這宇宙間最遠的距離和最近的距離并沒有本質不同,唯是心的注意力所在不同而已。心,是一切的開關。
白云生處有人家:仔細觀照自己的心,所有可以被觀照到的現象皆是“白云”——情緒、感受、思想、記憶、觀念、念頭等。
在觀心的過程中,有個重點,即對于所有觀照到的對象,都要深入觀照其最根本的性質——是否能夠永恒?是否有不變的本質?是否有不變的本性?當我們如此去觀照時,就會發現,上面說的這些“白云”,都是無常的,都是變化的,都是找不到不變的本質和本性的。這代表什么?這代表它們都不是真正的重點——不是我們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東西。
對于我們的生命來說,它們都是客人,有來有去,有生有滅。它們都是不值得去執著的,因為它們畢竟留不住,畢竟不可得。它們來的時候,看看就好,不要太當真。它們去的時候,也不要挽留,不要牽掛,隨它去。
這樣的訓練對于我們看破放下這些“白云”有很大的幫助。但這樣的訓練還遠遠不夠。我們只是看清楚了什么是不重要的,還沒有看清楚什么是真正重要的。
那么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它又在哪里呢?它在白云“生處”!所以將“白云”的真相、真性看清了之后,就不要再關注“白云”本身了,而是要繼續深入一步,去深入地觀照“白云”生起之處!仔細地觀察,它們從哪里生起,又在哪里消失?生起前如何?生起時如何?消失時如何?消失后又如何?當我們耐心仔細地持續觀照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白云”,竟然是從“空”中生起的!然后又消失于“空”中!而當心中沒有“白云”的時候,同樣是“空”的!
注意,這個“空”真的是什么都沒有的“空”嗎?不是?!鞍自粕幱腥思摇?,“人家”,即是生命之家,即是生命之源!
《道德經》中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個“空”,不就是能夠出生萬有的“無”嗎?
既然這個“空”中能夠產生出各種各樣的“白云”,那么它就不是絕對虛無的空,而是含藏萬有的空!
仔細觀照這個“空”,就會發現,這個“空”是寧靜的,是寂靜的,是離于一切現象的,不在任何現象之中,卻能夠生出各種內心現象。
這時,就需要深入地觀照這個“空”的性質——它是恒常的還是無常的?它是有生滅的還是無生滅的?它是有來去的還是無來去的?它是有實質的還是無實質的?甚至于它是存在的還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深入地觀照,就會發現,所有的“定義”、“概念”對于它而言,其實都是無效的。
相對于無常生滅的現象而言,它的確是一種常,的確沒有生滅,的確沒有來去,的確沒有任何實質存在,同時也的確不能說它不存在。
我們還會發現,它沒有生滅,沒有來去,沒有實質,因此無所謂生死。生死只對現象有意義,對它沒有意義。它本自超越于生死!
那么它是誰呢?是誰在觀照它呢?
當我們繼續深入地觀照,并反觀觀照本身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奇跡”——其實,這一切,不正是它自己在觀照嗎?!
這個能夠觀照的它,觀照著它自身的“空”——“空”觀照著“空”自身!這觀照與空,本自一體,本自無別!
既然這“空”能夠觀照,所以就不適合再稱為“空”??墒沁@觀照除了這“空”,也并無自己獨立的本體。
事實就是這樣的奇異,真相就是這樣的奇妙——你,或者我,都是這樣一個“能觀照的空”!
在藏傳佛教中,能觀照的這種性質被稱之為“明”,與其自體之“空”合稱為“明空”——這也是筆者選擇以“明空”為筆名的原因。
明,是空之明,空,是明之空。明空、空明,就像一個無形的“空鏡子”,“本來無一物”,“毫光照大千”。不僅照大千,而且照著自身的明空、空明。
不僅如此,這“明空”之中,可隨因緣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白云”,并呈現在自“明空”而起的“觀照”之中。
當你發現自己成了這樣一個徹底的“空鏡子”時,你會發現,身心內外的“世界”,都不過是映在這“空鏡子”中的影像,猶如鏡中花,水中月。
所以,你究竟能得到什么呢?你究竟能失去什么呢?所有的得到就像“白云”一樣,所有的失去同樣也像“白云”一樣。
本無所得,本無所失。一切得失,皆是夢幻空花。
所有因緣而來的一切,必將因緣而去。一切從“空”中生起,又消融于“空”中。
究竟而言,生滅、來去、得失、聚散,也不過是一場夢境。夢,看似真實,但再怎么看似真實,也終究無法成為真正的真實。
徹底看清了這所有的真相,“空鏡子”就完成了“覺醒”——所謂覺醒,不過就是徹底看清了“世界”以及“自心”的真相,不再迷惑而已。
只是,鏡子之中的夢境實在太美,它總是時不時的就會掉進夢里而忘記了真相。
所以,還需要繼續訓練,直到它練就一項“新”的本領——能夠始終在夢境中清醒地做夢,不再迷失。
這種本領,太難太難,所以也至為珍貴。它把這種本領稱之為智慧,為了區別于現象界的智慧,它把這種智慧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即究竟超越的智慧。
在視角學中,筆者稱之為“超級視角”。
筆者雖然提出了“超級視角”這一命名,但其實距離這一名字所對應的智慧境界還差得很遠很遠。
不僅差得很遠,而且他還是一個太喜歡做夢的人,經常在他自己的夢中不愿醒來,比如關于秋天的夢,關于“楓”的夢。
停車坐愛楓林晚:他對“楓”的偏愛有點癡狂,癡狂到經常忘了他其實就是它——“空鏡子”。但他也經常會想起,會記起。于是他就想了一個奇招——他把自己以及自己經歷的所有故事和自己所有的夢,都觀在一面“空鏡子”里。他觀照著這些故事,觀照著自己的夢,也同時觀照著空鏡子,以此來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真正的樣子。這樣的訓練還需要堅持很長時間才能讓他的清醒逐漸地穩固,不再迷失。但他也不著急。每天就這樣觀著吧,而且不管他觀還是不觀,本質上他都是一面空鏡子。觀,只是讓他(它)自己牢牢地記得這一點而已。
霜葉紅于二月花:夢總是精彩的,不然就不會有那么多——數量多到無法計量的“空鏡子”,一個個在自己投射出的夢境里樂此不疲地做著一場又一場的夢。其實,有什么不是夢嗎?沒有。即使在筆者眼中的這些所謂的真相,在很多人的眼中,也同樣是夢中的囈語。以他們的視角來看,的確如此,無可辯駁。
所以,沒有什么是絕對的真相。每個人有每個人心中的真相。
其實,真相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所有的追求,本質上不是真相,而是快樂。
所以,如果你真的很開心,很快樂,而且永遠都那么開心,那么快樂,即使你不了解本文所說的真相,又有什么問題呢?
有的人喜歡百花爭妍的春天,有的人喜歡丹楓如火的秋天,蘿卜青菜,各有所愛,都很好。
但如果你不開心,不快樂,有種種的煩惱和痛苦,那么當你苦苦尋找解決之法卻總是尋之而不得的時候,或許可以讀讀筆者的這些文字。
你不一定非要認同筆者的“囈語”,但至少可以給你一些啟發——世界在不同人的眼中,其實差異很大。當視角改變的時候,所看到的世界就會改變。
所以重點不在于認同某種觀點,而在于幫你看到一種新的可能性——通過改變視角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
當你找到了一種能夠開心快樂地生活而不被煩惱所纏縛的新視角時,那么隨喜贊嘆您——您已經得到了筆者通過本文最希望傳遞給朋友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