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閱讀一本書?我在大學期間曾經讀過一本《這樣閱讀最有效》,那個時候看書,功利心很強,總想讀完一本《成功學》自己就牛13了,或者讀完窮爸爸富爸爸自己就變成理財專家了,以及各種“厚黑學,這樣說話最有效,FBI讀心術,成功一定有方法,教你學禮儀…等等看來很工具書的書。
然后就是內容我好像都沒有太記住,印象最深的是一本叫做《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的書。作者名字翻譯過來忘了是五個字還是六個字,中間有個點。書中似乎也沒有講太多方法,大概在今天看來屬于雞湯范疇,但是當時應該是最早的勵志書籍,要求每天大聲朗讀,內容還不錯,很正能量,大概也用了心理學方面的心里暗示,大聲閱讀,刺激大腦,讓它成為你性格的一部分,時刻想起這些正能量。
除去這類“工具書”看得最多的還是小說雜文散文漫畫書,小說不可拆分,因為看的時候大抵都是在享受閱讀這個過程,并沒有在意作者想要教會我們什么,不過學到的東西就類似每天吃的食物,并不覺得他提供了多少能量,但是它卻消化吸收形成你身體的一部分,或是骨骼或是肌肉,你其實吸取了很多,只不過你自己并沒有覺察。
童年時期看鄭淵潔長大,純粹的課外書籍,并沒有赤裸裸的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是文字里透著作者的思想,老鄭認為神仙報答救命恩人太局限,好像人人救人就是為了要報答,以及他的舒克貝塔的主角是小老鼠,一般童話都會把老鼠寫成壞蛋,他沒有,他覺得老鼠有好有壞,不是所有的老鼠都是小偷,也不見得所有人類都是好人。所以從他的童話里,在三觀未完全形成的我眼里看來,有了新視角看問題,分清善惡,這是后來教科書上在廣電總局的權威下不會教給我們的深刻道理。
某子(難道是孔子?)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我怎么覺得這個話風不像是孔子。不過確實在離開了高中,進入大學之后,確實發現閱人也蠻有趣,因為,書還不都是人寫的。
比如我會很喜歡閱讀我們基因分子學老師,老師在授課的時候,會給我們講一些她在科研期間的故事,比如為了學習技術,要忍受脾氣不好的導師的批評,只為做好一個實驗,拿到一個好成果。或者為了熬夜看書,買通寢室阿姨查寢,只為把專業書籍看完,講到她們課題組的番茄魚成果已經拿到,但是由于組內勾心斗角未能完成申報,講到這里這位六十歲的老人傷心的哭了,她說她不在意最終是誰拿了獎項,而是大家辛苦完成的科研成果居然不能得到應用,她說:“我的學生們,比起科研,我更希望你們團結一心,我們不在乎那個所謂的諾貝爾生物學獎勵,我在意的是你們能夠體驗到那種專心致志完成一件事情的快樂,那種能夠心無雜念把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的那種快樂,是有些人一輩子享受不到的,我希望你們每個人能夠體會到。”這個老師把全身心投入到基因學上的精神,確實是我沒有報考藝術專業遺憾中的慶幸,起碼她教給我了敬業和認真,一個在科學領域容不得粗心和敷衍了事的態度,足夠受用一生。
鑒于此,我還是在閱讀這個寬廣的領域里,閱讀書籍,閱讀人類,閱讀生活,這大抵是怎樣閱讀的最好方法。且適用于多種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