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詳注卷之十一

杜詩詳注卷之十一

嚴中丞枉駕見過

盧氏編在奉酬嚴公之后,今從之。趙曰:公自注云:嚴自東川除西川,敕令都節制。則是未合為一道時,故稱為中丞,當是寶應元年權令兩川都節制時作。若廣德二年,武再尹成都時,公已入幕府,不應有張翰、管寧之語。

盧注:至德二載,上皇還京,分劍南東、西兩川,各置節度,是兩川始分也。寶應元年,嚴武為東川節度,更除西川,權攝東川,此詩所謂川合東西也。是年,公《說旱》云:請管內東西,各遣一使。其時尚分而未合,故各遣耳。六月,嚴武被召還朝,西川節度高適代之,東川節度虛懸,以章彝為留后。至廣德二年正月,東西兩川始合為一道,以黃門侍郎嚴武為節度。趙注應為可據。

元戎小隊出郊坰 ,問柳尋花到野亭。川合東西瞻使節,地分南北任流萍 。
扁舟不獨如張翰,皂帽還應似管寧。寂寞江天云霧里 ,何人道有少微星 。

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

柔言索物曰泥,飲,謂強留使飲,即詩所云“欲起時被肘”也。
《杜臆》:美中丞,指田父之言,非公美之也。鶴曰:此當是寶應元年春社作。詩云“拾遺能住否”,是未為參謀時也。若在廣德二年,當奏為參謀矣。又曰:《舊史·嚴武傳》:既改長安,以武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以史思明阻兵,不之官,出為綿州刺史,兼劍南東西節度使,兼御史中丞。東川節度治梓州。上皇詔合西川為一道,拜成都尹,兼御史大夫。今曰嚴中丞,則是未為大夫時所作。集中有與嚴中丞、嚴大夫、嚴侍御、嚴鄭公諸題,先后可辨也。

步屧隨春風 ,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 。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見有。回頭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飛騎籍,長番歲時久。前日放營農,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則已,誓不舉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遺能住否?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感此氣揚揚,須知風化首。語多雖雜亂,說尹終在口。

朝來偶然出,自卯將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鄰叟。
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時。指揮過無禮,未覺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問升斗。

奉和嚴中丞西城晚眺十韻

【鶴注】史謂上元二年建丑月,以武為成都尹。而此詩作于寶應元年之春。

汲黯匡君切,廉頗出將頻。直詞才不世,雄略動如神。政簡移風速,詩清立意新 。
層城臨暇景,絕域望余春。旂尾蛟龍會,樓頭燕雀馴。地平江動蜀,天闊樹浮秦。
帝念深分閫,軍須遠算緡。花羅封蛺蝶,瑞錦送麒麟。辭第輸高義,難圖憶古人。征南多興緒,事業暗相親。

胡應麟曰:杜詩用事,門目甚多,姑舉人名一類。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正用者也。“聰明過管輅,尺牘倒陳遵”,反用者也。“謝氏登山屐,陶公漉酒巾”,明用者也。“伏柱聞周史,乘槎似漢臣”,暗用者也。“舉天悲富駱,近代惜盧王”,并用者也。“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單用者也。“汲黯匡君切,廉頗出將頻”,分用者也。“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串用者也。至“對棋陪謝傅,把劍覓徐君”,“侍臣雙宋玉,戰策兩穰苴”,“飄零神女雨,斷續楚王風”,“晉室丹陽尹,公孫白帝城”,鍛煉精奇,含蓄深遠,迥出前代矣。

杜詩佳句,如“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與“地闊峨眉晚,天高峴首春”,工力相敵。若“地平江動蜀,天闊樹浮秦”,更足函蓋乾坤。王介甫“地蟠三楚大,天入五湖低”,雄渾何減少陵。

中丞嚴公雨中垂寄見憶一絕奉答二絕

【鶴注】此寶應元年建已月得雨時作。

其一

雨映行宮辱贈詩,元戎肯赴野人期。江邊老病雖無力,強擬晴天理釣絲。

其二

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洗無泥。只須伐竹開荒徑,倚杖穿花聽馬嘶。

謝嚴中丞送青城山道士乳酒一瓶

黃鶴編在寶應元年。

山瓶乳酒下青云,氣味濃香幸見分。鳴鞭走送憐漁父 ,洗盞開嘗對馬軍 。

三絕句

【鶴注】此是寶應元年作,蓋筍生無數,必是斷手寶應之歲也。

其一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

其二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目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其三

