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源流
(一)溯源
林姓是一個多源的姓氏,主要來源有三個:
一支林姓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時期,是商王族比干的后裔。據《史記·殷本記》及《宋微子世家》等典籍記載,比干是沫邑(今河南淇縣)人,商朝貴族,子姓,紂王帝辛的叔父,有賢德,忠心輔佐紂王。但紂王因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殘害忠良,百姓怨恨,諸侯反叛。比干冒死勸諫,競“進諫不去者三日”,最后惹惱了紂王,被剖腹挖心處死。按《閩汀武杭林氏族志》記載,“比干系太乙之子,帝乙之庶弟,紂之叔父”。又據唐貞觀年間中書令為《林氏正宗源流譜》所寫的序文記載,比干被殺時正妃夫人陳氏(有譜作有媯氏)甫孕三月,恐禍及,即將侍婢四人,奔于牧野(今河南淇縣西南和衛輝西北),避紂之難,于長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字長恩。至周武王伐紂,夫人乃將泉歸周。武王以其居長林而生,遂因林而命氏,賜姓林名堅;以其殷湯之后,先王之胄,且能遠避紂之難以不絕其世,其智足以任政,遂拜堅為大夫,食邑博陵(今河北安平)。由此可見,林姓受姓始祖是比干之子林堅。這是林姓最重要的一支。
一支林姓則出自姬姓,形成于東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姬宜臼庶子名叫林開,林開的子孫有以祖輩名字為氏,也稱作林氏。這支林氏就是宋代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所說的,“林氏,姬姓,周平王庶子林開之后,因以為氏。開生林英,英生林茂、林慶,世系甚明。”周平王建都在洛陽,所以這支林姓也出自河南。
一支林姓則由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把國都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后,命鮮卑族人改用漢姓,于是把代北的丘林氏改為林姓。《開元錄》載:“東甌,今建州皆蛇種,有五姓,黃林等是其裔”。此外,北宋全國女真族仆散氏族改姓林;清朝滿洲八旗布薩氏、林佳氏等氏族改姓林。
(二)入閩西
先秦時林姓首先活動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地區。山東魯國是林姓發祥的第一地,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林姓在魯國得到最好的發展,形成了著名的濟南林姓。兩漢、三國、兩晉和南北朝,北部戰亂、中原動蕩,五胡亂華,政權更迭,林姓隨中原居民向四周遷移。
西晉時,林放后裔林禮由濟南徙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生一子名潁。林潁生二子:長懋,任下邳太守;次祿,字世蔭,生于西晉泰始十年(274),居下邳梓桐鄉。西晉惠帝時,林祿任安東瑯玡王府參軍,鎮下邳。西晉永嘉元年(307),隨瑯玡王移鎮建鄴,除給事中、黃門侍郎。東晉建興元年(313),從王敦討杜弢 ,立下戰功,封招遠將軍、散騎常侍。東晉建武元年(317),佐司馬睿即位建康,匡扶晉室,任合浦太守。東晉太寧三年(325),詔歸,奉敕守晉安郡(郡治今福州市),遷家居晉安,為開閩林姓始祖,稱閩林一世。林祿為東晉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卒后追封晉安郡王,墓葬溫陵九龍崗(今惠安縣涂嶺),其后裔的世系圖稱晉安世系,亦稱閩林世系。傳至十六世,有韜、披、昌三兄弟。林韜,諫議大夫,后裔稱闕下林姓;林披,太子詹事,唐天寶年間授臨汀郡(汀州)曹掾改臨汀令,生九子,葦、藻、著、薦、曄、蘊、蒙、邁、蔇,除子林蔇為布衣外,父子九人于唐德宗至穆宗年間(780—824年)仕官刺史、司馬、長史(一說生九子皆官刺史),后裔稱九牧林姓,又稱唐九牧。林昌,中憲大夫,后裔稱游洋林姓(遷臺灣的為霧峰林姓)。
林姓入閩除林祿這主流派外,據資料記載的還有:唐高宗時隨陳政入漳的“浦南林”:唐末隨王潮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的“固始林”,計有七支,稱唐陶江林,濂江林,控鶴林、福全后安林、上街六橋林、陽泰林、元貞林。由光州固始入閩的各支派,稱固始世系。
據《(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閩汀武杭林氏族志》、《(新羅)平在坊林氏族譜》、《濟南郡汀州林氏族譜》、《西河林氏福建上杭白砂八郎公世系族譜》等記載,遷入閩西的林姓,大多為晉安世系即林祿的后裔。主要有:一是晉安八世(或稱閩林八世)林玉象的后裔,即二次遷閩的柴林世系:二是晉安八世林玉珍后裔(唐九牧林后裔)。
柴林世系:林祿傳十世林英,天嘉元年(560)任貴平主簿,由福建莆田北遷江西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林英生子禮,林禮生子林士弘。林士弘為閩林第十二世,字世榮,為隋末南方農民起義首領,在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稱帝,建國楚,建元太平。唐武德五年(622)被唐軍戰敗,退保安成(今江西安福東南)山洞,不久病故,其部屬離散,后裔為避禍改林姓為柴姓。
歷后梁至后周,林士弘裔孫柴守禮有個妹妹嫁與郭威(后周太祖),被立為皇后。郭威無子,以守禮之子柴榮嗣立為帝。柴榮即五代后周世宗,繼郭威帝位五年(955—959),在北伐契丹的征途中患病,回京逝世,其子柴宗訓七歲即位,半年后“陳橋兵變”禪讓于趙匡胤,趙建立北宋,詔封恭帝為鄭王,安置于房州。當時柴榮之弟柴穆率子柴惿等起兵反宋,集兵鄭州,宋太祖遣大軍鎮壓。當時柴太后健在,憂恐不安。開寶六年(973),宗訓假托病故,默然從房州攜家眷南逃福州避難,居福州濟南山,改柴復回林姓。
