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zèn),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譯意:
子張問怎樣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說:“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兒都行不通,就可以稱得上明智了。暗中傳播的讒言,切身感受的誹謗,在你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說是有遠見了。”
浸潤之譖,慢慢浸潤滲透,不容易被察覺,也不明目張膽,很謹慎的一種態(tài)度。在日常生活中使得于不知不覺中,接受某種觀念。手段比較溫和,潤物細無聲之間達成自己的目的。
膚受之愬,身體受到傷害,攻擊力比較強的一種誹謗方式,但因為聽者本來已經(jīng)有了不好的印象,再被這強烈的情緒影響,往往不能去認真思考就偏聽偏信。
朱子說,“毀人者漸漬而不驟,則聽者不覺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則聽者不及致詳,而發(fā)之暴矣。二者難察而能察之,則可見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這兩種情況在生活中都難以察覺,孔子就指出在這種情況下不被蒙蔽能察覺到其中隱含的誤區(qū)或者陷阱,可以稱之為明智之舉了。而能體察到這些,也是很有遠見之士了。
張居正言,“此章之旨,在人君為切要。蓋人君以一人之耳目,照臨乎天下,使非明而且遠,則憸邪之情狀難明,讒潛之游言易入。茍聽信或差,其關(guān)系治亂,非小小矣。故必居敬窮理,使心有主持,而情偽畢照,然后人莫能欺,足稱明且遠也。明君宜三致意焉。”一個明君如果很容易就聽信這些誹謗諂害的不實之言,任由奸臣當?shù)溃敲幢貢绊懙絿业陌捕āW鳛榫酰欢ㄒ3种斏骶粗氐膽B(tài)度,能夠辨別出事情的真?zhèn)危辞迨虑榈谋举|(zhì),一個明君是一定要有這樣的睿智與遠見才行。
說起來明達睿智似乎是這些圣人君子的特權(quán),現(xiàn)實生活中一樣需要這種明智。在電視劇中的家族生活中,那些大家族中婆媳關(guān)系不睦,夫妻關(guān)系不睦的往往身邊都有一個或數(shù)個這樣時不時說些小話,在必要時再來一個當頭捧喝,然后婚姻就這樣解體了。似乎很莫名其妙又覺得在情理之中,如同鞋里的沙子,看似不起眼,往往毀了你的大好旅程與好心情。
一個明智的人,能守持本心,不被一時情緒所影響,不被事物的表相所欺瞞。明辨是非,冷靜面對是是非非,使這些無孔不入的讒言和誹謗無存在之由,就稱得上是一個明智且有遠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