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語:本文主要深入討論了五個問題: 一、“時空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促進了人類文明形成。 二、追求“真理”的精神內涵基本等同于追求“完美”的精神內涵。 三、文明與文化的關系。 四、存在與自在的關系問題。 五、“存在即合理”的邏輯錯誤。內容言之有物,說理深刻,值得深讀細品!特此推薦!? ?
一個人在閑下來的時候往往會想的很多,想天、想地、想未來等等,有些人想著、想著往往會有一種對生命與環(huán)境關系豁然開朗的明悟,當這種個人的明悟傳播成為一種人類集體的記憶之后,文明的種子便播撒在人群之中。所以,先賢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源于驚奇與閑暇”,而我個人認為,這種看似無的放矢的遐想,正是人類獨有的對風險預警的生存進化。正是這種進化讓人類有了一種區(qū)別與其他動物的特征,能把個體對于死亡的恐懼轉化成為一種集體的焦慮與記憶。
? ? ? ? 我們的祖先遠古智人(以下簡稱:原始人),在遠古時代就已經(jīng)開始群居生活的模式,她/他們中間的個體,很多會親眼見證的族群成員的死亡。想必其中有成員會也會感到畏懼和焦慮,而這份畏懼和焦慮,往往會演化應對為儲存食物、制造的石器與簡單工具進行覓食與防身。而隨著原始人群居生活相對穩(wěn)定后,對生存與死亡的理解也從簡單的個體情緒逐漸演化成為了群體的情感交流,原始語言的在日漸增多的交流中不斷演化出一個個穩(wěn)定的群體記憶,我認為正是這種群體記憶對生前與死后的區(qū)分和確認,導致三維的時間觀念逐漸形成于原始人群的腦海中。于是文明的種子在三維時空的二次元思維結構下生根發(fā)芽。
也就是說,正是“時空觀念”的形成與發(fā)展,人類的主管意識形態(tài)世界才開始逐漸形成,并由此將自身從自然界分離開來,并緩慢發(fā)展出了“人類文明”的這個意識形態(tài)的秩序建構,并出現(xiàn)了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的劃分與集成,這是一個由思維升級為思想再進一步升華到系統(tǒng)的理論思辨與邏輯,并由此逐漸積累、完善而造就知識譜系,這個完整的“主觀世界”。實際上是由個體大腦對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轉向集體對于信息的保存和提取,形成人類集體的記憶與認知,并據(jù)此形成了一個有別于自然運動產生的信息復制與傳播系統(tǒng)即人類文明。
以上,雖然只是我個人的臆斷,但請恕我大膽放言,我認為“形而上學”形成的關鍵動力,從本質上講是人類在認知上對于“死亡”這種生命終止的自然運動現(xiàn)象,因陷入“絕對無知”的恐懼,以及由此恐懼而形成的集體焦慮之后,試圖通過對“死亡”這種自然(生命)運動現(xiàn)象進行抽象化和神秘化解讀,作為解決焦慮和恐懼的辦法,而形成的對生命運動本質背離后的一種解釋。不能否認的是,正是這種背離導致的對生命結束,這種現(xiàn)象的抽象化和神秘化解釋,使我們在對生命運動及所處環(huán)境的認識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時空觀念以及兩觀念在思想形成過程中的具像(能夠被區(qū)分的)表達,人類主觀意識形態(tài)的秩序構建由此開始。
一個基于自然物體運動之上的人類主觀意識形態(tài)世界,開始獨立并逐漸發(fā)展為一套較為完備的理論與應用知識譜系。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必然會產生對我們自身的生產信息、復制與傳播信息系統(tǒng)的載體“時空觀念”絕對化的傾向,否則我們又將面臨“主觀世界”崩塌死亡的局面。于是,“絕對時空”成為“靈魂不死”的最佳落腳處,這正是人類生命情感的終極審美需求。而偉大的愛因斯坦在提出“廣義相對論”后,“絕對時空”在理論上坍塌之后,嚴謹?shù)目茖W家們又提出了“多維時空”的架構,來完成邏輯的自洽,這充分體現(xiàn)了意識形態(tài)結構的審美情懷,也說明了每種意識形態(tài)構建的根本目的還是要滿足生命的審美,邏輯本身就是一種嚴謹?shù)膶徝馈?/b>
這使我相信,文明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生命的永續(xù)傳承,而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完成個體生命的無限延伸直至達到永生這個夢想,它不僅是終極的情感審美需要,更是一種生命對于安全感極度渴望的最佳的風險控制手段。所以,正是永生這個夢想的支撐,完美(個人理解,永生就是獨有的一份完美的生命體驗)這個文明的支柱才一步步被演化成為真理的化身,被人類不懈的追求著。仔細想想人類對于“真理”的追求,從審美的角度去看,不就是一次次不斷追求“完美”的自我突破過程,而每一次的突破又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喜大普奔,那種經(jīng)歷者的幸福感就是一種接近“完美”生命體驗。
