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儀代表了中國人民幾千年的終極夢想:榮華富貴,健康長壽,子孫滿堂。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詳解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
地形是用兵的輔助條件。判明敵人企圖、研究地形險易、計算道路遠近、制定用兵計劃,這是上將之道。懂得這些道理去指揮作戰的,有勝的把握;不懂得這些道理的,必敗。
地形很關鍵,所謂天時不如地利。但也只是輔助條件,因為地利不如人和。人才是根本。不是說得地利不如得人,而是說得“道”之人,才能審地利、料敵情、決戰得勝。
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根據實際戰局發展情況,如果己方有必勝把握的,主君說不戰,也可以戰。如果己方必敗的,主君說必戰,也可以不戰。這還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國之寶也。
所以,進不求戰勝之名,退不避違命之罪,一切只為保護民眾,真正的利于主君。這才是國家之寶啊!
為什么這樣的人是寶呢?張預注解說:“進退違命,非為己也,皆所以保民命而合主利,此忠臣,國家之寶也。”進退都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國家、人民和主君的利益,這是真正的忠誠。
何氏注:“進豈求名也?見利于國家、士民,則進也;退豈避罪也?見其蹙「cu」國殘民之害,雖君命使進,罪及其身不悔也。”
進不是求名,見利于國家、人民,則進。退不怕得罪,如果進則有禍國殃民之害,君命讓進也不進,哪怕因此得罪,也不后悔。
何氏這里自己發揮了:孫子所論,并非僅為了國家人民,而是“唯人是保,利合于主”。保護人民,保護將士們的生命安全,不要他們做無謂的犧牲,而利益呢,要符合主君的利益。主君的利益,和國家人民的利益,是有區別的。
這樣的人,可謂:高超、正直、善良、忠誠、驕傲。
高超,是洞察本質,知勝知敗,知進知退。
正直,是一身正氣,不是在這一件事上正直,而是一貫正直,一貫有原則,所以無論他做什么決定,上上下下沒有人懷疑他的動機,他才能有資格、有空間獨斷專行。
善良,是真正愛人民、愛國家、愛部下、愛主君,那種真摯的愛,沒有一點虛假,每個人都能感受到。
忠誠,是真正忠誠于國家的,人民和主君的利益,而不是忠誠于某人的指示。因為主君的指示,并不符合主君的利益。主君的判斷不一定對。
驕傲,是所謂戰勝之名,對他來說,毫無價值。他根本不需要一場新的勝利去證明自己。當別人拿這些去衡量他的時候,他覺得非常可笑。
誰是這樣的國寶呢?岳父是不是?岳飛不是。岳飛的進退,符合國家利益、人民利益,但不符合主利,不符合皇上趙構的利益。迎還二帝,趙構做什么呢?北宋滅亡,趙構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因為他本來沒資格當皇上的,卻當了皇上。如果戰,不用岳飛打,金國就可能把他的父兄送回來,這會給他帶來巨大的政治危機。俘虜了敵國皇上是沒有什么用的,因為別人另立新君,你手里的皇上就作廢了。
明朝土木堡之變,蒙古瓦刺部首領也先俘虜了明英宗。明廷馬上立英宗的弟弟郕(cheng)王為新君,就是景泰帝。也先手里的皇上沒用了,無奈將贏宗送回。景泰帝將英宗軟禁于南宮,一關就關了七年。七年后景泰帝病重,石亨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
所以岳飛迎還二帝的主張,完全不符合宋高宗的利益。高宗和金國議和,繼續扣留他的哥哥宋欽宗,而送還了他的親生母親顯仁皇后。宋高宗成為南宋中興之主,以八十一歲高齡善終。
所以,利合于主的是秦檜,不是岳飛。岳飛占了個“唯人是保”,秦檜占了個“利合于主”,各占一半。
有一個人,符合“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的標準,唐朝的郭子儀。
郭子儀在安史之亂時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后聯合回紇「hé」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hé」 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的采取了結盟回紇「hé」、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八十四歲的高齡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二十多年。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舉國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
郭子儀權傾天下,位極人臣。但是,他坦坦蕩蕩,從來不對皇上設防。有奸臣猜忌他,說他要謀反,要皇上召他來,看他來不來。不來,就是要謀反;來,就可以把他拿下。郭子儀從來是一分鐘都不耽誤,馬上就去,不帶任何護衛。他說我的腦袋本來就是皇上的,皇上要取,拿去便是。
公主嫁給他兒子郭曖,兩口子吵架,公主說我爹是皇上,你還敢對我無禮!郭曖說,皇上算什么!那是我爹不想做罷了。我爹要想做,輪得到你爹嗎?把公主罵回去了。
公主回去向皇上哭訴。這事在任何朝代都是死罪。郭子儀聽說這荒唐事,慌忙進宮謝罪。皇上說,小孩子家吵架亂說,咱們管他干什么。最后郭子儀自己把兒子打了一頓,這事就過去了。
郭子儀七子八婿,都是朝廷高官。他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兒子女婿們都來賀壽。從朝堂上下來,都帶著笏「hù」板(又稱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時的工具,用以記錄君命或旨意)。子胥們把笏「hù」板放在床上,放了滿滿一床,這就是“滿床笏「hù」”的典故。
你如果去鄉下古村里看,看到古宅上的磚雕,郭子儀的故事是最多的。因為郭子儀代表了中國老百姓幾千年的終極夢想:榮華富貴、健康長壽、子孫滿堂,全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