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Getting Things Done)讀書筆記
D1(2017年4月3日,周一)
很多年前就從一些時間管理的文章和博客中知道GTD方法,也大致知道一些原則,但一直沒有付諸實施。這證明了我在這方面行動力的低下。感謝霍老爺讀書會,我重新撿起了這本老書。
本書分為三大部分:1-3章(通向從容之道)談系統概況、方法論;4-10章(遠離壓力,提高效率)談如何實施系統;11-13章(事半功倍的幾個竅門)談一些補充細節。
這本書寫于2001年,但對當下的我依舊實用,因為我依舊還處于德魯克(Peter Drucker)所描述的“知識工作”(knowledge work)中。這類工作沒有明確的邊界,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現實是,我們往往焦頭爛額,無數待辦事項紛亂如麻;理想是,在需要時進入“高效狀態”,平時則“心靜如水”(mind like water)。德魯克說,“在知識工作中,任務沒有被指定,它需要被確定。”該怎么做呢?本書的第一部分有如下描述。
首先,需要培養一個習慣,“在大腦中不留任何事情”。把一切趕出大腦,把所有“材料”(stuff)百分之百地存入一些實實在在的工具籃里,而不是遺留在頭腦中。這一方法適用于一切事務,重大事件或者微不足道的小事,個人私事或者工作問題,突發事件或者不緊急的情況。通常,大腦中盤踞問題的多少與其解決的效率成反比。
成功收集材料到工作籃的三個必要條件:(1)每一個懸而未決的事情都必須儲存在收集系統(工作籃)中,而非大腦中;(2)盡可能控制收集工具的數量,夠用即可;(3)定期清空設備。對我自己而言,收集工具控制在兩個:紙質的筆記本,外加手機端的錘子便簽(打開方便,界面清晰)。
收集材料后的工作流程圖如下:
注意,不要濫用工作日程表。只有以下三種情況才往工作日程表里添加內容:(1)在確切時間的行動;(2)在確切日期的行動;(3)在確切日期將要獲得的信息。原因是:(1)新情況持續產生,每日工作安排必將隨時調整;(2)如果每日工作日程表上的某一項工作不一定非要當天完成,那么它將沖擊當天實實在在真正著急的事情。對我自己而言,深有同感。因此,我的工作日程表只需要一個手工謄抄的TO-DO LIST即可,因為并沒有那么多確切的事件需要列出。
最后,每周查閱。建立的系統越完備,我們越信賴它;越信賴它,則越發具有堅持運行這個系統的內在動力。很多人度假之前一周感到心情愉快,其實并不是因為要度假,而是徹底清楚了一切瑣碎事務。如果我們每周(而非每年)如此做一次,那么會很好。
每天工作時,就只剩下三類活動:(1)處理事先安排好的工作;(2)處理隨時冒出來的事件;(3)定義自己的工作(其實就是前述的:收集材料,以及之后的工作流程圖)。
多問自己“為什么”,“我們到底希望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可以讓自己很快回到正軌上來。當然,目的陳述要避免含糊不清。Dee Hock說,“簡單清楚的目標和原則可以激發復雜而機智的行動;復雜繁瑣的規則和條例將導致簡單而愚昧的行動。”
以上是對1-3章(通向從容之道)的讀書筆記。
D2(2017年4月4日,周二)
清空工作籃的順序,有以下原則:(1)從最上面的一項開始處理(我的理解是:也就是說,不要花費心思再去做排序);(2)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情;(3)永遠不要把任何事情再放回工作籃。記住那句古老的警句:“只處理一次”(handle things once)。
一旦決定了下一步行動,那么只有3種選擇:(1)實施(2分鐘以內);(2)委托(給其他人,如果自己不是最佳的執行者);(3)交給管理系統(作為日后處理的一種選擇——“懸而未決”)。
要信賴自己的日程表,把它視為一塊神圣的領地。
對于已經委托/指派他人去做的工作,創建一個“工作——已指派”清單,定期跟蹤這個清單,以確保一切事情順利向前推進。
系統必須時時更新,緊跟事態的發展。
“在你工作時,你最絕妙的想法往往不會出現。”我的理解是:思考“3萬英尺”以上問題的時間何其珍貴!而且必要。
