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文:鐲耳
我聽說陳曉卿是源于他制作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慚愧的是那些年我竟然忙碌到徘徊在電視機前的時間都沒有,白巖松說陳曉卿的美食文章比他導演的美食紀錄片更好看,這對我來說算是十足的安慰了。
《至味在人間》是陳曉卿十年的飲啜筆記,所謂吃喝有道,寫字有氣。身為紀錄片制作者,陳曉卿筆下的人間至味著實亮了我的眼。早些年讀汪曾祺,汪先生是個可愛的作家,他寫《人間滋味》寫的煙火叢生,詩情畫意,言已盡而意無窮,當然,這也是他所擅長的,人性化的,充滿人文氣的人間滋味。用陳曉卿的話來說:汪先生本身就是個作家,美食寫得并不多,但每一篇都可以反復讀,有味道。汪先生做人有士大夫的特立獨行氣質(zhì),寫文章能把中國文字調(diào)動到極致又不做作。最重要的,他只記敘美食,不講道理。
汪曾祺筆下的人間滋味是可愛的,好玩的。陳曉卿則大不同,他是四海八方食客眼中的“掃街嘴”,他把文字化作原料,在美食當中佐以人情之鹽,可謂:原汁原味原生態(tài),實實在在的真性情。
? ? ? ? ? ? ? ? ? ? ? ? ? ?人間至味有真情
陳曉卿講父母大人的飲食偏好,因其父親是北方人,習慣吃面食,母親出生于水稻產(chǎn)區(qū),習慣吃米飯。所幸生活里,父母雙親一直采取求同存異,擱置爭議的政策。母親做米飯放小火總會給父親放進倆饅頭,父親蒸饅頭,蒸鍋的中間必是空的,為的是給愛人擺上一碗香米飯。瞧瞧這恩愛勁兒,讀得我的心里也抑制不住心血沸騰熱浪翻,老夫老妻,恩恩愛愛,都在這口饅頭米飯鍋里了!若不相愛,怎會相顧?想起平日里的煙火灶臺上不知又有多少人因這天南地北的特殊“口味”起了爭執(zhí),酸甜苦辣咸,灶臺滋味,各有千秋,但凡有心細如綿兩兩相顧的都該是那白首不相離的神仙眷侶呀!
南甜北咸,東酸西辣,北方人的口味大多濃烈偏咸,想起我的母親,在我幼年的記憶里她的一日三餐里斷然少不了蔥醬蒜,我親眼看著她做菜撒鹽撒的霸氣勁兒,白鹽三勺兩勺落了鍋,不浸滋味不上桌……二十幾年前因父親患有腎病,醫(yī)生百般叮囑平日三餐少鹽清淡最好,也是從那一年起,母親做的菜變得清淡了,我家廚房里少了鹽味,菜肴里少了咸味,可是日子卻充滿了實實在在的真情味!仔細回味,那是母親對父親真真切切的愛呀!
? ? ? ? ? ? ? ? ? ? ? ? ? ? 人間至味有閑情
陳曉卿的散文語言是幽默的,這樣的幽默遠非刻意而是從容,是他淡然閑情里的清歡一筆,讀來刻骨銘心。
說起年夜飯,總有朋友問陳曉卿年夜飯去哪里吃?他的回答永遠是:家里。
他把兒子放在父母那里住幾天,問兒子可否發(fā)現(xiàn)爺爺奶奶最愛吃什么?兒子認真想了半天,肯定地回答說:剩菜。
一家人在一起吃飯,他留意父親放香油的動作,他爹每次在涼菜里倒入兩三滴,收回時,會在瓶口輕輕舔上一口,然后做個很滿足的表情。陳曉卿看在眼里,記在心上,讀研究生時同學聚餐,他給大家做涼拌菜,注入香油時也學他爹把舌頭束成三角狀,在香油瓶上舔一下,群聲嘩然……這件事讓陳曉卿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子傳下來的東西不一定都是正確的。
他去一家飯館吃飯,飯館里的服務員統(tǒng)一穿著誘惑無比的山寨空姐制服,儀態(tài)舉止整齊劃一,說奧巴馬式長排比句。他寫:盡管這些姑娘很養(yǎng)眼,腰細腿長口才好,但就像機器人,實在分不出誰是誰,只能很無奈、很流氓地死盯著她們的胸牌……
陳曉卿的散文幽默毫無疑問是暖心的,在博人一笑的同時,卻又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好的書,不正是如此嗎?在數(shù)十年的美食筆記中傳遞有滋有味的生活情趣。
? ? ? ? ? ? ? ? ? ? ? ? ? ? ?人間至味有人情
不止一次,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兒子會主動跑過來對他說:“爸,要不咱們?nèi)コ岳涿姘桑俊标悤郧湔f:個人的飲食偏好,盡管像胎記一樣私密,但至親永遠知道它在哪里。
寫到淮南牛肉湯,陳曉卿在老郝這里深刻認識到:中國人,沒有什么比家更重要。再好的生意,也不能有自己的孩子重要。
這話該是說到所有為人父母的心坎里去了。“幾乎每一對中國父母都有天然溺愛孩子的心,再好的生意,再多一些的錢,對他們來說,都沒有自己下一代的成長重要——那是他們?nèi)康南M!比绻f一開始,我們僅僅是想關(guān)注一個“掃街嘴”的美食專欄,在味蕾中尋找一絲美食佳趣,那么看到最后是不是該為他的字字真情折服呢?陳曉卿筆下的美食,固然是“說理”的,干脆,直接,像是敘說一個美食故事,在故事的最后下了最后一道佐料,這佐料便是:一個美食家的真性情。人間至味往往醞釀于人與人之間,這話說得沒錯。
陳曉卿說:對美食的追求,對體面生活的向往,都源自人的本能。人間有味是清歡,惟愿我們在浮華的生活中,也能保持一顆豁達自在的心,當然,我更希望,再多一份陳曉卿式的幽默,還有那份人間至味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