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越久,對情緒的感知和敏感度越來越高。關于養(yǎng)娃,除了他的情緒和感受,我對其他方面的關注非常佛系。吃飯吃多少,喝水喝多少,作業(yè)做完沒,在學校學了啥……我很少關心這些,我清楚那些是他自己的事兒,邊界清晰才能讓他“管理”好自己的王國。
但是他有一點情緒上的波動,我能很敏銳的捕捉到。如果那個當下他不愿意說,我們會找一個合適的舒服的時間(通常是在晚上睡覺前)細細的去聊,有時候可以聊上一個多小時。所以快9歲的娃,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困擾,仍然喜歡跟我說,在他看來,和媽媽聊天是件解壓且有趣的事情。
上周四、五學校組織三年級的孩子們overnight trip。晚上6個孩子住一間屋,他們太興奮了,大抵上每間屋的孩子們都在以各種形式開party。娃的屋里,幾個孩子們玩起了枕頭大戰(zhàn)。不幸的是,其中兩個娃在玩的時候因為離電視機太近,把電視打壞了。孩子們立刻告訴了老師,最后酒店讓這間屋里的每一個孩子都賠了錢,作為旁觀者的他同樣被罰了錢,打壞電視的孩子賠得多一些。周五下午回來,他告訴了我這件事,當時并沒有情緒上波動,我以為這事并未給他帶來什么影響。
第二天上午是學校的Family fun day,他和他的好朋友V,還有另一個同年級的孩子J一起在充氣城堡里互相推打著玩。后來V和J發(fā)生了沖突,整個沖突的過程除了兩個當事人,并沒有其他人親眼目睹。但因為娃和他倆一起在城堡里,所以我和兩個媽媽都以為他看見了,想問他事情經(jīng)過。但當時他明顯帶著情緒跑開了,并躲進了滑梯里(我在學校里找了一大圈才找到他)。找到他之后詢問事情經(jīng)過,他非常不耐煩的說了他知道的部分,并多次強調(diào)自己并沒有生氣。我估摸著在他那一定有一些不太好的感受,也明白那個當下他不想說。于是在搞清楚事情經(jīng)過后,我沒再追問。
那天晚上睡覺前,我主動問他當天的事,我們坐在一起細細的聊起白天發(fā)生的一切。他告訴我,那個當下他想跑開,因為覺得自己已經(jīng)陷在一個“麻煩”里了,擔心自己再陷入另一個“麻煩”。我警覺的問他,那個“麻煩”是什么?電視機賠錢。我才知道原來這事在他那根本沒過去。
我們一起把電視機事件復盤分析了一遍,他詳細告訴我事情的經(jīng)過。
“在這件事情里,你是不是有些后怕?因為如果你沒停下枕頭大戰(zhàn),有可能弄壞電視的是你,對么?”
“是的?!?/p>
“同時你作為旁觀者,又被莫名牽連了進來還要賠錢,這讓你覺得很不舒服?!?/p>
“對?!?/p>
所以在前后這兩件事之間,是有著相同模式的。
“作為旁觀者,電視機的事讓你賠了錢,所以今天在他倆的沖突事件里,你很擔心作為旁觀者的你又會被牽扯進來,得到很糟糕的結(jié)果。所以你本能的選擇了逃避?!?/p>
也就是說,做“旁觀者”這件事讓他有了非常糟糕的體驗。
我問他,電視機賠錢是不是讓他感覺很糟糕,體驗到一種非常不公平的憤怒。這句話讓他幾乎哭出來,一邊生氣一邊咬著牙, “It's unfair!”
“沒錯,這確實讓人難以接受,畢竟我們只是個旁觀者,卻莫名其妙因為別人的過失讓自己受到了牽連。無論是賠60銖,還是100銖,這種感受都非常不好?!?/p>
他點頭,憤怒且傷心。
在共情他的同時,我自己也在想,“公平”這件事到底有多重要?
對一個孩子來說,無論受到何種不公平的待遇,他永遠都需要一個解釋,如果這個解釋在他那行不通,那么因為這個“不公平”的待遇所帶來的情緒,恐怕永遠都過不去,甚至可能會對他未來的行為模式帶來影響。
何止孩子,大人亦是如此。
但往往現(xiàn)實生活里,“公平”二字有時候是行不通的,而同時我們又無法說這樣的結(jié)果是不對的。
“在同一件事情上,每個人所處的立場不同,可能會帶來不同的處理方式。酒店有酒店的立場,老師有老師的立場,你們也有你們自己的立場。在酒店看來,你們住一間屋,屬于一個團隊,就有必要共同面對問題?!?/p>
類似這樣的解釋,仍然無法讓不到9歲的他完全理解這件事情。
我舉了兩個例子。
“假設你們班16個孩子,分成四組進行考試比賽。第一組的A考了全班第一名最高分,但是另外三個孩子考的很不好,所以第一組的總分并不高。第二組的四個孩子每個人的考分都在中上,總分比第一組高。最后的結(jié)果是,第一組得了最后一名。在這個例子里,你覺得對考了全班第一的第一組的A來說,這個結(jié)果公平么?”
“不公平。他考了第一,但他這組卻得了最后一名。”
“對,這樣的事情會有很多,我再舉個例子?!?/p>
“一個公司有兩個團隊來做同一個項目,看哪個團隊做的好。在一個團隊里,可能會有很能干也很勤快的人,也可能會有不想干活想偷懶的人。做的好那個團隊得到了獎勵,但這份獎勵是屬于團隊里每一個成員的,那對于那個勤快的做事多的人,是不是就有些不太公平?”
“哦,我懂了。”小伙子這個時候已經(jīng)不生氣了。
“所以你明白我給你舉這兩個例子的目的是什么嗎?”
“不知道?!?/p>
“無論做什么,受到了什么待遇,你只要做好你自己就夠了。假設你是那個第一組的A,你考了全班第一,又假設你是團隊里那個能干勤快的人,你做好了你自己,這就夠了。電視機賠錢的事,你賠100銖還是200銖,都沒關系,這件事與你無關,這就夠了?!?/p>
“我懂了,做好我自己,就夠了?!?/p>
“媽媽,你把我的情緒說出來了,又給說回去了?!泵黠@已經(jīng)開心起來。
想把這件事寫下來,是因為我有點驚訝于前后兩件事之間驚人且有些復雜的聯(lián)系,我沒想到前者的結(jié)果會給他帶來這么大的反應。正因為有了后者事件,才讓我有機會了解他的情緒和感受,才能幫他解決這次的困擾。
“看見”孩子行為背后的情緒,才是理解和尊重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