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嬰兒時期最容易被新刺激所吸引,
包括大人在內,
人們都好奇造型奇特、顏色鮮亮、聲音古怪的東西,
孩子尤其喜歡新玩具、繪本、動畫等。
除了對物品好奇,
孩子還會對新的認識和行為好奇,
假如你從沒有帶孩子讀過繪本或玩過皮球,
孩子很容易第一次被這種新的活動方式抓住。
但這種行為不會持續(xù)很久,
因為孩子沒有形成習慣,
只有我們常常帶著孩子一起參與互動,
孩子才能自然而然的內化為自己的。
同理,
我們對孩子說的什么做了什么,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下去,
孩子也會習慣了,
如果我們天天說孩子是個“破壞王”,
孩子就真的習慣破壞搗蛋了,
假如我們天天說孩子是個“發(fā)明家”,
孩子的所有破壞是不是可以當作發(fā)明的前奏嗎?
慢先生說:
兒童嬰幼兒時期起就是通過習慣化來形成認知記憶的,
由此才能增加對周遭事物的熟悉度和認知理解,
習慣的內容多了慢慢就順應形成了幼兒的性格和能力。
所以孩子會長成什么樣,
很大程度是父母讓他“習慣”成什么樣,
父母自身的“習慣”好,
孩子的習慣化發(fā)展大概率也會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