林宗訓易柴復林后,適值北宋進行統一南方的戰爭,開寶八年(975),南唐國為宋所滅,林宗訓為避禍又開始逃亡歷程,從福州轉移到林士弘祖居地莆田,后續遷偏遠荒涼的寧化(有譜載:南平順昌縣小陳坑)落籍。林宗訓生子四,朝、寶、厚、嚴。宋元祐初(1086),因兵亂,林融夫人巫氏攜六子(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七郎、八郎、九郎)及六三郎(一說五三郎,又說六郎)之子萬一郎、萬二郎、萬三郎,從南平順昌縣小陳坑、經寧化石壁遷長汀河田開居。此后,五一郎、五二郎、六三郎繼遷武平、上杭。八郎徙居濯田巷頭,九郎遷武平中堡。此一世系,稱為“回閩世系”,林宗訓為林姓“回閩始祖”。林融則為閩西長汀、上杭、武平等縣柴林世系林姓始祖。其后裔分衍閩西及贛南、粵東各地。
九牧林系:自宋至清,九牧二房、四房、五房、六房、八房、九房先后有多支遷入閩西上杭、連城、龍巖(今新羅)、漳平等地(因較分散,此目先記述較早遷入的有代表性的宗支,其余在下文記述)。
九牧六房林蘊后裔林偉(閩林三十五世),宋進士,紹興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1156—1158)任汀州教授,曾孫文德,名公玉,寶祐四年(1256)任汀州府寧化縣知縣。景炎二年(1277),元軍南侵入閩,文德將夫人羅氏、湯氏及其所生五子遷寧化石壁,將夫人黃氏及其所生四子避入上杭縣,后卜居長汀河田。南宋末始,文德九子中的四郎(字元嘉)后裔、五郎(字元光)、八郎(字元壽)、九郎(字元全),先后由長汀河田和寧化等地遷上杭白砂花園里。其中,八郎在此開基創業;九郎移居漳平永福梨仔坪,生三子,居龍巖龍門里象山;五郎遷永定西陂嶺開基;四郎下傳之肇紀、佑謨、啟發、文質四代,遷上杭湖洋瀨溪等地。
九牧九房林蔇十三世(閩林三十世)林商隱(號起東),原定居大田縣吳山鄉梓溪村,宋慶元進士,自梓溪都頭赴任龍巖縣學正,定居城東,為龍巖九牧九房一世開基祖。
連城林坊鄉始祖伯八,先居劍州(南平)虞欄閣,宋末,因避戰亂隱居清流螺村南山下,后徙居清流李家林家城。元泰定元年(1324年)攜子六十郎遷入連城南順里水西半徑堡(今林坊鄉)定居。九牧二房林藻之孫,林翱,傳三世直門生十五郎,(閩林二十二世)因避宋末戰亂,從福州甘蔗遷至連城莒溪壁州定居。蓮峰鎮連陽始祖祖誠,原居福州林埔,因遇連城鄉賢許景輝(授武略將軍、任職福州臨江路),兩人識交,將女兒許四娘續配祖誠,元大德元年(1297年), 為避金元亂日,許景輝便攜婿來到連城連陽定居。新泉鎮林屋坪(舊稱陳屋坪)村始祖六四郎,其父伯玉登宋嘉定(1208—1224)進士,授任連城教諭,將家眷安置在連城揭坊。伯玉生三子:長六四郎,次伯十二郎,三八十郎。六四郎先居連城廟前街,至景定年間(1260—1264),因受兵?蹂躪,遷至連南陳屋坪;伯十二郎留居揭坊(連城城郊),其裔孫散居城區;八十郎則先遷林坊,后遷壁州。
九牧四房林薦后裔林德(閩林三十世),號靜齊,宋時授閩縣教諭,居德化。生子泉,字流衍,號蒙泉,以歲貢授南京禮部主事。林泉生貢生、京生、晚嗣。晚嗣徙于龍巖集賢里西坪(今漳平新橋城口)。配王氏,繼配陳氏,生五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一郎守居西坪。千四郎遷龍巖平寨坊(今新羅東城社興、東新),千五郎遷蔣武(今新羅西陂南石、林邦)。
另據清乾隆二十年(1756)重修《莆田林氏族譜》(九牧林披長子林葦位下)載,閩林三十世(林葦十四世)林季昌,北宋寶祐四年(1256)登文天祥榜進士,授惠州推官,生子卜。其次子積禎為上杭回龍、寧都閃莊安福房祖;三子積?為汀州歸化邵武等地小富房祖;四子積社?位百十郎為汀州河田上杭,江西于都、寧都等地房祖。說明其后裔曾在閩西定居(因限于資料,繁衍情況及世系待考)。
?
二.繁衍播遷分布
(一)新羅區
1.九牧四房支系。城東平寨林姓:開基始祖林千四郎(閩林三十三世),九牧四房林薦后裔林晚嗣四子,從龍巖集賢里西坪(今漳平新橋)遷入。生佛保、恭夫(萬一)、哲夫、晟祖四子。佛保守居龍巖城東。
蘇坂美山林姓:林千四郎次子林恭夫(萬一)遷居萬安里上洋坑(蘇坂美山)建祠(追遠堂),尊林晚嗣為始祖,林千四郎為一世祖。
林恭夫生進七、進九,林進七生揆一、揆二、揆三。林揆一為洋坑房始祖,六世林梅谷移居洋坑坪頭厝;林希顏移居上洋。七世林耕野移居洋頭梨殼厝,林竹軒移居仕閏厝;九世林存省移居坑仔口;林逸耕移居洋坑,林省吾移居澤坑;十世林南江移雙鳳厝,林吉山移居蘇坂頭。十二世林俊飲移居后掘。
林揆二移居外省,失考。
林揆三名遇春,擇居美山村洋尾,生法勝。法勝生五子,崇清及子長孫移居江西省封宜招賢鄉,后其子長孫回歸故梓,為美山東坑房始祖。
美山村林姓傳承二十七世(代),人口5000多人。從十七世至二十七世出現“八代同堂”。明清時期,美山林姓有人外遷福州、廈門、泉州等地和北京、天津等11個省市,改革開放后,有少數裔孫到美國、加拿大、法國。
鐵山溪西林姓:林千四郎之三子哲夫后裔,小宗“紹德堂”。人口400多人。
萬安長仔坑林姓:一世祖為林千四郎之四子林晟祖。
西陂南石林姓:一世祖為林千五郎,祖祠“怡燕堂”,傳承二十八世,人口600多人。
鐵山曾坪、李九、白巖前、陳羅的蔡家寨,雁石的紅林洋底厝、禮邦等林姓:均系九牧四房林薦次子林總后裔。林總原居住莆田石亭,后裔林福仁從泉州尤溪白石坂遷入龍巖鐵山曾坪,后在上述諸地繁衍,祖祠“繼述堂”。林薦后裔在龍巖繁衍1萬余人,其中美山5000多人,曾坪、白巖前等地2000多人。
2.九牧五房支系。林曄二十世孫,宗亮(閩林三十七世),世居莆田,字樂經,明恩貢,授龍巖州教諭,寓居龍巖白土圣坑口,配陳氏,未育而亡,繼配龍巖李氏,任滿將歸,李氏眷戀故土父母難舍,岳父母留之,因而成家立業于白土。明弘治十二年(1499)宗亮生成養,配張氏。生應章、應玫、應端、應班。后裔國標、國榜、奇連移居江西省萍鄉;惟昌、惟盛、惟通、惟信外出無回,失考。
3.九牧六房支系。大池九里洋林姓:開基始祖林蘊裔孫閩林三十八世林文德之子林八郎之孫林五一郎的后裔。
悠遠、隘頭林姓:閩林三十八世林文德之子林八郎之孫林五三郎(號歐陽),于元至治三年(1323)從上杭白砂遷居龍巖縣表政里南陽倒流水(今紅坊鎮)空腹樹下筑室居住。配連氏,生四子:仁華、祖華、租華(君華)、勝佑。至明洪武五年(1372),林歐陽之孫林福佑攜眷移居悠灣村頭(龍星村),墾荒種植,建祠立業(祖祠“薦馨堂”),繁衍生息。嗣后,大房五世林宗富一支、四房六世林永通一支遷居隘頭。裔孫傳承至二十四代,約1000人。
后裔陸續遷居武平,廣東的河源,江西的瑞洪、泰和、樟樹鎮、西豐,四川,內蒙古,臺灣,香港等地。
適中林姓:適中林姓開基祖林九郎,系林文德之子,于元延祐二年(1315)攜三子(三五郎、四二郎、華)遷漳平永福梨仔坪,再遷龍巖龍門里上坪堡(適中)象山開基。
林九郎長子林三五郎第三子五二郎季甫,遷適中仁和開基。適中坂溪、上嶼、白葉和南靖縣梅林都寧頭林姓均為林三五郎后裔。龍巖小洋、城東顏厝,鐵山外洋林姓,亦系林三五郎裔孫。