無數春筍滿林生,柴門密掩斷人行。會須上番看成竹,客至從嗔不出迎。

戲為六絕句

此為后生譏誚前賢而作,語多跌宕諷刺,故云戲也。姑衣梁氏編在上元二年。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后生。

其二

楊王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其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于漢魏近風騷。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其四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后塵。

其六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野人送朱櫻

此當是上元寶應間成都作。
西蜀櫻桃也自紅,野人相贈滿筠寵。數回細寫愁仍破,萬顆勻圓訝許同。
憶昨賜沾門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宮。金盤玉箸無消息,此日嘗新任轉蓬。

嚴公仲夏在駕草堂兼攜酒饌得寒字。

【黃鶴注】此寶應元年,嚴武未赴召時作也。 《舊史》:元年四月十八日丁卯,肅宗崩于長生殿。是月二十八日己已,代宗即位。史云代宗即位召武者,非即位之日也。武至秋始還朝,故五月猶過草堂。

竹里行廚洗玉盤,花邊立馬簇金鞍。非關使者征求急,自識將軍禮數寬。
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看弄漁舟移白日,老農何有罄交歡。

嚴公廳宴同詠蜀道畫圖得空字

鶴注:此寶應元年成都作。

日臨公館靜,畫滿地圖雄。劍閣星橋北,松州雪嶺東。
華夷山不斷,吳蜀水相通。興與煙霞會,清樽幸不空。

戲贈友二首

此寶應元年四月成都作。觀兩章首句可見。

其一

元年建巳月,郎有焦校書。自夸足膂力,能騎生馬駒。
一朝被馬踏,唇裂板齒無。壯心不肯已 ,欲得東擒胡。

其二

元年建巳月,官有王司直。馬驚折左臂,骨折面如墨。
駑駘漫深泥,何不避雨色。勸君休嘆恨,未必不為福。

大雨

【鶴注】此寶應元年在成都作。是年公上嚴武《說旱》云:蜀自十月不雨,抵建卯非雩之時,奈久旱何。此詩: “西蜀冬不雪,春農為嗷嗷。”正是期時。又云“朱夏云郁陶”,蓋入夏方雨地。

西蜀冬不雪,春農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執熱乃沸鼎,纖絺成缊袍。風雷颯萬里,霈澤施蓬蒿。

敢辭茅葦漏,已喜黍豆高。三日無行人,二江聲怒號。
流惡邑里清,矧茲遠江皋。荒庭步鸛鶴,隱幾望波濤。

沉疴聚藥餌,頓忘所進勞。則知潤物功,可以貸不毛。
陰色靜垅畝,勸耕自官曹。四鄰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溪漲

黃鶴編在寶應元年成都詩內。

當時浣花橋,溪水才尺余。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車。

秋夏忽泛溢,豈惟入吾廬。蛟龍亦狼狽,況是鱉與魚。
茲晨已半落,歸路跬步疏 。馬嘶未敢動,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東麻,散亂床上書。不知遠山雨,夜來復何如。
我游都市間,晚憩必村墟。乃知久行客,終日思其居。

大麥行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
大麥干枯小麥黃,婦女行泣夫走藏。東至集壁西梁洋,問誰腰鐮胡與羌。
豈無蜀兵三千人,簿領辛苦江山長。安得如鳥有羽翅,托身白云歸故鄉。

