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習得性無助
今天開始讀《教出樂觀的孩子--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經典》,作者是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提出了著名的概念——「習得性無助」: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于是在籠子里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后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 習得性無助。為什么它們會這樣,連“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這些本能都沒有了呢?因為它們已經知道,那些是無用的,“習得性無助”在教育活動中的表現,這一項研究顯示,反復對動物施以無可逃避的強烈電擊會造成無助和絕望情緒。
在人的身上也能發現“習得性無助”
在對人類的觀察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細心觀察,我們會發現:正如實驗中那條絕望的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項工作上失敗。他就會在這項工作上放棄努力。甚至還會因此對自身產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無可救藥。而事實上,此時此刻的我們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這種心理讓人們自設樊籬,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身不可改變的因素,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基于這個概念,我們來研究到底什么是樂觀?
二、什么是樂觀?
從表象來看,樂觀是看到半杯水時認為它是半滿,或總是看到事物好的一面,或者習慣性地期待實際問題能像好萊塢電影一樣有圓滿的解決。
但是學者已經了解什么是樂觀的基本原則,樂觀的基礎不在于正面詞句或者是勝利的景象(所謂正能量),而在于我們對原因的看法。這種,我們從孩童時代養成,對各種事情形成的原因的習慣性看法,被稱為“解釋風格”。
有三個重要方面是孩子用來解釋為何某一件好事或壞事發生在他的身上,那就是:
- 永久性(permanence): 偶爾 vs 總是
例如:她再也不會給我玩了?
普遍性(pervasiveness): 特殊情況 vs 一般情況
例如:我做什么都不行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壞事發生,是誰的錯?
例如:父母離婚了,都是我的原因
當一個孩子,對壞事的原因解釋是,這是偶爾發生的,僅僅是某一方面的,不一定是我的原因;而相反,對好事的原因解釋是,這總是發生的,所有方面都很好,這是因為我才發生的...,我們就可以說這樣的孩子是樂觀的。
那么孩子的解釋風格是怎么養成的?
- 父母的解釋風格
- 父母或老師如何評價他們
- 做事成功或失敗的經歷
三、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孩子的解釋風格有一部分是從父母和老師身上學過來的,你怎么解釋自己的事情,你怎么評價孩子。如果你批評孩子懶惰,而不是批評她不夠努力,那么孩子不僅僅會相信她是懶惰的,同時也相信他的失敗時來自永久的及不可改變的因素。
因此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因為你在塑造孩子自責的解釋風格。你要遵循兩項規則:
- 準確
- 樂觀的解釋風格
如何時候當你發現孩子有錯時,如果事實允許,那么著重于「特定的」、「暫時性」的個人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
舉例如下:
當你的孩子調皮的時候,這種批評是不對的:
你為什么總是這么頑皮?...反正每次,你都要搗亂...我再也不帶你出來玩了...
而下面的批評方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今天你的表現很不好,一直以來你的行為都是非常好的,你都是很懂事,今天怎么給媽媽搗亂了,媽媽這次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