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情商高的人,如何撫慰受傷的靈魂》讀書會1
2020年3月10日下午14:00-16:20
主持:Qiao
現場:Ling&Shen&Rui
第一章認識共情:共情其實有兩面性
1.共情是理解他人特有的經歷并相應地做出回應的能力,具有兩面性。共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力量,它從祖先那里傳承下來,并賦予我們生活的能量、方向和目的。
Q:這是本書最重要的概念,全書圍繞這個定義一一展開,詮釋這幾句話,值得好好體會。
2.共情并不是一種突然涌過、將人籠罩的感覺或感知,而是對世物表象之下的內容進行的豐富又充滿敬意的探索。在持續變化的大背景下,讓我們放下預判,帶著開放的心態和頭腦進入到關系中。
L&R:共情是一種探索,有感觸。
Q:什么是開放的心態?共情首先是感同身受,其次是有類似的體驗和感受,更進一步是接受多元,即使不認同也允許差異的存在,承認這種差異的合理性。比如我無法認同女兒的某些做法,內心抗拒和不接受,但意識到孩子的行為并非無中生有,她的感受是真實的,不能被粗暴地抹殺。我花了好長時間來接受這樣的事情。以前那種非黑即白,非我即錯的僵化思維,被孩子說成自以為是、想當然,經常傷害到她,是母女關系的絆腳石。
S:說到差異,有一句話:因相同而相遇,因差異而成長。查了一下,是薩提亞說的。
3.我想知道如何利用共情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連接,給絕望的人以希望和安慰,修補因為誤會而受損的關系,讓失去自我的人重拾自信、信任和信念。
Q:修補因為受損的關系,看上去很適合我。但我自問:想去修補這個關系嗎?面對父母,我沒有共情他們的動力和愿望,還處在抗拒和憤怒中。
R:那就不去共情。共情自己,共情他人,共情環境。如果不能共情自己,那么就談不上共情他人和環境。
4.如果沒有共情,我們就會像一些相互沒有關聯的物質一樣在這個星球上游蕩,即使碰巧撞上了彼此,也會在說一句你好之后相互彈開。這樣的我們雖然清醒但沒有感覺,雖然有察覺但漠不關心,雖然有很多情感但無法理解或影響它們。
Q:這段話讀起來很悲涼的感覺。曾經大學的我就有過這樣的感覺,好像自己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游蕩,沒有靈魂的,滿腔的情緒無人可訴無處可放。
R:有一個實驗,讓猴子照鏡子,它們沒有反應地走開。而人會好奇鏡子里的影像,會探究。
R:(續)猴子實驗那一部分,我的反應有問題,現在想想,是害怕去面對那個感受,來了上海,如影隨形的感受。那種孤獨,被我解釋成獨立,獨立是成長的一部分,自然是作為父母希望孩子擁有的部分。
同時,還會是離開父母的蔭蔽,獨自去承擔責任,很多很多自己沒見過的事情,對我來說壓力很大,以至于在一段時間內,會被體會成孤立無援,這部分是我的感覺。
5.關于做父母
Q:年輕的時候貪玩,女兒們最初的2年都是做周末爸媽。小時候虧欠的長大了得加倍補償。孩子的成長過程需要陪伴。
L:朋友家的孩子因為生病而日漸消沉,他媽媽努力調整自己,盡力陪伴他走出來。因為自己也有過這種體驗,所以看到這么懂事的孩子生病抑郁,很難受。
L:關注的原動力是愛,但是要注意不要過度關注,情感卷入,真正做到親密而獨立的關系。。。
6.關于與父母的關系
R:親密而獨立是最理想的狀態,L是親密而不獨立,Q是獨立而不親密。
Q&L:總結得特好!
標簽: 原創 心理 自我成長 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