奉送嚴公入朝十韻

【鶴注】此寶應元年夏在成都作。

鼎湖瞻望遠,象闕憲章新。四海猶多難,中原憶舊臣。

與時安反側,自昔有經綸 。感激張天步,從容靜塞塵。
南圖回羽翮,北極捧星辰。漏鼓還思晝,宮鶯罷囀春。

空留玉帳術,愁殺錦城人。閣道通丹地,江潭隱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

酬別杜二附嚴武詩

此當是在綿州途中作。蓋杜公送行至此,而酬詩以答也。

獨逢堯典日,再睹漢官儀。未效風霜勁,空慚雨露私。
試回滄海棹,莫妒敬亭詩。只是書應寄,無忘酒共持。
但令心事在,未肯鬢毛衰。最悵巴山里,清猿惱夢思。

送嚴待郎到綿州同登杜使君江樓宴得心字

黃鶴曰:嚴武時赴召,未為黃門侍郎。其再以黃門侍郎尹成都,又薨于官。此云嚴侍郎,似誤。或后來所題也。朱注:據《通鑒》:寶應元年六月壬戌,以兵部侍郎嚴武為西川節度使。今據公詩,蓋以侍郎召也。又《新書》于封鄭國公時,云遷黃門侍郎。《舊書》于罷兼御史大夫時,云改兼吏部侍郎,尋遷黃門侍郎。皆不云為兵部。與《通鑒》不合。

錢箋:《方輿勝覽》:樓枕綿州城之東隅,上有唐時《江亭記》,觀杜詩,則古之江流在南山下。
夢弼曰:武赴召時,送之于巴西。黃生曰:從水路至綿州,故云重船。其《奉濟驛重送》,則舍舟登陸,故分手于此。

野興每難盡,江樓延賞心。歸朝送使節,落景惜登臨。
稍稍煙集渚,微微風動襟。重船依淺瀨,輕鳥度曾陰。
檻峻背幽谷,窗虛交茂林。燈光散遠近,月彩靜高深。
城擁朝來客,天橫醉后參,窮途衰謝意,苦調短長吟。
此會共能幾,諸孫賢至今。不勞朱戶閉,自待白河沉。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年次同前。郭知達本注:驛在綿州三十里。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江村獨歸處,寂寞養殘生。

送梓州李使君之任

原注:故陳拾遺,射洪人也。篇末有云。鶴注:李梓州赴任,在寶應元年之夏,故詩云:“火云揮汗日,山驛醒心泉。”爾時公在綿州也。廣德元年,有《陪李梓州泛江》、《陪李梓州使君登惠義寺》詩,乃次年事。
《唐書》:梓州梓潼郡,屬劍南道。乾元后,蜀分東、西川,梓州恒為東川節度使治所。按:梓州,今四川潼川州是也,地在綿州之南。

籍甚黃丞相,能名自穎川。近看除刺史,還喜得吾賢。
五馬何時到,雙魚會早傳。老思筇竹杖,冬要錦衾眠 。
不作臨歧恨,惟聽舉最先。火云揮汗日,山驛醒心泉。
遇害陳公殞,于今蜀道憐。君行射洪縣,為我一潸然。

觀打魚歌

【鶴注】此寶應元年至綿州作。
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鲅鲅色勝銀。漁人漾舟沉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
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潛龍無聲老蛟怒,回風颯颯吹沙塵。

饔子左右揮霜刀,鲙飛金盤白雪高。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 。
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觀娛亦蕭瑟。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又觀打魚

依舊次與前歌同編。 黃生曰:詩中主人,必綿州杜使君。因詩語風切,故題諱其人。

蒼江漁子清晨集,設網提綱取魚急。能者操舟疾若風,撐突波濤挺叉入。
小魚脫漏不可記,半死半生猶戢戢 。大魚傷損皆垂頭,屈強泥沙有時立。

東津觀魚已再來,主人罷鲙還傾杯。日暮蛟龍改窟穴,山根鳣鮪隨云雷。
干戈格斗尚未已,鳳凰麒麟安在哉?吾徒胡為縱此樂,暴殄天物圣所哀。

越王樓歌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初至綿州時作。 《綿州圖經》:越王臺,在州城外西北。有臺高百尺,上有樓,下瞰州城。唐高宗顯慶中,太宗子越王貞為綿州刺史作。鶴曰:舊、新史:越王貞,太宗第八子, 嘗始封漢王。漢與綿為鄰。
【朱注】本傳不載刺綿州,蓋史略之耳。

