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 米妖
對第一課時的作業完成情況,做個簡單總結:
首先,對貓貓的辛苦道聲感謝。伯樂在現實的工作之余,還要為義務推文做準備,每天要看大量的作品,寫推薦語,修改等等,然后現在還有點評我們每一位同學的作業,占據了她很多的私人時間。大家也都看到了,貓貓的批示是很詳細很中肯的。
另外,從理事會那里了解到,這次作業的完成率很不錯,辛苦各位同學了。只是有些遺憾的是后面有兩三個同學,可能沒注意看作業貼要求的時間,完成的晚了些。不過沒有關系,我們作業的目的也就是幫助大家了解一種尋找素材的方式,只要技巧學到了,這就是收獲。大家都不容易,百忙之中還要抽出時間完成作業,有的同學還多次修改,這樣的認真,很讓我感動。
現在,就先說說作業里的幾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感覺大部分同學對于“素材”這個術語的理解還有些模糊,把素材和題材的概念混淆了。其實在上一堂課我們也簡單講過素材和題材的關系,一個素材可以發展為一個題材,或者幾個素材可以運用到一個題材上面去。如果非要舉例,那還是以做菜來舉例,原始素材,也就是我們說的“碎片”,就好比做菜前去購買的食材:豬肉、青椒、白菜、蘿卜、豆瓣、大蒜、老姜、小蔥等等,這些食材,就是地道的“原始素材”;那么,計劃想做一個青椒炒肉絲,這個計劃就是你的設置,于是,你會從購買的食材里挑選出青椒、豬肉、小蔥、老姜、大蒜、黃豆醬,然后會對它們進行處理,清洗、切肉絲、剝蒜等等工序,這個工序對應到我們的課程里,是今天才會為大家講關于素材的整理,也就是將其發展為一個小說的題材,或者根據一部小說的構架去選擇和串聯相關的素材。
不明白的也不著急,課后大家可以回頭再看看課件,幫助自己區分一下。后面的課程里,會講到素材與題材之間的轉換關系。
第二個問題,不敢去抓“碎片”。可能有的同學大致明白了“碎片”的意思,也抓住了關鍵詞,但是不太相信那就是作業要求的,所以就把這個“碎片”梳理了出來,寫成一句完整的話,甚至是一段完整的話。結果,就變成了情景描寫,或者一段陳述,句式完整,內容卻令人不痛不癢。有的還用上了心理描寫,還有細節和持續發展,充滿了故事性。這樣的話,基本上它們就已經被你定型了,后面當你需要這個素材加入小說里,而根據小說內容的實際情況需要對它們進行擴充和修飾,又能怎么寫呢?那個時候還能記得當初抓住它的那些真實特征碼?
第三個問題,分不清生活類和場景類:
生活是什么?大家肯定都知道,柴米油鹽醬醋茶,上班下班玩樂旅游吃飯喝酒唱卡拉等等,就是與人日常息息相關的,在這個空間段發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生活類;那么場景呢?場景是什么?咱們形象、通俗的比喻,場景就好比電影里一個特寫鏡頭的畫面,既然是“畫面”,而且是在特寫鏡頭里的,是不是會看得特別清楚?在寫作上,場景就需要包含環境描述,人物特寫等等,也就是說,通過細膩的描寫環境、場面,以及作者想穿插進來的人物、動物等等,來呈現更具體的內容,這就是“場景”。
好了,對于上一堂課的作業還有什么想討論的地方,可以下來以后在群里聊一聊,也歡迎大家就課程的內容互相交流。
今天的課程是我們這次授課的重點——
素材的整理(引申想象力創造)
為什么會有個附加內容——引申想象力創造,因為在對素材進行整理的時候,需要在收集到的原始素材上進行一定的虛構,需要加入細膩地描寫。而虛構,就是想象力創造,要符合邏輯的想象,要有取舍的創作。
上次作業里,大部分人已經自發性梳理了素材,把收集的碎片連成了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我們對素材整理,目的確實是要得到一段有主題的描寫,然而這個“整理”的方法,卻不是順勢而為的一句話或者一段話。而且,并不是所有收集到的“碎片”都有必要和值得去整理。只有那些有“價值”的真實抓拍,才是我們下一步去整理的內容。
這個“價值”如何確定呢?
前面說過,素材來源于生活。但是現實生活大部分都是枯燥的,而且有很多內容是眾所周知的,比如紅燈亮了車停了,人行道綠燈亮了行人過馬路,比如太陽出來了,照在身上暖烘烘的等等,菜市場人群熙攘等等,這些,只要寫了個開頭,結果都能預料,這樣的東西,記錄下來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們整理素材,也就是說經過想象力創造加工后的句子或者段落,是要達到一個效果的,什么效果呢?那就是綁定讀者情感的有效性,這個“有效性”,就是鑒別素材價值的標準。這個標準,也是鑒定一部作品好與不好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