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篇發在某公眾號的文章一夜間“爆”了,爆的原因是昨日因為看了一位老大爺賣菜的視頻有感而發,想起了年少時母親賣菜的場景,隨手寫了一段感慨發到了微頭條。
晚上打開公眾號驚呆了,幾個小時的功夫展現量和閱讀量都幾十萬了。文章下面評論如潮,都是對過去時光的或美好或不堪的回憶,是我的這段文章勾起了人們對逝去時光的總總回憶。大約因為每個從那個年代過來的人記憶都如此相像,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我是七十年代尾巴生人,有必要和文章下面質疑我的網友們聲明下,我特意問了母親,八七年到九零年前后春天韭菜剛上市確實是四五毛一斤。越往后就越便宜了,到了五六月份就更不值錢了,農村有句老話:五月(陰歷)的韭菜填牛壕(牛走過踩下的坑洼)。
為啥我對那時候的韭菜價格記得如此清晰?原因是因為嘴饞。[捂臉]
我那時上小學,我家承包大隊部的韭菜地,每年春天,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要下地趕季節割韭菜去集市上賣,奶奶爸爸負責地里割韭菜,割好捆住爸爸用自行車拖到集上媽媽和爺爺負責賣。
每天放學,(我們那時小學下午上兩節課)我就會跑到集市上找媽媽要錢買吃的(媽媽一般不給[捂臉]還會罵),當然多數是和爺爺要,不用要,直接就去爺爺的鐵盒子里拿五毛,然后就去離爺爺菜攤不遠的地方買吃的。
我們當地人叫“茶湯”的一種小吃,五毛一碗。叫茶湯其實和茶一點不挨邊兒,主料是把小米炒熟磨成細面,用好大一個銅壺里的熱水一沖,上面撒上紅糖白糖就可以了,軟軟糯糯,香甜可口,老人和小孩特別喜歡喝。
場景是這樣:非常顯眼的一個超大銅壺,有的銅壺上鑲嵌一個銅龍頭,龍頭上系個紅綢子很顯眼,饞嘴娃娃遠遠就看見了。
我屬于被爺爺慣得吃饞了的,沒上學以前爺爺就常牽著我去喝茶湯,長大了就上癮了。那時候物質匱乏,不像現在的小吃琳瑯滿目讓人眼花繚亂。茶湯是兒時最精致的美食,現在也有,如果你來內蒙古包頭市,我定領你去喝茶湯,當然現在已經十幾塊一碗了,上面撒上紅糖,白糖,按自己喜好還有花生仁、核桃仁、瓜子仁、腰果仁、葡萄干、芝麻粒等等,哇,不要太香啊。可是怎么也吃不出童年時的味道了[流淚]
成年后,有很長一段時間,每次想爺爺時,都要去街角的茶湯攤喝一碗除了糖什么佐料都不放的茶湯,可是怎么也喝不出兒時的味道了,沒了爺爺茶湯也不再美味。
人生路上,每一個至親的人都會有一款至美的食物留給我們的味蕾,這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家的味道,而我們,還有你,物是人非永遠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