林九郎次子林四二郎大興生二子:八十八郎、八十九郎。八十八郎字東昌,號正玉、生三子:九十郎,字尚青;九十一郎,字常青;九十二郎,字長青。九十郎為王圪一世開基祖,祖祠“愛見堂”。九十一郎生四子:長宗友,居龍埔;次宗榮,居中甲;三子宗華,居象山;四子宗志。四二郎五世孫,林圣聯于明永樂十年(1412)遷龍門石牌前開基,祖祠“孝享堂”,已傳二十三代,1400余人。四二郎有裔孫遷龍門陳邦洋(朝前村)、城西城羅橋。也有遷居漳平永福等地。
林九一郎林宗支長子崇珊居適中溪、中心村,稱“西林”;次子崇瑛居上東甲,稱“東林”。
適中林姓后裔還分居于顏中村(九牧六房和八房)、坂溪村、白葉村。適中林姓人口7780多人。
江山山前林姓:林念七郎(1318-1388),官永寧衛崇武所衛戍,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遷入江山山前,為江山山前林姓一世祖。小宗前洋“龍井堂”,前溪“井邊堂”。傳承二十一代,人口700多人。
江山村美林姓、鐵山高溪林姓是林念七郎后裔。五世林明山、六世林榮敬遷居張白土,七世林居山遷白巖前謝家邦,傳承二十二代,人口500多人。裔孫遷漳州角尾、江西、四川等地。
林九郎裔孫還分布在適中的柳溪、溫莊顏地等地。六房林蘊在巖后裔有1萬多人,有裔孫外遷南靖和溪、平和,漳州的角尾,詔安、上杭、江西、廣東的始興縣,四川等地。
4.九牧八房支系。雁石樓墩林姓:九牧八房林邁(閩林十六世)后裔林南甫偕弟林南輝從漳浦鷺下社遷居龍巖溪南三角坪,傳三世,明萬歷年間(1573—1620),因水災,林榮崗(觀槐),攜弟林榮宇從龍巖遷居廈老洋尾(樓墩村),林榮崗成為樓墩林姓始祖,祖祠“洞屬堂”。傳承十七代,人口1000多人。裔孫有遷居雁石北河、新蘆村。外遷有移居福建邵武,江蘇南京,湖南、湖北、臺灣等地,遠遷泰國等東南亞等國。
雁石巖星林姓:上祖林東周原居漳州港尾福河,三子林繼東(名時亨)于明萬歷年間遷入雁石后壁山(巖星)開基。至四世開四房,紫崖、永秀、蒼野、四謙。祖祠“高山堂”。傳承十五世人口1000多人。
龍門赤水林姓:始祖林致政于宋末明初由惠安遷入,祖祠“光裕堂”傳承二十五代,人口200人。十一世林東源遷居漳平南洋鄉紅林村、瑤坑、牛溪頭開基。后裔有人遷居臺灣等地,馬來西亞等國。
紅坊南陽林姓:一世祖林元寶,于明代從連城遷入白土(今東肖)盂頭后河。嗣后,三世祖林廣真遷居紅坊官田洋(南陽),祖祠“元慶堂”,三世祖廣真祠號“廣德堂”。傳承二十世,人口80多人。
紅坊東陽林姓:始祖林靜齋由福州馬尾遷入,傳承二十代,人口150人。
東肖盂頭林姓:一世祖林元寶,人口60多人,后裔部分遷中城中山路;部分遷居適中顏祠。
中街北門林姓:人口100多人。
小洋林姓:一世祖從南安水頭遷入,人口100多人,后裔有遷居臺灣等地和美國、加拿大等國。
5.九牧九房支系。龍巖開基祖林起東生澹齋和十二郎。林澹齋生巖前、蒼巖(遷廣東)。林巖前生東川、愚齋。林東川生竹軒;林愚齋生五子:良甫、德華、梅?松波、良佐。林松波(閩林三十五世)生五子:樸軒、南、釤、梅崗、后山,祖祠“追遠堂”,建于梅亭山腳下。
為了區別房派支脈,后裔從五、六世按地域或祖名把林起東傳下世系分為五大支祖:長房東川子林竹軒(五世)為興隆支祖;次房林愚齋長子良甫為良俊支祖;五世松波長子林樸軒為東城支祖;四子林梅崗為曹溪支祖;五子林后山為后山支祖(今在市委六號樓西邊)。
興隆支系:興隆支派原居城東,至八世開林節峰、林東苑二支派;節峰后裔十一世林拙軒遷居雁石廈老開基,小宗“肇成堂”。東苑后裔十二世林連山、見塘、省吾和守吾到鐵山洋尾開基,小宗“寬義堂”、“林德堂”。
良俊支系:良俊支派至九世開林海波、素齋、誠齋房,住城東。誠齋至十二世遷大田;林海波至十二世開林開田、竹崖、竹齋房;林竹崖至江山大挖洋北開基,人口100多人。
東城支系:東城支派林樸軒至七世開林宰樊、林平庵(至十三世遷德化),林宰樊長孫林雪庵遷居西陂排頭,小宗“吉渙堂”;次孫林竹溪遷居西陂大洋,小宗“明湮堂”。林雪庵后裔至十一世林慎獨遷居西山,小宗“景峰堂”林苦心、林白夫住石橋,林玨齋住條圍羊古墩,林碧川裔孫至十一世林西莊、盛山遷居雁石后路開基。
曹溪支系:林海崗,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遷居曹溪的西洋、水塘、下寮,傳28代,還分居西陂、陳陂、雁石、廈老、西橋、中山中路等地。
后山支系:中城后山支派林后山開林云莊、云谷房,裔孫居城東橋仔頭等地,九世林草堂遷居小池黃斜開基。
江山銅缽林姓:八世林榮,字秉瑞,由城東遷入,傳承二十五世,人口300多人。
九牧九房在巖繁衍人口1萬多人,其中曹溪3000多人,西山、排頭、陳陂等地2000多人,雁石、東城、大洋、石橋、江山等地1000多人。
新羅區林姓人口約4.8萬余人,占全區總人口的10.60%,位居第2位。分布在19個鄉(鎮、街道),主要分布在適中、蘇坂、東城、西陂、雁石、曹溪、中城、鐵山、南城、龍門、江山、西城、紅坊、萬安等鄉(鎮)。
(二)長汀縣
1.新橋牛崗及其新橋、館前汀東、大同大埔林姓。林傳萬為牛崗林姓一世祖。林傳萬配任氏,生子:千一郎。千一郎配葉氏,生子三:東泉、仰泉、春泉。林春泉遷閩侯、莆田。東泉配江氏,生子:茂昌。仰泉配陳氏,生子:茂伯。茂昌生子:應鸞。茂伯生子:應懷。應鸞子二:萬壽、萬富。應懷子二:子才、子祿。萬壽、萬富、子才、子祿成為新橋牛崗林姓四大房系。
林萬壽房系其中第八世林德禎,遷館前汀東村開基,現已在汀東傳至第十九世;第九世林正龍遷居大同大埔村開基現已傳至十九世;第九世林正千遷居新橋葉屋村開基,現已傳至十九世;第九世林正耐仍居牛崗現已傳至二十世;第九世林正萬居牛崗,現已傳至第二十世。
林萬富房系,林萬富之子林宣華遷居新橋村開基,現已繁衍至二十世,其中第十五林友文遷居館前,現已繁衍至十八世。
林子才房系,遷大同師福村開基現已繁衍至第十九世。
林子祿房系,現已繁衍至第十八世。
2.南山嚴婆田村林姓。嚴婆田林姓開基祖為林友成,林友成配涂、楊氏,生子三:珠、璉、珍。林珠配涂、丘氏,生子:有鴻,其后裔遷居福建嵩溪。林璉和林珍仍居南山嚴婆田,成為該村林姓的兩大房系。
林璉房系:林璉配曾氏,生子四:有麒、有麟、有鸞、有鳳,成為林璉房系的四房支系。有麒支系現已繁衍至二十世,其中十三世林連義遷江西瑞金壬田寨開基現已繁衍至二十八世;有麟支系現已繁衍至二十二世;有鸞支系現已繁衍至二十世;有鳳支系現已繁衍至二十三世。
林珍房系:林珍房系現已繁衍十九世。
3.濯田林姓。濯田林姓主要有三支,一支為巷頭村、大豐村、升平村林姓;一支為龍田村、橫田村林姓;一支為塍背村林姓。
巷頭、大豐、升平林姓:宋元符年間(1098-1100),林融五子八郎、六子九郎從河田遷居濯田巷頭,數年后,九郎移居武平中堡。?
