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從未有過的感覺以煩惱而又甘甜的滋味在我心頭縈繞,對于它,我猶豫不決,不知冠以憂愁這個莊重而優美的名字是否合適。”憑著這個經典的開頭,18歲的薩岡叩開了文壇的大門。
薩岡是二戰后西方世界“叛逆”青年的代表,她的作品更是表達了一代人青春歲月里的憂愁與孤獨。這種憂愁和孤獨不僅根源于她傳奇而獨特的人生經歷,還根源于興盛于二戰后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二戰之后的法國,固有的秩序與價值體系在現代青年人的精神世界里轟然崩塌,在頹敗的廢墟中只剩下茫然無措、放蕩不羈和空洞的期待。于是標榜把個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薩特的存在主義受到了極大的歡迎,薩岡的作品,是存在主義哲學思想在文學領域的體現。
在《你好,憂愁》這篇小說中,主人公少女塞茜爾,生性浪漫不羈,跟同為浪蕩子的父親過著隨心所欲的荒唐日子,不愿意把自己的生活納入到正規的軌道。為此,她竭力阻撓鰥居多年的父親雷蒙和其女友安娜的婚事。于是,塞茜爾跟自己剛剛認識的男朋友希利爾,以及父親早先認識的一個女人愛爾莎,共同精心設計了一個詭計,以期逼走安娜。然而,令塞茜爾料想不到的是,這一胡來最后導致了安娜精神恍惚,出了車禍,命喪懸崖……
小說中塞茜爾對安娜的反感和抗拒,不僅是青春與成熟的對抗,也是戰后一代對固有秩序和價值體系的對抗和解構。以安娜為代表的成年人Ta們看起來似乎優雅、得體、有道德、懂節制,可在塞茜爾看來那不過是虛偽、單調乏味的表現,她和父親那種自由自在,注重自我感受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她不可能忍受安娜以未來的繼母和責任感為名插手她和父親的生活,“我必須自救,拉回父親,恢復我們過去的生活。”于是她精心策劃了一連串的“詭計”,意圖逼走安娜。
此外,塞西爾和安娜之間的對抗和斡旋,也體現了薩特“他人即地獄”的觀點。薩特認為,他人乃是一個存在的客體,這種客體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著,而且還對我構成了威脅,因為他是自由的物體。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變成物。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要從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獄中解脫出來,只能有兩種途徑: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別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縱他人。安娜和塞西爾之間的矛盾正是這樣。塞西爾天生崇尚自由、浪漫不羈,而安娜卻按照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和準則一心想把她塑造成一個所謂“得體懂事、成績優異”的人,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追求讓她們彼此成為對方的地獄,并為此付出代價。
薩岡筆下的塞西爾是一個極其重視自由的人,這種自由不僅是可以自由的選擇做某件事情,也是自由的選擇不做某件事情。她想要按照自己的內心瀟灑坦蕩的活著,可又時不時的受到安娜的影響。有時候,她羨慕安娜的優雅、冷靜,有時候,又覺得她刻板、冷漠,這種矛盾的交織讓她在詭計實施的過程中時常不知所措。
她的腦海中偶爾也會閃過一絲“悔恨”的念頭,可是很快,那個放蕩不羈的塞茜爾隨意的向她揮揮手就把那個念頭壓制下去了。計劃按她的預想順利的進行著,她如愿以償的讓安娜看到了父親和愛爾莎在樹林中親熱的場景,可她忘了,這個她一心想趕走的表面高傲、冷漠的女人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有感情,會傷心,會難過,只是生活和歲月的磨礪讓她學會了自控而已。當塞茜爾看到因親眼目睹自己心愛之人的不忠和背叛而失控和崩潰的安娜時,她又會感到愧疚和自責。而安娜的死也讓塞茜爾生平第一次嘗到了“憂愁”的滋味······
可見,塞西爾所追求的那種絕對的自由,并不總是帶給她快樂。
存在主義者認為,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擇的自由,但他面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
終究,在塞茜爾眼里,生活不過是夏天的風,帶有一點點憂愁的記憶。繼續奢華放縱,繼續醉生夢死,生命還那樣長,長得叫人厭倦。“只是在黎明時分,我躺在床上,聽著巴黎街上唯一的汽車聲時,記憶有時違背我的意愿冒出來:夏天和所有關于它的回憶復返了。安娜,安娜!在黑暗中,我輕輕地,久久地呼喚著這個名字。于是什么東西涌上我的心頭。我閉上眼睛,呼著它的名稱來歡迎它:你好,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