“我們都有可能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思維敏捷;有時,應該遠離思考。”(丹尼爾·科恩 Daniel Cohen)我的理解是:精力最佳時,不宜做無關緊要的小事。例如打不重要的電話,或者瀏覽無關書籍。精力充沛的時間是極其有限的,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即使你并非處于最佳狀態之中,也沒有理由變得松懈、低效。”我的理解是:精力不佳時,應該用來做無關緊要的小事,而非任由其浪費。
確保收集系統萬無一失的關鍵工具是,辦公室和家里的工作籃、記事本、紙片以及可以隨身攜帶的這類物品。你需要保存所有的想法、念頭和創意。高質量的書寫工具,會有助于這一進程。(我的理解:的確,好的書寫工具令人心情愉悅。)“離你最近的記事本在哪里?把它放得更近點!”——振聾發聵。隨手抽出來可用的才是最好的。(在最近一次國際旅程里,我有一些念頭冒了出來,隨手抽出了自己喜愛的筆,卻找不到紙張/便箋,最后不得不記錄在飛行嘔吐袋上。這是令人窘迫的一次體驗,也從反面證明了隨手可用的書寫工具/記事本的必要性。)
焦慮感和內疚感并非是由承擔太多的工作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你撕毀了同自己簽訂的協議而自然導致的后果。(振聾發聵!)如何防止呢?(1)不簽訂協議;(2)完成協議;(3)重新協商協議。
不簽訂協議。“過去我制定了大量的協議,僅僅是為了贏得別人的贊賞。直到后來我由于未能履行協議而付出代價時,才增強了對協議的認識。”“從前,我只會告訴每一個人,‘當然,我會處理這件事的’,因為我并不清楚我到底需要做多少事情。而現在,我擁有了一個一目了然、毫無遺漏的工作清單。為了維護我的信譽,我不得不說,‘不行,我做不到,非常抱歉’。令人驚訝的是,我并沒有因為自己的拒絕而感到惴惴不安,相反地,所有的人都被我嚴格的自律所打動!”對此,我深有同感。JUST SAY NO!
完成協議自不必說,重新協商協議卻也是一條很重要的路。如果家里有一個待打掃的車庫,“你很可能在過去的6年里,每天不停地考慮你應該清理車庫。難怪人們活得這么累啊!……有3種選擇來對付你同自己達成的這個協議:(1)降低標準;(2)履行協議:清掃車庫;(3)至少把清理車庫這一項列入將來某時/或許清單中,下次當你再次經過車庫時,你就再也不會聽到其他任何聲音了,除了‘嘿,這周不行。’”對此,我深有同感。有些硬盤里的文件整理,可能拖了10年了(!),總說某天我會去整理,總縈繞在腦海,占據了自己多少精力!一定要落到筆頭。
“心靜如水”并不意味著大腦中空無一物。只要意識清醒,你的大腦將永遠鎖定在某一事物上。如果它每一次僅僅將精力聚焦在某一件事情上,沒有一絲一毫的分心,那么你就處于“心靜如水”的狀態之中了。當你的頭腦中產生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協議時,立刻將它們辨別并下載下來。你必須千方百計盡一切可能地完成搜集這一步驟,每當新生事物出現時都及時抓住它們,這將使你變得無比強大。
永遠問自己:“下一步行動是什么?”記住,“下一步”、“行動”。馬克吐溫說,“領先的秘密在于開始行動。開始行動的秘密在于把復雜繁瑣的大宗任務分解為可以操作的細小工作,然后開始實施第一項內容。”JFK說,“一個行動計劃面臨風險和代價,但是比起懶散懈怠所導致的長期危險和代價來說,它們要少得多。”蕭伯納說,“人們總是把自己的問題歸咎于環境。我不相信環境,所有在這個世界上出人頭地、飛黃騰達的人都是那些勇于站起來尋找機會的人。如果無法找到,他們便自己創造條件。”
停止消極的想象總是能夠增強你的精力。
讓我們把超前的焦慮變成超前的思考和策劃。——溫斯頓·丘吉爾
總體上,我的感覺是,很多偉人實際上在踐行著GTD方法,很多民族的經典格言也反映了這一方法的合理之處。GTD只是將這些智慧整理出來,所以,甚至有時候會感覺它是不言而喻的。然而,關鍵的關鍵,是實踐、是多用、是養成習慣。
以上是第二、三部分的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