八郎為濯田巷頭開基始祖,配賴氏,生二子:廣、海。廣配陳氏,生二子:泰郎、義郎。海配王氏,生一子:泰仙。泰仙后裔遷武平資福寺。泰郎配鐘氏,生四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伯四郎。義郎遷居連城莒溪寨頭村開基立業,配張氏,生三子:伯五郎、伯六郎、伯七郎。伯一郎配池氏,生三子:長清、鳳清、宿清。
長清為巷頭屋背梨祖,傳至今三十一世。
鳳清為巷頭村祖,傳至今三十二世。
宿清為升平、門下祖。生二子:繼祖、繼生。繼祖為濯田升平祖。傳至三十一世。繼生為巷頭門下祖傳至今三十二世。
龍田、橫田林姓:龍田是林八郎五代孫孟九郎、孟十郎、孟十一郎于南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同時從中堡遠富村資福寺出發外遷。孟九郎遷湖頭開基,孟十公遷冷水開基,孟十一公生二子:大七郎、大八郎,俱遷長汀紅山鄉小劉坑。大七郎(龍田載林七郎)配曹氏生二子:林十五郎、曹十六郎。曹十六郎移居龍田村開基。曹十六郎生曹十郎,曹十郎生曹念二郎、林四九郎,林四九郎大發其祥。后裔遷居橫田、江西、四川、貴州稱為巨族。龍田林氏傳二十九世。
塍背林姓:濯田塍背林姓源連城壁洲,壁洲林姓第六世林子俊,明初遷居濯田塍背開基,現在已傳至三十一世。
潭頭坡林氏,始祖是上杭萬一郎十二世孫經公,由上杭遷入。
涂坊丘坑林氏,始祖是上杭萬一郎五世廣端公,由上杭余坊遷入丘坑。
大同計升林氏,始祖林常青,祖源不清,已傳二十二世。
4.河田中坊陳坑林姓。中坊陳坑林姓,屬河田林姓后裔,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因官禍,林麻鉤遷三洲開基,傳十三世,第十四世林茂坤遷中坊陳坑,已傳十三世。
5.宣成中畬林姓。中畬林姓屬河田林姓后裔,伯十郎遷上杭回龍,傳十一世林梅遷中畬開基,已傳十六世。
6.童坊橫坑(茜坑)林姓。童坊橫坑林姓開基始祖林天福,號永貴。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由連城林坊遷居茜坑開基,于明成化丙戌年(1466)五世祖林長泰由茜坑遷至橫坑配袁氏生子:一郎,已傳二十二世。
7.策武林田灣、牛斗頭林姓。策武林田灣一世祖林永宗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從河田逃到策武鄉苦竹隱居。至第三代林龍外遷到老林田灣開基,在那里繁衍生息至第十代林汝坤,又遷到今新林田灣開基。傳至二十四世。
牛斗頭(屬李城村轄)開基祖林子升為河田七郎裔孫,最先在梁家莊居住,林子升有三子:林志椿、林志和、林志榮遷到尖瀨哩開基。第三代林字享、林字亮又遷到老屋下。至第十代林茂奇又遷今牛斗頭,傳至二十二代。
8.四都陂下林姓。四都陂下林姓,是濯田巷頭林八郎的裔孫。八郎十三世林津生子二:世學、世發,世發由濯田巷頭遷移到四都陂下居住,置產立業,繁衍生息。1978年始,政府在陂下河建水庫電站,至1984年水庫電站建成,整個陂下村林姓被安排遷移到四都的同仁村、坳背村和羊牯嶺村。傳至十九世。
長汀縣林姓人口約16000余人,占全縣人口總數的3.15%,按全縣姓氏人口排序位列第11位。全縣18個鄉鎮都有林姓人口,但主要集中分布在濯田、汀州、大同、南山、策武、新橋、羊牯、宣城、河田、童坊等鄉(鎮),特別是濯田鎮林姓人口有約4500人,是林姓人口最多的鄉(鎮)。
(三)上杭縣
1.林尚卿(萬一郎)支系。林萬一郎,諱尚卿,六三郎長子(林融之孫),生于宋元祐元年(1086),祖居延平府順昌縣小陳坑,因避世亂,約宋元祐二年(1087)宦居汀州河田,宣和年間(1119—1125),移居上杭郭坊村東門,為宋入杭開基始祖(濟南郡杭林世系始祖),卒于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配劉氏(一說繼雷氏),生二子:三十七郎諱廷棣,三十九郎諱廷橋。萬一郎祠堂坐落上杭東門外上字巷(今大同巷)內,堂名“杭邑東洲敦倫”,堂號為“問禮堂”。
林廷棣居杭城,妣薛氏生二子:念四郎(字建中),小四郎(字建光)。
林建中生三十八郎(字天章)、三十六(字天策)。
林天章,居杭城,配劉氏,生子桂開。桂開配廖氏,繼蔡氏,生子永堅。永堅,元鄉進士,敕授中憲大夫,歷任江西布政使司副督糧道。配伍氏,生二子;俊卿、文壽。俊卿生五子:旻遠、旻德、旻達、旻通、旻祿;文壽生子旻仲。旻德生得茂,得茂生四子:參、琚、琪。林琪遷居藍溪定坊村開基。
林天策,遷武平悅洋,配陳氏,生三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傳七世(尚卿七世)林仲榮,遷廣東潮州陽庵埠開基,其孫林大欽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廷試中一甲第一名狀元。十世林達移居湖洋水埔開基,配何氏,繼高氏,生四子:得廣、得盛、得茂、得寬。得廣,明雍進士,例授御候選州判。得廣生四子:惠、恩、忠、憲。惠生二子:時濟、時浚。時濟遷上杭縣城。得茂生三子:喬、新、詐。明萬歷十五年(1587)林詐舉家遷江西于都開基。得寬,兩任南京府江寧縣典史,配郭氏、王氏,生五子:資、質、賢、賓、貞。資生九思,九思五世孫啟渭,移上杭城南張灘章坑口開基。
林建光配張氏,生三子:伯一郎、伯二郎、伯三郎。遷武平石田塘尾(今上杭湖洋通橋)、高梧彭背開基。伯三郎配張氏,生三子:千六郎、千八郎、千九郎(一說生二子:千八郎、千九郎)。千八郎遷高梧寨下村開基。千九郎諱鵬,河南通判。傳九世彥瑛、彥瑺于明洪武四年(1371)從石田塘尾遷廣東程鄉義化都糶米崗和河頭(今平遠縣東石鎮、河頭鄉)。另有林得滿房從塘尾遷往白砂塘及九州湖坊開基。白砂塘有一支下傳十世林大元遷縣城西門,繼遷江西遂昌縣堆前鎮堆子前村。
林尚卿支系在上杭縣城裔孫已繁衍三十代,縣城林姓(約260戶、1000余人)為其后裔。
[if !supportLists]2.?[endif]林萬祥(伯十郎)支系。上杭回龍林姓開基祖伯十郎,字汝千,名萬祥,林融四子七郎后裔,上祖世居河田。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河田事件”后,為避官禍移居上杭回龍。配張氏、闕氏,生二子:友祥、七祥。
友祥配藍氏,生子清、子秀。子秀移居四川。子清配藍氏,生四子:德宗、九、佛保、福緣。十世大宗,生子五:村(止)、梅、權、梓、模、標。林梅移長汀宣成樓背坑;林權移下濯村;林梓遷界牌頭上屋;林標遷界牌頭下屋。林模居拱上,部分后裔遷寨背嶺、紅石埔下等。八世惟敬移上濯;十一世恒窄移官莊壩。十二世秉桂生子伯九、偉九,移朱堡村開基。
七祥配吳氏,生二子:應茂、元甫。應茂配王氏。生福孫、福泰。六世廷生后裔遷莊背石下、崗下、上濯開基。九世大綮,遷朱堡開基。
萬祥一脈在回龍及周邊村落已繁衍二十六代,7000余人。
