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作者:塔拉 · 韋斯特弗
故事梗概:作者塔拉用自己真實的成長故事,講述了她在愛達荷州摩門教的荒蠻家庭成長,后來出走接受教育從而獲得“救贖”的故事。
推薦指數(shù):★★★★★
01我的偏見
要我分,我會把這本書分為兩個大部分。前半部分交代了塔拉的成長環(huán)境,后半部分講述了她從接受教育后找到自我。就是在看前半部分的時候,我感覺這些文字味同嚼蠟,無滋無味,從頭到尾都透露著類似電影“譯制片”的感覺,總讓人出戲,不像其他文學作品那樣撫人心,暗自想,下次就看原版。
直到我讀到這句“老師說我有寫作的才能,但我的語言出奇地拘謹和生硬”。我恍然大悟,為自己的偏見感到無地自容。直到把整部作品讀完,我又真正體驗到了什么是不忍卒讀。從未想過為什么接受教育和家庭會站在對立面,而塔拉卻要不得不做二者擇一的殘酷選擇。
我想這本書徹底治好了我的偏見。為什么我要因為喜歡遲子建那么細膩優(yōu)美的文字,而去評判其他的文字沒有她的優(yōu)美而心生厭惡呢?為什么我要因為看過中文版東野圭吾的翻譯作品感受到自然切合就要定義他人的翻譯作品苦澀難咽呢?我以為我早就接納了世界的不同,現(xiàn)在想其實連接受都沒做到。
我也很欣喜,自己有這樣的覺知。那么在往后,我應該可以更少的受自己的喜歡或不喜歡而限制,去擁抱更多的不同,在那樣的探索中拓展生命的寬度和厚度。當我能閱讀那些他人所在社群不希望你了解到的內(nèi)容,和有不同觀點的人交流時,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
02發(fā)現(xiàn)自我
要是以前,你問我教育是什么?我很喜歡引用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的話:“教育的本質(zhì)意味著: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一個靈魂。可如今,我很贊同塔拉說的:教育是發(fā)現(xiàn)自我,區(qū)分自己和被給予的世界。
這一輩子,我們有太多角色了,忙碌地穿梭并扮演不同的角色,可唯獨留給扮演自己的時間少之又少。于是痛苦,隱忍,遺憾可能伴隨終身,抑或是要等我到了耋耄之年才能追求能成為自己的那一刻。我不想這樣活。
我愛家人,也能區(qū)分自己和愛的人。為什么為家庭奉獻的同時不能擁有自己?我的父母就是把他們的快樂建立在子女的快樂之上,而他們的快樂呢?永遠隱藏。就像塔拉的爸爸信奉的摩門教派,接受醫(yī)學治療,穿高齡寬松衣服,接受教育,接觸異性等都是異教徒,就是對上帝不忠誠。我們內(nèi)心應該也有這樣那樣的“摩門教義”,阻礙我們走出發(fā)現(xiàn)自我的大門。我覺得我們對家人,朋友,社會等承擔起的責任,都是實現(xiàn)自我的一部分,而不能淺顯的定義為因為家人,工作等占用了我的時間,我不能有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就是沒有自我。如果沒有動力的人,這些都會成為借口。同時就算沒有所謂的這些“羈絆”,我擁有的這些所謂的“自我時間”里做的事情,有多少是促使我發(fā)現(xiàn)自己,而又有多少是渾渾其中,付諸東流呢?
教育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里認識現(xiàn)在的你、過去的你,找到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那些別人給你的定義。塔拉說的教育是廣義的教育,而不單指學校教育。她所說的教育,也是我想要的教育的理想。
教育可以讓我們脫離狹隘昏暗的現(xiàn)實,并向我們展示更明亮的世界。教育讓我們可以想象那些沒有直接經(jīng)歷過的人生,打破舊有模式嘗試新的生活。教育讓我們相信那些我們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愛。教育讓我們努力看到生活中可能的一面,而不只是現(xiàn)在眼前的樣子。
03敬畏知識
塔拉在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08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后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09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10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14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我想她一定是敬畏知識的。
就像一個小孩,如果衣食無憂,哪怕一塊魚翅掉在地上都不覺得浪費。而常年饑荒的小孩,一粒米飯都足以讓她意猶未盡,心滿意足。不讓受教育作為傲慢的來源,教育也不是讓別人屈服的武器。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感恩塔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