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偃月探花
題記:嚴格來說沒有人喜歡加班,所謂的喜歡加班只不過是底薪太低的無奈之舉。不要說什么天道酬勤,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去跟天道聯系上。休息是懶惰嗎?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
多年前剛出來社會找工作的時候,看著隔壁工廠每個周末都有一天休息羨慕不已。當時就覺得按照標準規范走,每周至少休息一天的工廠是非常正規的存在,在那種每個月末才放一天假,每周日只上八個小時的模式下,竟然漸漸適應了。
每臨放假的頭一天晚上,整個宿舍都燈火通明到凌晨,像過年一樣,約飯的約飯,拍拖的拍拖,打牌的打牌...然后那時候感覺放假的一天還挺長,能做很多事情。其實一天是萬年不變的二十四小時,哪里會有多長,只不過是物以希為貴的心理作用罷了。
書沒讀好,我認了,沒有家庭背景,我認了,沒有家族人脈,我也認了。可是出來打個工,工廠企業還分個三六九等,實屬讓人郁悶。歐美企業和日資,每每招工的時候,招三個能去三百。輪到臺資和私企民企招工的時候,招三百能去三個。為什么?答案顯而易見,大家心知肚明。
對,同樣是出來打工的,比如小明和小強一起一個村出來的,同樣初中或者高中輟學。然后到外面來找工作,小明靠運氣進了外資企業,小強則因無奈而去了民企或者臺資。然后小明平時基本都是上班八小時,周末都有休息安排總打電話給小強,小強表示自己每天十二小時,周末還在加班,如此往復循環到了發薪日,上滿了一個月的小強一看工資只比小明多了兩三百或者持平。
就是這種情況,相信廣大務工朋友們都有這種感覺吧,工廠是分三六九等的,就跟社會上的崗位一樣,都是分三六九等的。這個不服不行,最重要的是,那些歐美企業和日企招聘要求不一定就比民企和臺企高很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先到先得規矩了,僧多粥少,優質企業就那么幾個,提供的勞動崗位自然非常有限,那么剩下的人去哪里呢?放心,大量的民營企業和臺企甚至作坊式工廠會向你敞開大門的。
有朋友會說,我不甘心怎么辦?不甘心也沒轍,現實就是這樣。進不了優質企業,只能去工資低,福利少,勞動強度大的非優質企業將就一下了。
在東南沿海地區無論是長三角還是珠三角,這些地區每個城市里面的工業區,都有那么幾個所謂的好廠,也有一些所謂的爛廠,當然也有處于中等的廠。這個上中下三個檔次的廠,不是按納稅排名,也不是按老板實力排名,更不是按大小排名,而是按前仆后繼無數的城市漂泊者、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線務工者的口碑來劃分的。這個排名多年前已有之,這么多年過去了,還是萬變不離其宗,換湯不換藥,江湖排名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優質工廠入職即有相對豐厚的勞動報酬,這個報酬常常會超過當地最低薪酬標準,漲薪也是隨著工齡和技能熟練程度來相應調整,到了一定時候自然就會給你漲,哪怕是一線的作業員,也是相應的漲薪制度。差一些的工廠尤其是作坊式工廠和臺資入職即享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底薪,剩下的全靠加班。
而你要漲薪那可就難了,首先最常問你一句話就是:你都會什么?你讓我有什么理由給你漲薪?就是這樣,他會問你會什么,要給他一個堅強的理由才會考慮要不要給你漲薪。要是一個作業員抱怨工資低,他會讓你看看車間的機修和技術員之類,說你會那些,我也給你漲薪。這就是外資和內資(臺資也是內資)的本質區別,同樣是割韭菜,前者好歹用了點麻藥,割完之后會給你施肥澆水,會讓你吸收陽光。而后者,割完之后,不好意思,你自己想辦法去生長吧,生長不起來的話,我們干掉重聘。
同樣是出門打工,為什么大家都熱衷于進外資呢。因為外資相對更人性化,而這個人性化,第一體現是勞動強度(如果工資到位,這個強度可不計入對比)。第二體現是伙食標準和住宿環境。第三體現就是休息制度的完善。因為每個人的性格、胃口、住宿喜好和每家企業的勞動報酬標準不盡相同,前兩項暫不作分析研究,今天主要來說說這個休息制度問題。因為畢竟人不是機器,都喜歡勞逸結合,都想在工作之余有點閑暇時光和私人空間。要不然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大都是標準的朝九晚五,上五休二呢。