[if !supportLists]3.?[endif]林三十郎(千三郎)支系。林融六子九郎次子三十郎,字千三郎,配鐘氏,生九子:元一至元九。元三郎字振和,元四郎字振宗,元五郎字振授。振和遷廣東嘉應州;振宗生子未考;振授配張氏,生四子:長子得(德)英名六郎,次子得(德)遠名仲郎,三子得(德)賓名七郎,四子得(德)智名八郎。
得(德)英隨父母及諸弟由武平中堡樁子坑遷碧田水口對面伯公灘居住,不久遷往逕里村,為該村開基祖。小宗“務本堂”。已繁衍二十二代,190多戶,約900人。
得(德)遠,由伯公灘徙湖洋石下村開基。生二子:祿壽,發壽。發壽遷蘭地村開基。傳六世林英遷武平悅洋金師寨村開基。
得(德)賓,配謝氏,首遷石子塘居住,后又遷入上杭城北百果園住。生二子:法嵩、太三郎。法嵩遷逕口村開基,太三郎遷沙子凹村(今臨城西郊村)開基。傳九世可立,從沙子凹遷江西會昌縣麻州鎮大壩村開基。
?4.林元壽(八郎)支系
文德八郎長子三十五郎配胡氏,繼薛氏,生四子:五一郎、五二郎、五三郎、五四郎。
五一郎配邱氏,生三子:達昌(未詳)、達興、達盛(移外)。達興生六子:茂清、茂敷、茂森、茂山、茂榮、茂甫。因達興在白砂花園里建土樓、筑圍墻,被當作“私筑花園城堡”問罪,茂清兄弟六人及親屬分散避難。茂清留下夫人鐘氏及長子景輝、次子福輝,外逃永定撫市,改名茂青,在撫市鵲坪開基。茂敷生四子,福壽移居永定虎崗,祖壽移居永定龍潭鎮聯中村剝皮嶺再移居培豐鎮(原屬坎市鎮)文溪村富竹山下,后移高陂塘背營。已生居白砂塘背,德壽移居隔溪口。茂森移泮境羅家山開基。生二子:景成、景山。景山遷武平十方鮮水塘。茂山移白砂橫崗頭。八世陳福(元壽為一世,下同)移居龍巖小池開基;永生移蛟洋羅心坑開基。十世均銄移江西贛縣,后裔居贛縣南塘鎮官田村、吉埠鎮若內村。十一世文?移居廬豐豐濟。十四世毓琳移居浙江:毓誥移江西萬安良江;毓詔后裔移居江西會昌縣新羅田圩。十五世象恒移江西萬安高橋。十七世廷宣移江西萬安澗田。十八世開龍、開秀移江西萬安順峰。
五二郎配吳氏、楊氏,生三子:君賢(宗一郎),君美(宗二郎)、君亮(宗三郎)。君美生萬宗等四子。移居稔田大坑頭。七世,一郎遷平和,二郎遷廣東翁源,三郎遷長樂。八世林廣后裔移廣東五華。
五三郎,號歐陽,配連氏。元至治三年(1323)遷龍巖表政里南陽倒流水(今紅坊鎮)。
五四郎,又名順郎,配巫氏,生二子:發叢(景清)、茂叢。移居廬豐安鄉中坊。十一世愛唐、時選遷貴州。
三十六郎,字蘭,配張氏,繼曾氏,生子馬烈。馬烈配盧氏,生三子:石孫(大一郎)、清孫(大二郎)、文孫(大三郎)。移永定區孔夫村。后裔移居江右立籍。十五世頎晶遷江西萬安高橋枧坑,其侄錫松移江西萬安烏桕角開基。
三十七郎,生子萬九郎,萬九郎生子壽山,壽山生二子:德州(名陳受)、德縣(名德遠)。德州、德縣居上杭縣城里水南張灘村。德縣十一世孫應麒、應明移居江西信豐縣十里堡五里亭,后裔分衍江西南康水南、浮石鄉窩坑村。
林元壽后裔在白砂已衍傳二十七代,1500多人。
5.林五六郎支系。林文德之孫五六郎(五郎之子)于元至元年間(1264—1294)遷上杭東門外橋頭,后又播遷西門外深陂。兩地裔孫以五六郎為始祖,其祖源待考。
6.林元嘉(四郎)支系。林文德四子林四郎,字符嘉。下傳詒彀,遷建寧。詒彀生肇紀,復遷汀州,繼而遷上杭白砂花園里。九世文質于元朝末年從白砂遷湖洋瀨溪開基。后裔分遷該鄉太平、龍山、上羅等村,遷臨城新豐、上登等村。已衍傳二十四代。
7.林伯七郎支系。宋隆興年間(1163—1164),伯七郎從興化府莆陽(今莆田)遷到上杭縣城,居雷坪(杭中路)、學坪(解放路)、西門官路上。祖祠在東門石牌崗原農械廠址,堂號“集德堂”。后裔有一支遷古田西山下苧園村。
8.林小九郎支系。才溪鎮才溪村(原名霞坑、下坑)林姓開基祖小九郎(林九郎二子二十郎之曾孫,林習儀)明朝初年由武平中堡遷入,配曾氏,生子均用。均用生四子:添佐、思弼、德禎、聚。添佐移才溪大地營下,德禎移漳平,聚移廣東蕉嶺。思弼生二子:謙、盛,仍居才溪。已衍傳十一代。?
9.林三十八郎支系。據步云分蛟潭村保存的老族譜稱,該村開基祖三十八郎,為林蘊之子林愿的后裔,明朝初年從連城莒溪壁州遷步云蛟潭,三世安甫遷梨嶺庚四。已傳二十三代。
10.其他支系。上杭臨城鎮九州東頭崗,湖洋鄉古樓崗,稔田鎮連四白砂埔等地的林姓均為西河林姓,屬哪一宗支,待考。
上杭縣林姓人口27000余人,居各姓氏第五位,分布官莊、湖洋、臨城,才溪、臨江、白砂、舊縣等鄉(鎮),特別是官莊林姓人口有約7500人,是林姓人口最多的鄉(鎮)。
(四)武平縣
1.林九郎支系。林九郎為宗訓五世孫,于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從長汀濯田巷頭徙居武平中堡鎮富背村。配潘氏,生子三:二十郎、三十郎、四十郎。四十郎,字宗義,名仲一郎,號千一郎,配李氏,繼何氏,生子十:念一至念十郎,后裔散居中堡羅助、陽田、坑頭、社背、富背、遠坑、上濟,武東塘下、蓮塘徑、黃埔、車子前、彭背、寨下、六甲、白泥田,十方樂畬、直徑,民主橫坑、林地等林姓均屬其分支。其中,林念七郎為武東袁畬、袁田林姓始祖,林顯橫為縣城平川鎮城南、興南林姓始祖。
2.林伯八郎支系。林九郎胞兄林八郎之曾孫。伯八郎,原居長汀濯田,隨父林泰仙往浙江經商,泰仙在浙江身故,伯八郎返鄉移居武平中堡遠富(今資福寺),生子三:孟九、孟十、孟十一,后三子輾轉分遷大禾湖頭、冷水、龍坑、湖背、長汀紅山鄉十都小劉坑等地開基。
3.林茂支系。南宋淳祐年間(1241),林茂棄官攜眷屬入汀郡武邑黃心畬卜居,為十方鮮水林姓始祖。配陳氏,生子五:千八郎、千十郎、千十一郎、千十四郎、千十七郎。千十郎定居鮮水,迄今傳26代左右,中山陶金坑、東留龍溪林姓為其分支。其余四兄弟均外遷。
4.其他支系。林心宇、林鳳萬、林發榮、林霄我、林琪旺等,在清朝前后分別從上杭、永定等地遷到武平中山開基。武平縣林姓人口31000余人,按人口多少排序居武平姓氏第三位,分布十方、武東、中堡、平川、大禾、中山等鄉(鎮),特別是十方林姓人口有約8800人,是林姓人口最多的鄉(鎮)。
(五)連城縣
1.林坊林姓。林坊始祖伯八裔孫在林坊鄉已傳廿七代,7500余人。
五世旺生,長子章旻移居林坊崗尾;次子子長移居林坊大梨;三子文長移居林坊井頭;四子滿全移居林坊塘丘。
四世友欽、友俊,遷居廣東。
五世梅生(又名天福),于明洪武年間遷入長汀縣童坊鄉茜坑,為茜坑林姓始祖,后裔又移居童坊橫坑,現傳廿三世,400余人。
十一世清,遷居廣西黃沙河,現已傳二十五世。
十四清雨澤,于明萬歷十九年(1591)遷居湖南洪江。
十五世秉隆,于清乾隆年間遷貴州。其曾孫倫伋、倫建又于同治年間遷湖南洪江。
十七世啟上,于清乾隆年間遷湖南洪江。
二十三世振光,于民國初年遷湖南祁陽縣南長街。
二十二世至二十五世:泰德、掌德、輝德、若德、容德、桂如、寶望、報輝、以崧、俊銘、仁德、茂松、維長、克西、報川、菊波、永等,于新中國成立前夕移居臺灣。
2.璧州林姓。璧州始祖十五郎配饒氏,生四十郎。四十郎配吳氏,生六七郎。六七郎配張氏,生萬三郎。萬三郎配黃氏,生念七郎。念七郎配黃氏,繼配張氏,生友榮、友發、友茂、友良、永昌,枝分五房到十世開始外遷。裔孫在璧州已繁衍至三十代,現有2600多人。
十世宗旺,于清末移居漳州南門大橋下,現有300多戶人。
