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生存是一種磨煉
——《布魯克林有棵樹》讀后感
周思妤
自從上了初中以后,老師向我們推薦了許多著名的書籍,其中我最喜愛的一本是《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本書的作者是貝蒂·史密斯,它是一部“成長小說”。作者的語言平凡而又樸素,敘述了弗蘭西在困境之下,如何變得堅強起來從而去支撐起自己的夢想的。美麗的布魯克林,是人們向往的地方,然而在這里生活的年僅十一歲的小女孩弗蘭西卻有著不同的命運,老天仿佛和她開了一個玩笑,幼年的她家境貧寒,母親偏愛弟弟,父親又英年早逝,這一切讓常人眼里本可以無憂無慮地渡過童年的她變得坎坷艱辛起來。她撿過破爛,在工廠做過工人……這些都讓一個只有十一歲的小女孩在承受著,因為她有一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她變得堅強了,不怕困難,勇于面對一切,她化挫折為動力,最終她用自己堅定的信念和行動支撐起了這個家。
弗蘭西的媽媽凱蒂是一個令人敬佩的好母親。她不希望弗蘭西以后像她一樣辛苦,她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擺脫貧窮,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所以在弗蘭西出生的時候,她的母親凱蒂就從向外祖母那里求教,她的外祖母建議她的母親凱蒂給自己的孩子讀《圣經》。外祖母告訴凱蒂能改變命運的就是讀書寫字。在母親和外祖母的影響下,弗蘭西愛上了閱讀,每到周日她都要躲在家里防火梯上在樹蔭下讀書,每個星期六她都到圖書館去借兩本書,她按照字母順序,一天讀一本,連枯燥乏味的書也不放過,她認為,等把Z字開頭的書也讀完了,她就讀完全世界了。弗蘭西始終保持著尊嚴和信念,夢想著一個和過去和現在不同的未來,最終,人生的另一扇大門為她打開!
回頭想想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每天上放學都有家長“保駕護航”,但是我們還是一點也不懂得珍惜,在學習上稍微遇到一點困難,就會打退堂鼓,還總是抱怨學習累,比起來弗蘭西來說,我們的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簡直就是雞毛蒜皮。難道我們更不應該鼓起勇氣,勇敢地去面對困難嗎?
弗蘭西家境貧寒,他的父親雖說常常酗酒,對家庭做得很不稱職。但是他總是把快樂傳遞給人們。貧窮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把這份貧窮作為生活的磨礪,他用鼓勵塑造了弗蘭西自信一生。
佛蘭西和我們是同齡人,她是個聰明而又處處為家人著想的孩子,在她成長的過程中,她做過太多只有大人們才能做的事情,古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弗蘭西就是這樣,把遇到的挫折轉變為動力,讓她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養成了堅忍不拔的性格,就像院子中的那棵蓬蓬勃勃向天生長的天堂樹,它正是堅強的一家人的象征,堅強地活著,即使焚燒了,也摧毀不了它。
在這本書中,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活著,奮斗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實現。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也許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無論處于怎么樣的生存環境,永遠都要以最飽滿的精神狀態去迎接,這才能饞到生活的那份甜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