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對姓與氏并不作區分,可是熟悉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都知道在先秦時期,姓與氏是有明確區分的。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殷周制度論》中所述:“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此周之通制。”。姓是用來別婚姻的,氏是用來別貴賤的,所以同姓異氏不可以結婚姻,異姓同氏是可以結婚姻的;貴族男子是絕對不會稱姓的。
我們都知道楚國王族稱熊氏,春秋時期的齊國公族稱呂氏,那么秦始皇以及秦國公族應該稱什么氏呢?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以及《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述,都似乎明確告訴我們秦始皇氏趙名政。可是,對此我一直有疑問。
一說;秦始皇是生於趙地邯鄲,故為趙氏。但如果可以因為出生地就可以以當地為氏的話,就未免就太隨意了。如果秦始皇他爸當初再被改派到燕國做人質,在燕國也生個兒子,也以當地為姓氏,再被改派到楚國做人質也生個兒子的話…………,而先秦時期,在各諸侯國之間發生這種事也絕不會太少,想想都比較混亂還怎么別貴賤呢?另一方面,也顯得太有點數典忘祖了。在那個時代,能有資格做人質的。哪一位沒有值得榮耀的先祖呀?他們會輕易拋棄自己原先的“氏”嗎?
另一說;是因為秦趙同源的原因。按《史記》所述: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造父有功於周穆王被賜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而秦的先祖惡來是季勝的兄長,故秦也為趙氏。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造父被賜以趙城,以趙為氏。秦與趙這兩支已經離同祖蜚廉隔了六代了,按《禮記》來說,早已經出了五服了,已經可以不算作親族了,還怎么可以因為造父被賜以趙城,此趙為氏,也稱趙氏呢?而且這種“氏”的傳承通常都是直系往下傳承的。因為疏遠親族的關系就因此為趙氏的說法并沒有一定的依據。而且秦的先祖雖然發跡比趙的這一支要稍晚一點,但可以說是后來居上,秦的先祖非子因善于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成為秦國始封君,到春秋時期秦襄公就被正式列為諸侯了,而趙的一支到戰國時期才正式為諸侯。
明末思想家顧炎武也說:“氏一傳而可變,姓千萬年而不變”,秦這一支即使采用過“以趙為氏”,在發跡后也可以重新選擇自己新的“氏”,像晉國的魏氏后來就衍化出了令狐氏、呂氏等。而再從秦國歷代君主的姓名稱謂上,除秦始皇被司馬遷稱作趙政外,就再沒有其他君主被冠以“趙氏”。所以,因此就認為秦國公族為“趙氏”就有些說不過去了,也許正是這些原因,稱秦為趙氏的才會越來越少,以致稱秦始皇為嬴政的越來越多。
那稱秦始皇為嬴政合理嗎?“贏姓”為上古八大姓之一,稱秦國公族為“贏姓”這顯然不符合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的常理。而且,如果秦始皇真的稱嬴政的話,那么秦國的宗族也必然都稱“贏姓”。秦朝滅亡以后,雖然的宗族遭到項羽的屠殺,但主要也局限於秦始皇這一支的小部分,項羽在關中待的時間很短,劉邦又沒有迫害過秦的宗族。那么已經發展了六、七百年的贏姓宗族一定是個大宗族,贏姓發展到今天的話,也應該是個人數眾多的大姓。
另一個上古八大姓之一“姬姓”發展到今天的話,更應該成為今天的第一大姓,周王朝一共分封了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了五十三。原本就是上古八大姓之首,再經這么多占據方方面面資源優勢的諸侯國的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姬姓”實在找不到任何理由不是今天的人口第一大姓,那么今天的人口大姓前四位就絕不該是“李王張劉”。可是今天的“姬姓”、“贏姓”按人口數量排的話,能在百家姓中排到前多少位呢?所以不但秦始皇不該稱作“嬴政”,就連周文王被稱作“姬昌”、周武王被稱作“姬發”也都是近人的稱法,并不符合當時人的稱法。
那秦始皇既不能稱作“趙政”也不稱作“嬴政”,那該稱作什么呢?對照先秦書籍,按當時的稱法,秦始皇繼位前稱為“王子政”,繼位為王后可以稱為“秦王政”,稱帝后可以稱為“秦始皇政”。像后來的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并沒有找到贏胡亥、贏子嬰或者趙胡亥、趙子嬰的叫法。那秦國公族到底采用什么“氏”,我認為秦公族無氏,不但秦國公族沒有。陳國公族、宋國公族也沒有,周及周之同姓諸侯國的公族、像吳國、晉國、燕國、魯國、衛國、鄭國等都沒有。
我們知道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姓氏是一種特權,只有武士階層才有姓氏,而平民是沒有姓氏,到明治維新后,平民階層才有姓氏。但是,直到現在日本的皇室還是沒有姓氏,為何沒有?那是因為沒有必要有,姓氏是用來別貴賤的,皇室已經是最尊貴的了,顯然就不需要用姓氏來別貴賤了,所以才沒有姓氏。而根據明末大儒顧炎武在《原姓》中所述也是這樣:最貴者國君,國君無氏,不稱氏稱國……次則公子,公子無氏,不稱氏稱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無氏,不稱氏稱名……
所以,在我們的先秦時期,諸侯國國君的兒子都稱作公子某某,嫡長子通常稱作世子某某,如公子重耳、公子小白、世子忽等等。如果是國與國之間交往,為了區分彼此,再把“某國”冠在前面,如晉公子重耳、齊公子小白、鄭世子忽等等,就一目了然。這些公族子弟成年以后,沒有繼承國君的,或獲封采邑、或被授官爵,這些公族子弟于是有的以采邑為氏的、有的以官位為氏的等等,逐部分流、才造成“氏”越來越多。
那為何楚國、齊國的公族有“氏”呢?,那是因為這兩個國家被封為諸侯之前就已經有“氏”了。齊國因為姜子牙的先祖被封在呂國,便以呂為氏。楚國原就不受周王室待見,被視為蠻夷,楚人祖先稱有熊氏的歷史也遠遠早于被周王室分封為諸侯。像后來戰國時期的韓、趙、魏三國原就是由晉國的三家大夫而來,也都是先有“氏”才有“國”的。
?諸侯國公室在失國之后,便不可能再有貴賤之別了,于是還沒有“氏”的公族通常以國家的名稱為“氏”。例如吳以吳為氏、鄭以鄭為氏、秦以秦為氏、魯以魯為氏等等。
所以,鑒于上我認為無論稱秦始皇為嬴政還是趙政都是欠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