十五世天養,于明天啟年間遷永安小陶,其子大?于康熙年間遷沙縣,現有1000余人。日茂,曾授廣東潮州撫標參將,后定居潮州海陽縣。日茂的第六代孫炳星,中武進士,于清康熙間邀同宗兄弟8人定居潮州。
十八世起遴,其子林?三兄弟于清乾隆間遷長汀縣濯田、四都兩鄉定居,現有600余人。
二十二世維錦,在浙江杜瀆鹽場任鹽務使,當地有后裔繁衍。
二十五世貞祥,新中國成立前定居臺北市,其弟春水,定居新竹市。此外,還有數人從軍去臺,退役后定居在臺北。
3.連陽林姓。連陽始祖祖誠裔孫,已傳二十六代,2700多人。
三世文杰的第八代孫紹俊,遷至城關北門楊梅村,現已傳二十四世,有400多人;紹宣一支裔孫遷至北團黃家墩,已傳二十四世,有100余人。
三世文茂,遷居東門。傳至第八世萬通、萬周。萬通傳十八世元桐,遷居姑田鎮下堡村,現傳二十四世;萬周一脈遷姑田鎮長校村,現傳二十三世,有470余人。
四世道亨之長子景芳曾孫端,遷居北團。
九世宜、定、安,先移居城關東門黃竹垅,后遷蓮花、城關、塘前,現傳二十四世,有200余人。
八世岳,遷莒溪鎮墩坑,現傳二十五世。有3000余人。
十六世天濟,遷居揭屋坑、赤嶺村,現傳二十五世;杰,遷居城關勞動巷、吳屋巷和洪江村,現傳二十六世。
三世文清,先遷廣東,后居廣西,其裔孫有1000余人;文森,遷居廣東高州市,現有1500多人。
十五世大榮,遷居將樂、明溪、芹口等地,現傳二十五代。
十六世天濟后裔遷寧化;天培,遷龍巖、明溪、福州等地。
4.林屋坪林姓。林屋坪始祖六四郎裔孫伯十二郎后裔散居在城區;八十郎先遷林坊,后遷璧州。
四世祖寧,遷廣東揭陽;祖興、祖端、祖志、祖衡、祖忠先后遷江西省瑞金、于都、贛州。
五世廣亨,遷邵武市。
十一世漢欽之子,遷龍巖市萬安鄉赤口坪村。
十四世大衛,遷居福州南臺。
十七世仲魁,遷居福州三角道。
十八世中儒,遷居福州倉山。
十九世太陽、汝標遷永定市東坡。
5.莒溪上吳坑村林姓。始祖友龍,明代由武平縣遷入,已傳十代,500余人。
連城林姓主要分布在林坊鄉、莒溪鎮、蓮峰鎮、文亨鄉、新泉鎮、姑田鎮等地,總人口15364人。
(六)永定區
1.林元光(五郎)支系。文德五子林五郎,名元光,號付崧,于元至正年間(1341—1368)由上杭白砂遷永定西坡開基。配陳氏,生叢青。叢青生伯一郎、伯二郎、伯四郎。伯一郎移居廣東;伯二郎配巫氏,生千一郎、千二郎、千四郎、千六郎。千一郎遷湖北黃岡。千二郎遷廣東龍門。千四郎、千六郎守居西坡。現已繁衍二十七代7000余人。千六郎七代孫廷機遷武平鮮水塘,后遷江西會昌麻州豬子窩開基,蕃衍13代。
2.林茂青支系。文德八子林八郎,名元壽,生必凈、必松、三五郎;必凈生文振等四子,文振生盛興;盛興生茂清、茂敷等六子,茂清、茂敷由寧化石壁移居上杭白砂花園里。茂清配鐘氏,生石富、保生、楊壽、大滿、景祥、福輝;因在上杭白砂建花園、筑圍墻被作“私筑皇城”問罪,茂清夫人鐘氏攜子逃至永定撫市鵲坪開基,后遷西寨安居。后裔分遷湖雷下寨村、蓮塘村、白崠村、道仁村,龍潭虞坑上村,培豐孔夫村,鳳城鎮南郊林屋,陳東鄉巖太村,湖坑鎮洪坑村,六聯村林屋,西溪禮田林。已傳至二十七代,共約3000余人。
3.林茂敷支系。文德六世孫茂敷,配張氏,生福壽、已生、祖壽、德壽,福壽從上杭白砂移居虎崗虎西村開基,配呂氏,生石崇、葉青、楊志;石崇孫佳茂,明成化(1465—1488)董理修建永邑筑城修壕之任;后裔分遷虎北村、龍溪村。已生移居塘背。祖壽移居培豐文溪,其六世孫繼榮、繼宗移居坎市新羅坑,后裔有的移豐田。已傳至二十八代2000余人。
4.林貴安支系。閩林四十世林二七郎遷上杭梅溪寨,生三子,其六世孫林貴安,生五子,舉家遷廣東大埔梅林壩開基,貴安次子林茂全,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7年)從大埔梅林壩遷永定湖坑奧杏山下村開基;林茂珊之子林椿及其后裔亦從大埔梅林壩遷峰市高山、河頭、豐市街,仙師錦豐開基(定居);貴安后裔還從梅林壩遷下洋大瑞村、下洋村開基。已傳至二十六代(湖坑奧杳山下村)約600人。
三.郡望堂號
閩西林姓大都尊比干之子堅為始祖,郡望“西河”,以“西河堂”為總堂號。
“西河堂”:林姓受姓始祖林堅,誕生于河南淇水,該地處于古黃河之西(地點大約在今安陽),古地名即稱西河。作為林姓的發源地,后裔遂把此地名作為總堂號名。依此還衍生出典故堂號——西河衍派。
林姓的分堂號主要有:
“濟南堂”:典出西漢宣帝時的林尊。林摯,西漢初與漢初三杰(蕭何、張良、韓信)共同匡扶漢室有功,因封為平棘侯,摯之子隨景帝經略齊郡(后改成濟南郡),遂定居于此,子孫繁衍,至林尊時,官太傅,漢宣帝年間,林尊為博士,由尊帶領,濟南一時儒術十分鼎盛,林姓成為當地望族。這個支派的林姓遂將“濟南”作為封號。
“問禮堂”:林堅裔孫林放,字子丘,乃孔子弟子,他勤奮好學,問禮之本,孔子極為贊賞,后列為七十二賢,歷代均尊為名賢,從祀孔廟。盛唐時,唐玄宗辭號西河伯,宋高宗時加封為長山侯。林放子孫繁衍,支派波及九州,裔孫因稱“問禮家聲”。
“下邳堂”:典故分堂號。林堅裔孫傳至西晉時,有林禮者,徙籍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境內),禮生子穎,穎生子懋,任下邳太守,有六字皆賢,時號“六龍”,為當地望族。林懋孫子林祿,后任晉安郡守,成為著名的閩林始祖之一。后宋仁宗為林族題譜,有“長林派出下邳先”之句。閩林興盛仍承輝澤于下邳,故族人以“下邳輝澤”為堂號。
“九牧堂”:典出閩林十六世林披,唐天寶十一年(752)登第,官臨汀別駕,有德政名聞闕下,御史李棲筠奏授太子詹事。林披生九子皆中進士,并先后任刺史,世稱“唐九牧”。此外,宋代,林尊九世孫林杞,生九子皆登第,俱任知州,世稱“宋九牧”。今林披、林尊派下,即稱堂號“九牧傳芳”。
“露烏孝瑞”:閩林十七世林尊,官戶部郎中,其第三子林瓚,于唐貞元四年(788年)任福唐尉,聞母病即棄官歸,孝養于家。母亡,瓚水漿不入口者五日,率子侄筑廬于墓側守制。旬日,甘露降而白烏來翔。州上其狀,時福建觀察使李若初遣官往驗,果如所言。貞元十三年(797),唐德宗詔賜筑雙闕于墓前予以旌表,故林尊派下世稱“闕下林家”,堂號“露烏孝瑞”。
“梅鶴堂”:閩林四世林鄱,于東晉時舉孝廉,居錢塘,其苗裔北宋時有林逋者,字君復,隱居杭州西湖孤山,賞梅養鶴,終不仕不娶,時人稱之為“梅妻鶴子”。及卒,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林和靖工詩詞,其《山原小梅》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成為千古傳頌之名句。和靖無子,其宗支由其侄嗣承,后裔遂以“梅鶴風標”為堂號。
“忠孝堂”:北宋嘉祐六年(1061),侍御史林悅(原名英,因避諱而改名)乞歸祭掃祖墓。仁宗皇帝問曰:“卿乃殷太師苗裔,家乘可得見乎?”悅呈譜以進。帝閱后龍顏大悅,盛稱殷太師比干忠烈,侍御史盡孝。即御書“忠孝”二字于譜首,鈐以御寶,并贈詩二首,贊林姓“古今無數子孫賢”。林姓此后遂又以“忠孝傳家”作典故堂號。
四.堂??聯
(一)九龍新世第,十德舊名家.
