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將管理者需要的能力分為業務能力(技術能力)、人際能力與概念能力,一般來講越是處于企業的高層管理者,對其概念能力的要求就越高,越是基層管理者,更強調的是業務能力,我在企業內訓課《技術向管理轉型》拋出這樣的觀點時,常常能夠獲得很多參訓人員的共鳴。最近和一些高層管理者交流,他們說很認同高管需要有突出的概念能力,但是他們有些不知道具體怎么理解這個概念能力,更進一步他們也想知道要如何提高自身的概念思維能力。
概念能力,通俗地講就是分析問題的能力,就是能夠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將其可能的發展方向和路徑進行系統、科學且有邏輯的分析,隨著事情的發展,這些分析的正確率越高,說明當事人越是具備相應的概念思維能力。舉個例子,有一本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開篇就有這樣一個場景:
這是男主丁元英出場的一個重頭戲,事關他的好友韓楚風在總裁爭奪戰中應該選擇怎樣的態度。小說中,對于這一段是如下描寫的:
正天集團的總裁病逝,在遺囑里向董事局提名韓楚風為總裁候選人。前總裁是正天集團最有威望的人物,遺囑提名的分量可想而知。但提名并不等于決議,兩名副總裁是當然的候選人,這使正天集團高層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
韓楚風這時并非集團副總裁,只是正天商業大廈的總經理,在他的前面還排著兩位集團副總裁。于是,爭與不爭,就成了一個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集團內要掀起一場風波的原因。以下是丁元英和韓楚風圍繞這件事的一個對話,丁元英委婉地建議韓楚風主動退讓。
丁元英說:“這事退后一步讓條道兒請兩個副總裁先過去,可能勝算要多一些,但不是沒有失算的可能。只是事關重大,我擔不起這個閃失。”
韓楚風淡然一笑說:“我尚沒拿起,談何放下?”
丁元英自己端起酒喝了一杯,說:“你辦事老總裁放心,但董事局不一定放心。董事局關心的不是老總裁的遺囑,而是利潤。同時,這里還有一個資歷問題,對你也是一個潛在的障礙。退一步,讓兩個副總裁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讓他們去內耗,等他們斗得兩敗俱傷的時候,企業必然會蒙受損失,此消彼長,有個比較。當董事局看清楚誰是爭權的、誰是干事的,自然就眾望所歸了,你才有可能樹立真正的權威。否則,你一登上拳臺就會促使他們先結成聯盟,你很可能是第一個犧牲品。”
韓楚風問:“他們要是不內耗呢?”
丁元英說:“這是文化屬性,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
這是一個智者的出場。說丁元英是一位智者,判斷的依據就是丁元英這個人,活得有邏輯。智者與平常人的最大區別,就是智者能夠超越表象,能夠看到事物背后的邏輯,并且依據邏輯來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從丁元英為韓楚風出的主意看,他不是簡單地被自利動機牽著鼻子走,他能夠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情的本相,不囿于眼前的利益。這很了不起,這種境界和器識,超越了我們絕大多數人。
在我看來,這就是典型的概念思維能力,也就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要如何提升管理者的概念思維能力,或者可以從以下五方面著手:
第一,深入學習與研究。具體而言,一是廣泛地閱讀:涉獵不同領域的書籍、文章和資料,如管理學、經濟學、心理學等,通過學習新的概念、觀點和理論,擴展思維的邊界,培養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實際上,管理者不只要學習商學,還有很重要的一些學科,如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二是參加專業培訓:參加相關的管理技能、領導力培訓課程或概念思維訓練,系統地學習概念思維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巧,可以幫助管理者更深入地理解概念思維的本質和應用。三是進行行業研究:深入研究所在行業的動態、趨勢和競爭對手情況,了解行業內的先進理念和成功案例,從而更好地把握行業發展的本質和規律,為概念思維提供豐富的素材和參考。
第二,實踐與反思。一是日常工作中的應用。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識地運用概念思維來處理問題和做出決策。例如,在制定企業戰略時,不僅要關注具體的業務細節,還要從宏觀層面把握市場趨勢、行業競爭格局等,提煉出關鍵概念和核心要素,形成清晰的戰略思路。二是項目管理中的鍛煉。參與或主導一些復雜的項目,通過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各種問題,鍛煉自己的概念思維能力。在項目過程中,要學會將復雜的問題分解為多個子問題,然后對每個子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總結,提煉出關鍵概念和解決方案。三是定期反思與總結。定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總結在運用概念思維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找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思考如何改進和提升。可以通過寫工作日志或反思報告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收獲,以便更好地回顧和總結。
第三,思維訓練與工具使用。一是思維導圖:使用思維導圖工具將復雜問題或概念可視化,幫助整理和連接思維。思維導圖可以激發創造性思維,促進思維的關聯性和整體性。例如,在分析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時,可以用思維導圖將各個部門、崗位和業務環節之間的關系清晰地展現出來,從而更好地理解企業的整體運作邏輯。二是問題解決方法:學習和應用不同的問題解決方法,如SWOT分析、因果關系圖、決策樹等。這些方法可以幫助你系統性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例如,在面對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時,可以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企業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而制定出相應的競爭策略。三是生疑提問訓練:對事物或過去一直被人認為是正確的東西或某種固定的思考模式敢于并且善于提出新觀點和新建議,并能運用各種證據證明新結論的正確性。在工作中,要養成多問“為什么”的習慣,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變換觀察同一問題,避免被知覺假象所迷惑,從而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第四,交流與合作。一是團隊協作:與團隊成員密切合作,共同探討和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在團隊討論中,要鼓勵成員發表不同的觀點和想法,通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激發新的思維火花,促進概念思維的發展。同時,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不斷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觀點。二是跨部門溝通: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溝通與協作,了解不同部門的工作內容和需求,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拓寬自己的思維視野。例如,與市場部門、研發部門、生產部門等進行定期的交流和溝通,可以更好地理解企業的整體運營情況,為概念思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支持。三是外部交流:積極參加行業研討會、論壇、學術會議等活動,與同行、專家、學者等進行交流和互動,了解行業內的最新動態和前沿思想,拓展自己的思維邊界。此外,還可以與外部的合作伙伴、客戶等進行溝通和交流,從他們的角度獲取不同的觀點和信息,為企業的決策和發展提供參考。
第五,心智模式的轉變。一是從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到效果導向:避免僅關注過程和結果,而忽視效果的思維模式。要明確工作的目標和效果,以效果為導向,集中有限資源于價值創造關鍵環節,創造出最大價值。例如,在制定企業戰略時,不僅要考慮戰略的實施過程和預期結果,更要關注戰略對企業長期發展和價值創造的實際效果。二是培養系統思維:具備系統思維能力,能夠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內在聯系和發展規律,而不是僅僅關注局部或表面現象。在分析企業問題時,要學會將各個因素放在一個整體系統中進行考慮,分析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從而形成全面、系統的概念和解決方案。三是突破傳統思維定式:勇于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和習慣,敢于嘗試新的方法和思路。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不要局限于常規的思維方式和解決方案,要敢于創新,提出獨特的見解和想法,從而提升自己的概念思維能力。
應該說,概念思維能力是一種可以習得的能力,長此以往地投入學習和實踐,往往能夠日漸精進(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歡迎關注)。
作者簡介
王榮增:管理咨詢師、國際注冊管理咨詢師(CMC)、管理培訓師、商業作者。專注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咨詢及培訓,著有《精進管理:如何成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