故我認為如果能夠給“完美”一個恰當?shù)亩x,那么追求“真理”的精神內涵就不言自明了。 基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內涵實際上等同于追求“完美”的個人思考,我認為“完美”的完整概念應該是“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沒有最美、只有更美;沒有最糟、只有更糟,沒有最丑,只有更丑。”通過這個“完美”的定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知識的基本作用,其實是在人類對自然的探索當中,不斷的進行風險的識別、評估與應對。正是有了這個底蘊,知識譜系不斷的完善,讓人類在探索自然和宇宙時慢慢確立的自信,為人類在探索過程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勇氣與力量,使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在愛(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知識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與智慧的協(xié)助下,不斷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從而在一次次的探索和挑戰(zhàn)中逢兇化吉、走向新高。
而每一次突破性的進步,都意味著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大解放,思想解放的火炬照亮了人類繼續(xù)探索和前行的方向,它進一步促進了文明的發(fā)展與進步。文明的發(fā)展不僅有力的保障了生命傳承的安全,更是促進了個體生命發(fā)展的可能性,從而啟動了文化的繁榮,而文化繁榮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個人心智(思想)與(生活)技能的多樣性發(fā)展,形成了思想百家爭鳴、生活千業(yè)比拼的繁榮局面。
所以,文明與文化的關系就比較明晰了,從時間角度看文明是一種持續(xù)性的文化存在,從空間角度看文明是全局性的文化覆蓋,文化只是文明的時空片段,文明的構建是個體性文化的上傳與集成,而文化的發(fā)展是個體生命吸收和消化文明,并在內化之后完善和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總的來說就是集體性文明在下載和細分之后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文明的外在表現(xiàn)實際上是一種個體信息儲備完成系統(tǒng)集成的綜合體現(xiàn),文化的內化則是一種整體細分之后的多樣表達。文明一定是多種文化兼容并包、相互融合的結果,而文化的繁榮保障了文明發(fā)展路徑的通暢(寬度與廣度)與傳承的安全。故而,智慧生命的意義,在集體方面是物種的延續(xù)與文明的傳承,在個體方面是生命的延續(xù)與文化的守護,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意義就是在這種守護和傳承中綻放個體的生命之美。
而這份個體生命的活力(體能)與張力(意志)的美感展示,實際的進程就是對身體情緒的一種轉化和掌控之美。這里我要說明一點,就是我認為,情緒是一種生命的力量表達,這種力量的生發(fā),體現(xiàn)在生命成長的每一個過程,如果壓抑這種力量實際上就是對生命成長的壓抑,這必然會承受生長力量的反噬之傷(心理障礙與精神疾病)。因此,將這份力量進行有效和良好的調控(分解或轉化),才是順乎自然的一種靈與肉的交互之美,符合自然調控主要的手段,是運動與睡眠,而在這兩種手段之上的方法,是思考和行為方式的升級與轉化,讓一種有層次感的新情緒逐漸替代原有或潛在的情緒,將原有或潛在的力量轉化為一種全新的創(chuàng)造性釋放(通常表現(xiàn)為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即專注,比如哲學思考、科學研究或文學作品和樂曲的創(chuàng)造等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作)。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很嚴肅的問題,那就是“存在即合理”這句話邏輯錯誤的起點到底在那里?其實黑格爾原文并沒有說“存在即合理”,原文的大致意思是“現(xiàn)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這一點李成儒老師在《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第二期節(jié)目中專門進行了強調,我就不再贅。但我認為核心的問題還是人們對“存在”這個詞匯的定義出了問題。百度百科對存在的定義如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實在,包括物質的存在和意識的存在,包括實體、屬性、關系的存在。人的意志本身也是一種存在,人思維的、虛幻的東西也是一種存在,屬于意識的存在。虛擬世界也是一種存在,它是人的意識世界的外化(不是物化),本質上仍然是意識的存在。虛擬世界的載體(互聯(lián)網(wǎng)的硬件設備)是物質的存在。”請注意這里面“存在”的含義基就是一個物質和精神的全面覆蓋。