此聯為林姓總堂號“西河堂”聯。“九龍”寓指戰國時趙相林皋,生九子皆稱賢,趙王驚嘆曰:“賢哉!林皋父子也”。林皋以古代君子的十種美德(即: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為立身之本。故國人號林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此后,林姓族人遂將“九龍”、“十德”嵌入楹聯以自勉,如“澤自九龍遠,門從十德高”等。
(二)九龍衍派,雙桂遺風。
分堂號聯。上聯同前釋。下聯典出林披九子登科及第。其中林蘊、林藻兄弟同登進士第。“雙桂”比喻兩人同科及第。《晉書·谷詵傳》:“武帝于東堂會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后因以折桂比喻科舉及第。此聯適用于九牧林世系。
(三)梅鶴風標,露烏孝瑞。
分堂號聯。上聯寓指北宋詩人林逋,人稱“梅妻鶴子”;下聯指闕下林家始祖林攢,事跡如前述。此聯適用于闕下林世系。
(四)金門羽客,和靖風高。
分堂號聯。上聯指北宋徽宗時著名道人林靈素,徽宗曾賜其號曰:“金門羽客”;下聯指林逋,即前述“和靖先生”。
(五)勵志禁煙御夷留恨,血書求救為夫解圍。
上聯寓指民族英雄林則徐,其禁煙事跡國人皆知。他還力主抵抗外國侵略,但清政府卻反將他削職充軍。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求和,割地賠款,成中華民族恥辱,此即則徐之恨也。下聯指林則徐女兒林普晴嫁沈葆楨(曾任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和南洋通商大臣)為妻。清咸豐時,沈葆楨守廣信城,被太平軍圍困,則徐女兒親自率領城中婦女做飯送上城墻,并咬破中指,以鮮血書寫一封求援信,向玉山鎮總兵饒廷選求援。饒接書連夜派兵增援,血戰七天七夜,乃解廣信之圍。則徐女兒因名聞當時。
(六)星斗蘊胸中氣壓武夷之峻,波瀾生筆底詞傾劍水之雄。
上聯隱喻經學家林子立,宋朝時莆田人,政和進士,經學冠絕當時,人稱真文虎。曾為茶陵知縣,靖康初,募民兵二千余人,率往荊門與金兵血戰,沙場遇難。下聯隱喻學者林文之,宋朝時福清人,以文體纖弱稱頌一時,他大力提倡古文,學界都非常推崇他,對“唐宋八大家”中宋代諸大家倡導的古文運動亦頗有影響。
(七)松木公,椒木叔,雙木成林皆公叔;
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盡宗支。
清同治皇太后問林召棠,同宗友者多少,稱公叔者多少?召棠進呈:松木公,椒木叔,雙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疊出盡宗支。
(八)西山瑞滿,三仁著績;河水祥垂,雙桂流芳
該聯以堂號名嵌于聯首、寓數典于聯中,聯首嵌“西河”兩字,三仁即商末三個杰出人物微子、箕子、比干。孔子稱“殷有三仁焉”。因比干為“三仁”之一,故稱。“雙桂”典出如上述。
?
五.譜??牒
(一)《(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清道光年間編,為閩粵贛三省林姓代表重修,執事人中有林則徐。清同治九年(1870)印,4開木刻本。現由長汀濯田林姓保存。
(二)《閩杭林氏試館譜》清同治十三年(1874)林壽山、林耀南等修。
(三)《(永定西河)林氏族譜》光緒十八年(1892)林蔚如纂修,刻本,12卷。
(四)新羅《長林世譜》民國24年(1935)春由適中林姓后裔編修,時任福建省省長薩鎮冰題譜名,石印本,16開線裝。
(五)漳平和平石鼓山《林氏族譜》1985年據舊譜重抄,油光紙抄本。
(六)《繼修瀨溪林氏鶴公派譜》1990年林鳳年等修。
(七)《閩汀杭武林氏族志》1991年由汀武杭部分濟南林姓宗親代表合編,武平林富保為主編,林善珂作序。
(八)《才溪林氏族譜(繼修)》1991年林家楊主編。
(九)《上杭林塘四十四郎公譜》1995年丘孟儒等修。
(十)《上杭瀨溪林氏族譜》1995年文質公世系族譜編纂組修。
(十一)漳平基泰《林氏族譜》1995年重修(原譜康熙二十八年,〈1698〉林廷樞書序)。
(十二)《濟南郡回龍林氏族譜》1996年官莊回龍林姓后裔編。
(十三)《林氏濟南郡集德堂上杭城關新編修家譜》1996年林定祥主編。
(十四)連城林坊《西河林氏族譜》1996年由林坊修譜編輯理事會編修,林報潤、林家垣為主編。
(十五)巖太《林氏宗譜》1996年由巖太林松春編寫。
(十六)《眉山濟南林氏族譜》1998年編。
(十七)《西河林氏宗譜》1999年長士修譜理事會編。
(十八)永定虎崗《林氏族譜》2000年虎崗林姓組織編修,總編林振禧。
(十九)《上杭蘭溪西河林氏白水族譜》2000年白水林姓族譜編撰會編。
(二十)《上杭官莊回龍林氏族譜》2000年林壽進主編。
(二十一)《杭武濟南林氏家譜》2000年林國標主編。
(二十二)《上杭濟南林氏勝郎公房世系家譜》2001年林義椿主編。
(二十三)《濟南郡上杭林氏族譜》2002年林守明修。
(二十四)《上杭濟南林氏族譜》2002年上杭濟南林姓族譜編委會編,林義椿主編。
(二十五)長汀《嚴婆田林氏族譜》2002年長汀縣嚴婆田林氏族譜編撰委員會編。
(二十六)《西河林氏福建上杭白沙八郎公世系族譜》2003年上杭白砂八郎公世系第五次修譜委員會編,林松總編。
(二十七)《牛崗林氏族譜》2004年長汀縣牛崗林氏族譜編撰委員會編。
(二十八)永定奧杳山下《林氏族譜》2005年5月開始編修,2007年秋正式出版,主編林沛焜。
(二十九)濟南郡《汀州林氏族譜》2006年閩贛六縣(長汀、武平、連城、興國、寧都、會昌)濟南林氏聯修族譜委員會編,主編林富保。
(三十)連城壁州十五郎派族譜
(三十一)武平《湯坊林氏族譜》由武平縣川坊村林姓保存。
(三十二)新羅《平在坊林氏族譜》
?