記得數年前我在一家工廠上班時,看到公告欄貼了這么一張公告,大體意思是說這家企業與一個國際大客戶談成了生意,而這個大客戶嚴格遵守國際人權法令和勞動者保護法令,凡是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產品或者員工疲勞狀態下生產出來的產品,他們是不予接收的。當時我突然覺得日子一天天在向以人為本靠攏,法律在一天天健全了。我們普通打工者也不說上五休二了,能夠標準地上六休一已經很滿足了。
到今天,我發現,我想錯了。因為上六休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全面實施。也許有人會說,勞動法都規定了只要支持足夠的加班費,是可以加班的,并且有人愿意去加這個班。沒錯,我不否認這個情況。喜歡雙加的人大有人在,可是仔細想一下,他究竟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去加這個班,還是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加這個班呢?也有人會說,你可以去休息呀,加班是自愿的。
但是這種要請假一般的休息跟那種自然而然的制度性休息能一樣嗎?顯然不一樣,休息制度完善的企業,再忙都會周休一天,雷打不動。每天周六下午,全廠打掃衛生,領導開會和工作中言談的字里行間都會把周日給隔過去。就是公認的那種全廠休息,那種感覺是很爽的。玩也能玩得很痛快,畢竟是全廠公休嘛。而休息制度不完善的企業呢,到了周六下午,開會內容依然是明天來干嘛 干嘛,明天要注意些什么事,天天上班,讓人有種暗無天日的感覺,長白班的崗位天天上班倒還好扛些,要上夜班的崗位連軸轉不休息,是很讓人感覺到沉悶的。
然后你明天周日不想來還要去找領導說好話,那個領導,我明天有事云云。就算假請下來了,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因為整個車間都去了,你沒去。你的崗位是不是被人替了?周一去了是不是又要換崗了?領導會不會把我的績效給打低?同事對我是不是有什么看法?我是不是太懶了?工資會不會很低?等等等等。帶著這些問號去休息,能休息得好才是見鬼了。
那為什么這么多年過去了,社會文明和各項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為什么還不能實現基本的上六休一強制執行呢?筆者分析總結了以下五點:
第一:勞動力的盈余,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勞動力大國,充分享有勞動人權的條件還不太具備。你不干的工作有人樂意干,你不加的班有人樂意加。資本在能夠保證不違法的前提下,自然希望生產線能夠盡可能地多運轉。況且單位還支付了足額的加班費,就是合法合規的,盡管有時候不太合情合理。
但這并不重要,拋開那些抽象的浪漫主義人權不談,畢竟你要生活。所謂的優質企業就那么幾個,崗位就那點崗位,招滿之后總會有大量剩余的人員退而求其次到這邊來應聘,越是差的企業他越不愁招工,為啥?因為內有陣容強大的人力資源部小姐姐們,外有四通八達的勞務中介渠道,總能搞到人的,實在不行就用日結工,分分鐘大把人來。你不是有勞動條令嗎?那么他的底薪的設定,就是為條令而量身打造,反正你就是加滿一個月,那點工資也完全在他的掌握預算之中,翻不出五指山。
第二:奴隸思維的泛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平時不管是在車間還是在宿舍,無論是在下班的路上還是飯堂排隊的時候。總能聽到這樣的美妙聲音,比如你剛抱怨一句宿舍人多,不太方便,對面馬上有人來一句有的住就不錯了。你剛發牢騷說飯堂的飯菜太敷衍,比起數年前還有倒退感,對面馬上有人來一句有的吃就不錯了,上班你還想吃多好,放假自己做飯隨便怎么吃。
你剛說廠車怎么還不來,都等多久了,對面馬上有人來一句有的坐就不錯了,想快自己花錢打車。你剛不滿今天產線又增加了產量,說手腫胳膊疼,對面馬上有人來一句你產量還高?要是給你計件你還嫌低吧,你那速度要好好練練。你剛得知本周末不休息計劃泡湯發表了一點看法,對面馬上有人來一句休息?你想多了吧。這個廠就是這種模式,沒休息的,習慣就好了。
這種人怎么說呢,明明也是同一個階層的群體分子,卻說著有利于資本方的話,寒著勞動伙伴的心,就算你說的是事實,但是有時候該說出來的話總是要說的,你在勞動權益意識上的不斷讓步,對于不斷改革完善勞動權益的巨大輿論形成,是有一定阻力的。只有勞動者擰成一股繩,達成一個共識,不斷爭取屬于自己的合法利益,那么接下來才有可能實現。自己都有那種奴隸思維,如何讓資本給你讓步?
