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主動實踐與被動實踐
實踐這個環節一端連接著人內心的主觀世界,另一端連接著人外部的客觀世界,作為人的一種有意識能動地引發作用世界運動的手段,從而引發客觀世界物質的全面運動。客觀世界運動結果應是人所期望的產物,即實踐具有一定的主觀目的。但按照人所能引發客觀世界物質運動的規模大小,以及實踐目的的不同,似可把實踐性質區分成兩類:一類可稱為主動實踐,一類可稱為被動實踐。
主動實踐是指人的實踐引起了客觀世界的變化,即改造客觀世界。而改造了的客觀世界反過來提供給人一種以前所沒有的生存環境,這是人類主動行為的結果。主動實踐的結果改善了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
主動實踐的目的在于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滿足人的需要。人的某一種需要在被滿足時,它的期望強度降低或消失,從而主動實踐行為也會減弱,當不能滿足時,它的期望強度升高或產生,主動實踐行為也會增強。人對于某種特定需要,如一日三餐,四季換衣等,總是在滿足與不滿足兩種狀況下循環,因而人為滿足本身需要的主動行為總也不斷重復。在此,我們可以看到,一旦對于“人工”自然的認識已經形成,由該種認識指導下的主動實踐行為總是不斷地重復進行。
主動實踐的結果總是以是否滿足人的需要作為判斷標準,即以價值作為認識與結果的標準。
相對于“人工”自然中的物質運動循著因果鏈傳導進入“自在”自然之中,“自在”自然的物質運動也總是循著因果鏈的傳導進入“人工”自然之中,并且對“人工”自然的物質運動產生影響,有時甚至能夠決定“人工”自然中的物質運動,使得處于“人工”自然之中的人類時時刻刻感受到“自在”自然的威力。當蒙昧時代過去,文明時代來臨,人類就開始追索“自在”自然的奧秘,渴望揭開蒙在“自在”自然上的面紗,窺視它的全部神奇與威力。一部科學發現史就是一場連續不斷地探索“自在”自然奧秘的接力賽。這種人類探索“自在”自然的活動可稱之為被動實踐。
被動實踐是指人的實踐行為引起客觀世界的變化,也改造客觀世界,而改造了的客觀世界提供給人一種以前所沒有的手段,利用和運用該手段,人們可以將以前不能觀察或不能很好地觀察的客觀世界物質運動圖景收入“視野”之中,從而認識陌生的“自在”自然。被動實踐中,被人所改造的客觀世界屬于“人工”自然的范圍,如天文望遠鏡、粒子加速器等等儀器。但人們運用這些人工產品的目的不是直接地改變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而是希望認識自然物質的運動規律。被動實踐中,由人的實踐活動引起的所有物質和運動仍都被圈定在客觀世界的有限部分,依據人的目的,該范圍之內的物質運動產生可控變化,使得“自在”自然中的物質運動形式循由因果鏈進入“人工”自然之后,在“人工”自然中的因果鏈中引發一系列作用反應,最后轉化成的物質運動形式能夠被人的感官所拾取,從而在人的意識中間接地反映“自在”自然的物質運動形式。之所以稱這種實踐為被動,因為這種實踐過程的后果不為人的期望所囊括,它只能由“自在”自然被給予。
被動實踐行為的直接結果不能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而是以認識陌生的“自在”自然的物質運動規律為目的。
對“自在”自然物質運動規律的了解是把它變成“人工”自然的前提,從而被動實踐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人類自身的需要——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然而它的直接目的是認知陌生的“自在”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它似乎脫離了人的需要,以發現為特征,以正確性作為認識與結果的判斷標準。如果被動實踐的結果符合了人對世界的認識,論證了人的認識的真理性,則甚至僅一次實踐即已足夠。如光線在引力場中彎曲印證了廣義相對論。傅科對光線在水中和空氣中行進速度的測定否定了牛頓提出的光微粒假說等等。
被動實踐與主動實踐在作用目的、判別標準、視野范圍的不同,把原本一體的客觀世界區分出“自在”自然和“人工”自然。但是人類的總體行為中,總是主動實踐與被動實踐并重,兩種實踐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互相依賴。因而“自在”自然與“人工”自然也是互為貫穿,互為融合。從人與自然的總體關系上觀察,“人工”自然就像是一群馴服的“馬群”,聽從“主動實踐”這一馬鞭的指揮,為著人類這個天之驕子的利益繁忙勞碌。而“自在”自然似乎像是一群野生的“野馬”,桀驁不馴,自由自在地揚蹄奮馳。為著把“野馬”變成“馴馬”,人類騎在人工自然中最好的馴馬上,左手揚著“主動實踐”的鞭子,鞭策胯下馴馬迅奔,右手揮舞著“被動實踐”的馬套,竭盡全力套住“化外”的野馬,進而讓野馬的充沛精力轉而為人類的利益服務。
自量子力學創建以來,人們早已對物質的原子結構有著深刻認識,但一直無法對它們之間的精細結構產生作用。這塊領域一直屬于“自在”自然,是一匹“化外”野馬。美國IBM公司的科研人員破天荒地運用電子隧道顯微鏡,將物質結構中原子移位,組成了公司的徽標“IBM”。“馬套”套住了野馬,又一塊“自在”自然領域被拓荒成最新“人工”自然。現在,許許多多國家都紛紛加盟這個冠名為“納米技術”的科技最前沿陣地。有些未來學家預言,就像電子計算機技術在20世紀發揮著影響歷史進程巨大作用一樣,“納米技術”將在21世紀極呈輝煌。
以上是關于哲學認識論“指南針”的討論。下一部分,進行科學方法論的“模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