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姓和氏的關系。
姓的起源,來自母系社會,最初是母姓,目的區別不同母親生的孩子,防止近親繁殖。
氏的起源,是后來加的,因為子女越來越多,為了區別開,就有了不同的氏。
打個比方,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這炎黃子孫就當是姓。但我們有不同的氏,就是為了區別各家各族。
在上古夏商周三代,姓和氏一直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到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的氏代代相傳下來的。
而且,上古三代的姓都有,氏不一定有,有氏的一般是貴族。因為氏的由來,就那么幾種,居住地,封地,國號等等~所以,那時候,氏是比姓高級的。
秦始皇的老祖宗姓嬴,后來某個祖宗被封在趙城,所以有了氏,趙氏。
但是秦始皇他爹是姓嬴的,可能是因為他不是趙姓的嫡系?后來,他才給嬴政改了趙姓,所以秦始皇應該叫趙政。至于嬴政,因為他爹姓嬴,在古代父傳子,這是一種通俗叫法。如果書上記載,應該叫趙政。
還有,他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并不是沒有姓,他們都姓趙。至于為什么書上直接記扶蘇胡亥,可能是因為尊敬?畢竟帶著姓氏說一個人的名字,顯得有點不尊。這個,你想想現實中對好友的稱呼就明白了。
最后歸結一下,上古時期,姓是用來避免近親通婚的,同姓因為存在血緣關系,因此不能通婚;氏則是用來區別社會地位的,上層社會才有氏,普通百姓沒有,只有名。現在,無所謂了,統稱姓氏~
看完記得關注一下~ 貓書歷史觀(w u w e i x i a p i n g)隨時隨地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