六.宗祠墓葬
(一)宗祠
1.新羅區
東城林披祠坐落在新羅東城,19世紀20年代由龍巖九牧四大支派后裔共建。
2.長汀縣
濯田宗訓公祠??該祠為回閩始祖宗訓公祠,坐落于濯田鎮巷頭水口處,它是宋代由巷頭宗親林風清牽頭,由汀武杭三縣林姓周恭帝后裔重修,形成“滿地鋪氈”,又似“伏地象形”,迄今已有600余年歷史。總占地面積為767平方米,建有上下廳堂一棟,左右兩擺橫屋,前有寬闊的空坪和圍墻照壁。祠內設有宗訓公和郭、藍、賴夫人香座,安放了宗訓公圣像金身一尊,廳堂上方有金字黑底的匾額,匾額中書《圣祖偈詩》一首:“圣祖原系郭威名,無嗣讓國與柴榮,梁王即位方七歲,傳宋陳橋日復明,五世公卿登甲第,宋封敕表諭門庭,只因遇寇遭兵難,逃隱柴家復姓林”。這首詩高度概括了五代后周的國史和柴宗訓的族史。
長汀林氏家廟位于汀州鎮五通街43—44號,清代建筑,坐西北朝東南,磚木結構,為穿斗式,單檐硬山頂。原為宏大建筑群,現存空坪、正門、門廳、前后廳、廂房、橫屋,構成完整的客家圍式建筑。占地面積1260平方米。
濯田巷頭林氏宗祠 在濯田鎮巷頭村,清道光年間由進士林鳴鳳牽頭興建,占地面積三百余平方米,建筑寬敞,廳內18柱落地,其中有10根直徑0.4米,高5.25米的石柱,極為壯觀,故當地人稱“石屋柱祖堂”。據舊譜載:“八郎公自河田移濯田巷頭,老祖堂庚山甲向兼申。四腳東門為壬山丙向。原有古跡上馬石一個為記”。
南山嚴婆田林氏宗祠在南山嚴婆田村,明神宗萬歷三年(1576)興建,是祭祀嚴婆田林姓開基始祖林友成的,亦稱“香火堂”,1950年修,2000年再修。
牛崗林氏宗祠 坐落于新橋牛崗村,磚木結構,坐南朝北,上下廳,兩邊有廂房,高5米、寬10米、深11.8米,占地面積100多平方米。
任屋林氏宗祠位于任屋村中央,有房屋16間,總面積約1900平方米。
?3.連城縣
新泉林氏宗祠坐落在連城縣新泉鎮溪村林屋坪(原名陳屋坪)自然村,為林六四郎公祖祠。據林子南保留的族譜記載,始建于明嘉靖年間(1522—1566)。清乾隆十七年(1752)農歷八月廿九日已時動工更造,歷時數年竣工。后擇乾隆三十一年(1766)農歷六月廿五丙辰日子時崇祀。迄今已250多年。
祖祠建筑為磚木結構,分上廳、回廊、下廳、雨坪、重門、正門、圍墻,正面圍墻外有兩柱石桅桿,前面有半月形池塘。正廳內有神龕、神桌,香爐。神龕內立有開基祖考林六四郎公妣邱氏神主牌。正廳柱上掛有“林家祖祠”牌匾,四壁有“忠孝廉恥”四個大字;正廳兩邊是大屋間。回廊和下廳是磚墻木壁,左邊回廊壁上掛有一塊“進士” 牌匾,右邊回廊壁上掛有“亞魁”牌匾。下廳沒有隔間,四根圓柱立在石礎上,圓柱上掛有木質牌聯,內梁上掛有“文魁”牌匾。重門為單層木質牌樓結構。正門是磚灰砌成的二層寶蓋門樓。正門題聯:上聯是“十閩科甲開先路”,下聯是“八簇簪纓第一家”,橫批是“九龍衍派”。
林坊林氏宗祠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由裔孫方綬、成蕃等18人籌建。亥山已向兼干,曰:“崇本堂”,并建宿人亭、戲臺、廣場,面積約3528平方米。“崇本堂”磚木結合,64根柱立地,“宿人亭”6柱立地,鰲頭雕有花草、龍鳳、鳥雀,具有古建筑特色。1995年重修水磨石地面,紅門漆柱更為壯觀。
林氏宗祠(總祠)建成后,二世祖六十郎嫡下六世祖四兄弟及后裔相繼在林坊崗尾、大梨、井頭、塘丘“四廳”建章旻、子長、文長、海峰公祠和忠公、政祥、忠茂、葉清、大福、大才祠。
林坊“天后宮”(即媽祖宮)建于乾隆元年(1736),同治六年(1867)重修,1998年重建。紅門漆柱,雄偉的鰲頭,坐落林坊崗尾入口左300米,坐東向西,磚木結構,面積約1500平方米,有上、下偏殿、大雄寶殿,住房、水井、膳廳等設施,立媽祖、觀音、三寶佛,置鐘鼓。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四鄉八里村民,前往朝拜。
壁州林氏家廟(即大宗祠)六世祖友榮建祖祠,后被焚。到明萬歷(1573——1620年)初重建。大宗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有上下兩廳左右回廊連接,木質結構牌樓,飛檐翹角。大門向東,石門樓橫屏刻有“長林衍慶”四字,左右放置一對石獅子,門樓內右半圍墻坪里原立15對石桅桿,以彰歷史上的進士、舉人,桅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祠堂正廳前面牌樓上掛一塊“侍衛府”匾,左右都有誥封直匾,是清乾隆皇帝誥封武進士林炳星御前侍衛的殊榮。
[if !supportLists]4.?[endif]漳平市
下墘林氏宗祠稱興樹堂。坐落下墘村北,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構架。保存完整。祠聯:興恩祖德深瀼瀼支千派萬,樹立人才盛森森桂聳槐高。
[if !supportLists]5.?[endif]永定區
奧杳山下村宗慶堂明崇禎末年由該村第三世林盛斌組織建造
(二)墓葬
1.長汀縣
濯田宗訓墓?在長汀濯田鎮東南方,離鎮5公里的黃峰山,有當地人稱之為“天子地”的周恭帝墓——宗訓簡陵。穴名為牛形。癸山丁向。
河田祖墓群??據《(閩粵贛)林氏重修族譜》載:福建汀州府長汀縣河田村林家人稱林半街之眾,創造祠堂房屋橫直二三里之遙,共計河田祖墳一百余穴,每歲春分日,上杭龍下、寧化、歸化、清流、連城各郡各處子孫一齊至河田祭掃墳墓。河田出事之后,遺留下來的墳墓百余座,現能找到的祖墓僅七處十一穴。
2.連城縣
林坊伯八、六十郎墓?林坊始祖伯八、二世祖六十郎,葬于楮嶺下小士名巖前左右二穴,俱坤山艮向兼申,放壬水。名:“雙飛蝴蝶”形,規模約2公頃。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十二月十九日丑時安葬。
壁州林氏“天葬墳” 在壁州西部小士名磚潭一山上,稱“姜公撒網”形,葬有始祖及上祖幾具骨骸。
3.漳平市
城口晚嗣墓?墓址位于新橋城口土垅仔坑內。明萬歷年間建筑。墓呈“鳳”字形,坐北向南,占地約800平方米。磚構墓龜、祭臺、墓坪和墓池。墓池左側豎有石柱一對,高1.8米;長方形石碑一塊,高2米,寬20米,上刻林氏族裔科舉登仕名錄。墓臺上無豎碑,遺留明禎十三年(1640)“晚嗣林府君城口土垅仔墓志”石刻一塊,長55厘米,寬43厘米。墓葬遺址保存完整。
(注:2021年11月,根據各縣相關姓氏資料編輯整理)
????????中共龍巖市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林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