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意識的對立面是共生。共生就是我的事就是你的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一切都是我們的事。
社會上的人際關系都帶著共生性質,這是各種糊涂哲學的根源。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將六個月前的嬰兒期稱為正常共生期,意思是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才是正常共生,以后的共生都是病態共生,正常共生的基礎是嬰兒的能力是最差的,他必須跟媽媽共生在一起,依靠媽媽的幫助,通過剝削媽媽才能生存下去。
共生關系中有兩組心理矛盾,付出與剝削,控制與服從,即誰剝削,誰被剝削,誰說了算,誰只能聽話。嬰兒期時剝削媽媽,還能說了算,就會形成“我可以自由的使用這個世界”的感覺。
隨著嬰兒有了基本能力,隨著能力增強,母親和其他教養者需要不斷的讓他明白,我和你之間有界限,你能自己搞定的事,盡可能自己去搞定,我不允許你繼續使用我。嬰兒小時候說話說的最多的是“不”,這就是在樹立界限。
父母等養育者也要給孩子樹立界限,讓孩子懂得,他們入侵別人,別人是不喜歡的,是憤怒的。
我們可以用以下方法劃出界限:
一、不含敵意的堅持。對入侵界限的事,要說no!如果你要影響我,我就要拒絕你。但是不含敵意的堅決往往只適用于對方講道理的情形。
二、從小事開始。
樹立界限,要從小事開始,從吃喝拉撒睡開始。這種事雖然小,但傳遞了我很堅決的態度。
三、尊重事實,駁回情緒。第一層,厘清事實;第二層,表達情緒。如果是情緒是好的,可以接受,情緒是垃圾,就必須駁回去。
四、直擊命門。共生絞殺中有一個根本,就是“你為什么不聽我的,為什么不按照我的來”,我們都把事情說的很復雜,就是為了控制對方。如果遇到界限不清,對方干涉的時候,可以說:“你比我說的有道理,但是我的事情還是我的事情,還得我說了算”。
五、讓對方疼。各種方法都不行時,就讓對方疼,如果對方一再的入侵,你就讓它疼。
六、在地理上保持界限。
很多人離婚是因為父母來到這個小家庭,造成了侵犯,而設立地理界限是最簡單的避免沖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