第三:內卷大環境下的生存壓力,不可否認在文明高度發達,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的現代化今天,有人權意識的人是越來越多的趨勢。但是覺悟歸覺悟,覺悟高有個副作用,就是內卷的助力。而內卷的助力恰恰又增加了行業內和行業外的競爭,這種競爭則對本就是底層學歷又不高的勞動者們形成了就業威脅。正是這種就業威脅的存在,才讓制造業工廠的資本方有了得瑟的余地。
因為稍高端的層次,那些什么科技技術、傳媒、研究、新聞、藝術、計算機、設計等等等等看起來光鮮亮麗,排場體面到足以上非誠勿擾都可以讓人鎮定自若的行業,尚且都競爭激烈,大卷包小卷,還時不時擠兌下來一些戰敗者充斥勞務市場。就更別說本來就沒什么學歷技術條件和家世的普通勞動者們了,他們除了辛勤上班,拼命加班真的是無計可施,別無他法了。盡管這樣的日子可以一眼看到頭,每個月盼著發工資那天查詢到早就預料到的銀行卡余額,然后開銷完一應支出,所剩無幾。但日子還得過下去,星期天?什么是星期天?能上班,有班上就不錯了。
第四:勞動條令的執行彈性太大,什么是執行彈性,就是條令是有,但不強制實施。有法可依,但是可以一區多制。允許優質企業隨便優待你自己的員工,一年給輛勞斯萊斯也不管你,那是你的自由。但是制定當然最低報酬標準的時候,還是會考量其他中小型企業的承受能力。
要不然全國的工廠都跟商量好的似的,除了危險化工類企業和特別累的崗位,其余的普通崗都是加加班四五千,五六千的樣子,這還是沿海地區的標準,內地會更低。為什么像商量好的似的都是這種水平呢?他就不能在差不多的工作內容的情況下,在同一個工業區這家工廠一個月四千多,隔壁那家企業給一萬多?是他承受不起嗎?當然不是,這就是用工行情,在每個國家都有特定的人頭價位,況且擅自破壞用工市場規則,會讓其他同行的老板仇視。
適當多個幾百塊是可以的,了不得多個千把塊嘛。同工同崗不同廠,工資相差呈現懸殊式差距的我還沒見過。話說回來,考慮企業不同的承受能力這塊,條令上給與了一定的扶持,也是為了保障稅收順暢,這是一系列的紅利鏈條,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給你普通勞動者過星期天還是不過星期天。
如果條令強制實施周末休息制度,對于不配合的處以重罰,那估計會有超過六成的企業會因為靈活訂單無法交付而面臨倒閉破產。沒有訂單的時候一個勁地給員工放假,有訂單的時候恨不得在車間布置宿舍,就是中小型企業的主要運營模式。而較大型的企業和外資則是十分成熟的運營模式,訂單都是較大的訂單,可以非常周密地讓生管排配計劃,就算避開全年的周末,也不會影響出貨交期。
第五:務工人員多數有出遠門就是來掙錢的共識。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了,就是在外地打工,就是為了掙錢拿回家用,而星期天休息的話,就會不可避免地去消費。也有一部份人認為休息出去玩無所事事,要么就是睡覺,對于工作環境和強度都還在接受范圍內的員工來說,還不如去車間上班更令人充實。過了星期天也是出來外地那么多天,星期天加班掙錢,也是出來外地那么多天,為了多掙錢,只能犧牲自己的休閑娛樂時間去加班,并且‘心懷感恩’,‘樂此不疲’。
說到最后,有沒有固定上六休一模式,并不能說就可以來區分社會文明的進步與否,符合自己國情的方式才是最合適的方式。公民人權意識的確立,是一件好事。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就是早日實現民眾的由衷幸福感,如果到了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五天八小時的薪資收入能跟現在加滿班收入持平,那才是真正的人心所向吧;只是不知道那時的物價情況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
從最一線的勞動者生存狀態來看整體的發展,是最直接最明了的。什么時候我們不用再聽到說什么誰叫你當初不好好讀書之類的話語,每個人都知道社會上的每個崗位都需要有人來做,哪怕全民清北也還是要有人到一線去,只會更卷。而全面改善整體公民的生存環境和方式,不斷提升福利待遇機制,才是文明發展的中心主旨,讀書用功的上去了的人隨便你如何優越如何奢華,那是人家自己掙的。
但是一線的勞動人民就一定要窘迫無依或背井離鄉或堅守困苦嗎?不會的,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相信光明,力量在心中。標準化上六休一,看似簡單,實則任重而道遠。
各位讀者朋友們對此有什么看法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完】
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侵刪。本文原創,文責自負。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