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三個部分,其中內篇7篇,分別是著名的:?逍遙游、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和應帝王。?一般來說,內篇是《莊子》的思想精華,但是這7篇內篇,并沒有什么組織結構。有講人生態度的、有講宇宙萬物的、有講休養生息的,也有講圣人和圣王思想的。不過可以大體總結為以下三大哲學思想:
第一個是相對性的思想。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相對的,好壞、美丑、善惡、有和無其實都是相對相生,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都是成對出現的,就像老子那句著名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第二個是“有”和“無”的思想。有了相對性這個思想,那么最根本的相對性就是“有和無”了。而且在道家思想中,特別強調“無”的重要性,而不是“有”,比如老子《道德經》中著名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逼渲小坝小本褪强陀^存在的世間萬物,而“無”則是一種精神的存在。在道家思想中,精神或者在西方思想中說的意識是先于物質的,這是道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思想。
第三個是物極必反的思想。事物都有兩面性,任何一面都是另一面存在的原因和意義。而且這兩面是會相互轉換的,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事物的發展一定會朝著它的反方向發展。這個思想在道家思想很多地方都有體現,比如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意思就是說,每個事情都有向相反方向運動變化的力量,到了一個極端之后就會反其道而行,沿著另外一個方向前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
物極必反的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髓,也是一種辯證法思維。讓我們以運動變化的思維去理解世界,同時周而復始的運動,也是世間萬物的一個本質的規律。這種“物極必反”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很多成語典故中都有體現,也是古人對于后人的警示,比如“樂極生悲、居安思危、觸底反彈、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這種思想不僅讓我們可以在榮華富貴的時候,也懂得未雨綢繆,同時,也讓我們在極度困難挫折的環境中,也懂得堅持不放棄,這是為什么中國人為什么如此堅韌頑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莊子除了上述傳統道家思想之外,有一個共同的,總的宗旨。就是對生命意義的追求精神,也就是說人生在世要有一定的精神境界,靈魂才會充盈。無論是講入世的精神,還是講出世的態度,莊子的文字中無不展現著對精神世界以及人生自由的那種極致追求。以下為內篇的段落摘要:
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
如果能夠把握天地的本性,順從六氣的變化,暢游于無窮的世界,它就不需要有什么依賴的東西了。所以說:至人無一己的私念,神人無功業的束縛,圣人無名聲的牽掛。
大知閑閑,小知間間。
大知是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都很閑適、悠閑。大智之人,能夠把握世間眾多人、事、物的大規律,知道人理、事理、物理,因而能夠判斷人是物非,這種判斷是以規律為基本依據的。人世間,大智慧的人,對人事物都是很親和的,同時也很"自我”的。這種自我,不隨大流而閑不下來,但總是在關鍵時刻能夠解決事情。小知就是小智,一般指小聰明。小聰明的人總是在人、事、物之間窺視機會,投機而為,所以整日整日之間都在忙于找到人、事、物之間可以為自己利用機會。?
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
如果超脫了彼與此、是與非的對立關系,就叫掌握了大道的樞要。掌握了大道的樞要,就好比開始進入圓環之上,可以應對無窮的變化。用是非的觀點分別事物,是的變化無窮盡,非的變化也是無窮盡的。所以說,不如以空明的心境去觀照事物的本源。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
道路是人們走出來的,事物的稱謂是人們叫出來的,人自然也就成為了衡量一切價值的標準。
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
萬物有分必有成,有成必有毀。所以從總體上說,萬物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完成和毀滅,始終是渾然一體的。只有通達之人才可能懂得萬物渾然相通的道理,為此他們不用固執常人的成見,而寄托在萬物各自的功用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陷入困頓之中!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沼澤中的野雞走出十步才啄到一口食,走出百步才飲到一口水,但它并不祈求被養在籠子里。在籠中精神雖然旺盛,但并不自由。
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專一你的心志,不要用耳朵去聽,而要用心去聽;不要用心去聽,而要用氣去聽。耳的作用只是聽取外物,心得作用只是符合外物?!皻狻边@個東西,才是能夠以虛明無形之體來容納萬事萬物的。只有達到空明的虛境才能容納道的聚集。這空明的虛境就是心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世人都知道有用的用途,卻不知道無用中的用途。
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不要因為好惡愛憎之類的情緒去損害自己的本性,要經常順任自然而不是人為的去增益生命。
生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人的生死變化是不可避免的命運活動;就像日夜永恒的交替一樣,都是自然的規律。對于自然規律,人們是無法干預的,這都是事物變化的情理。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與其被困在陸地上互相吐著濕氣滋潤對方,不如回到江湖當中,把彼此都忘掉。
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天地賦予我形體以我使我有所寄托,給我生命以使我勤勞,又用衰老讓我安逸,最后又用死亡讓我安息。所以說把生存看作是好事的,也必然把死亡看作是好事。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