上文已經(jīng)說過人類文明所創(chuàng)造的知識譜系實際上是一個已經(jīng)基本上獨立于自然界的“主觀世界”,哪怕是我們所察覺和了解的自然界的“客觀實在”,實際上還是那些客觀實在給予我們認知的一種反饋,至于這種反饋能夠在何種程度上接近“客觀實在”的真相,需要衡量我們的認知對于“客觀實在”的信息搜集程度,信息搜集的越全面則研究、分析就越接近真相,反之則越遠離真相。舉個例子來說盲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正常人就很不相同,就在于其對事物的認知缺少了視覺角度的信息搜集,在比如說對同一個物質的科學研究,從分子結構的角度和從原子結構角度的描述就不一致,從經(jīng)典力學的角度和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又不相同、對同一種力的分析從波動的角度和從粒子的角度分析結果也不會完全相同,這就有了“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意蘊。所以,康德說:“我們完全無法了解真實的客觀事物,能夠知曉的只是表象,即所謂的“現(xiàn)象界”,而真實的世界被稱為“物自體”。正是康德對這一問題的深邃理解,才有了哲學史上著名的“三大批判”。當然,我個人理解“物自體”概念在表達上有些拗口、并且無法于“存在”構成形式上的對稱,故我建議我們可以在哲學上,將自然界的客觀的物質實在簡稱為“自在”,而自然界中的另一客觀實在稱為“自由”,于是在自然界的客觀實在于哲學上的表達就是“自由與自在及其相互的轉換”,關于“自由”與“自在”的論述我們將在下一章“自由之光彩、照亮時空之自在”予以詳細介紹,在此就不贅述。
綜上所述,“存在即合理”的邏輯錯誤是將“存在”這個主觀的表達,擴展成一個主客觀兼具的全面表達。涉及主觀的表達其邏輯合理性就會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也就是說,存在的合理性只能適合于某一個時空片段,在這個時空片段之外其合理性就會消失。所以,黑格爾的原文只說存在是有原因的,更具邏輯的嚴謹性。而“存在即合理”的背后,真實反映出人類在文明逐漸發(fā)達之后,便開始有了征服與主宰自然地沖動。這種主觀世界的自我膨脹已開始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而膨脹之后對貪婪和欲望的放縱,更是讓世間無數(shù)的繁華,都在“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循環(huán)往復中,灰飛煙滅。文明如果葬送在自我迷失的道路上,該是多大的諷刺,可面對核武器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誰又敢說人類文明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呢!
所以,只有人類心懷虔誠的認識到,雖然我們創(chuàng)造的“主觀世界”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是獨立與自然的存在,但創(chuàng)造文明的每一個人卻還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類在本質上還是動物種屬的一個分支。當我們仰望星空、面對磅礴浩瀚的太空宇宙時,當我們面對來勢洶洶的自然災害時,生命渺小和無助之感,又是多么真實的體驗。因此,無論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何等程度,我們都應該牢記生命和文明意義是守護和傳承,人類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就是走向太空、進入宇宙,以無懼之勇氣、敬畏之態(tài)度、謙虔之胸懷、革新之必須、堅守之正義、呼喚之共識、建設之大同,而直面茫茫宇宙,不辭勞苦、排除萬難、播散生命和智慧的火種,而共產主義的社會化大生產和按需分配的供給制度就是為此進行的生產與分配制度的儲配。
工業(yè)化社會的最大貢獻是社會化大生產模式的建立,導致物與物、人與人的連接更加緊密后的信息系統(tǒng)的集成能力跨越式進步,為信息化社會奠定了基礎。而萬物互聯(lián)的信息化時代,才是真正為太空、宇宙時代進行奠基,而身為一個當代中國人,我親眼見證了新中國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落后追趕,到信息時代剛剛來臨之時,就高瞻遠矚的謀劃布局,再到目前開啟彎道超車的趨勢,未來必定屬于心懷全人類、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夢想,身為一個中國人我必定要為此搖旗吶喊,并在祖國生日、舉國同歡、神州共慶之時,敬上一份普通中國公民的祝福,我愿中華少疾寒、祖國富強天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