綿州州府何磊落,顯慶年中越王作。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樓下長江百丈清 ,山頭落日半輪明。君王舊跡今人賞,轉見千秋萬古情。

海棕行

鶴注:棕在綿州,乃寶應元年至綿州時作。
棕,子冬切。趙曰:《海棠記》載李贊皇云:花木以海名者,悉從海上來。
宋祁《益部方物贊》:海棕,大抵棕類,然不皮而干葉叢于杪,至秋乃實,似楝子。今城中有四株,理致干堅,風雨不能撼。劉恂《嶺表錄》:廣中有一種波斯棗木,無旁枝,直聳三四丈,至顛四向,共生十馀枝,葉如棕櫚,彼土人呼為海棕木。三五年一著子,類北方青棗,但少爾。舶商亦有攜至中國者,色類沙糖,味極甘。陶九成《輟耕錄》:成都有金果樹,頂上葉如棕櫚,皮如龍鱗,實如棗而大,番人名為苦魯麻棗,一名萬年棗。李時珍曰:雖有棗名,別是一物,南番諸國多有之,即杜甫所賦海棕也。
鶴曰:唐子西《游治平院》詩:江邊勝事略尋遍,不見海棕高入云。注云:即老杜所謂東津者。據此,則館與棕,皆在涪江之東津也。

左綿公館清江濆,海棕一株高入云。龍鱗犀甲相錯落,蒼棱白皮十抱文。
自是眾木亂紛紛,海棕焉知身出群。移栽北辰不可得,時有西域胡僧識。

姜楚公畫角鷹歌

鶴注:此寶應元年至綿州時作。姜皎以誅竇懷貞功,進殿中監、楚國公。其子慶初,亦襲封楚國公。
《名畫記》:姜皎,上邽人,善畫鷹鳥。玄宗即位,累官至太常卿,封楚國公。
《埤雅》:鷹鷂頂有角毛微起,通謂之角鷹。胡夏客曰:曾見角鷹,頭上有羽直豎如角。

楚公畫鷹鷹戴角,殺氣森森到幽朔。觀者貪愁掣臂飛,畫師不是無心學。
此鷹寫真在左綿,卻嗟真骨遂虛傳。梁間燕雀休驚怕,亦未傳空上九天。

東津送韋諷攝閬州錄事

梁權道編在寶應元年。
【鶴注】東津在綿州江水之東津。

聞說江山好,憐君吏隱兼。寵行舟遠泛,惜別酒頻添。
推薦非承乏,操持必去嫌。他時如按縣,不得慢陶潛。

光祿坂行

蔡夢弼曰:光祿坂,在梓州銅山縣。 【鶴注】此是寶應元年在梓州作。
考《崔寧傳》云:寶應初,蜀亂,道路不通,與此詩相合。

山行落日下絕壁,南望千山萬山赤。樹枝有鳥亂鳴時,瞑色無人獨歸客。
馬驚不憂深谷墜 ,草動只怕長弓射 。安得更似開元中,道路即今多擁隔。

苦戰行

【鶴注】上元二年,段子璋反,陷遂州、綿州。遂在涪江之南,今詩云:“去年江南討狂賊。”當是寶應元年作。駱賓王詩:”龍庭但苦戰。”
苦戰身死馬將軍,自云伏波之子孫。干戈未定失壯士,使我嘆恨傷精魂。
去年南行討狂賊,臨江把臂難再得。別時孤云今不飛,時獨看云淚橫臆。

去秋行

【鶴注】當是寶應元年作,與上首宜合看。
去秋涪江木落時,臂槍走馬誰家兒。到今不知白骨處,部曲有去皆無歸。
遂州城中漢節在,遂州城外巴人稀。戰場冤魂每夜哭,空令野營猛士悲。

廣州段功曹到得楊五長史譚書功曹卻歸聊寄此詩

鮑曰:前有《寄楊五桂州》詩,楊蓋自桂而徙廣也。
【鶴注】《寰字記》、《方輿記》皆云:梓州有銅梁山,當是寶應元年在梓州得書而作。
《唐書》:京尹及諸都督府,兼有功曹參軍。廣州為中都督府, 故置。

衛青開幕府,楊仆將樓船。漢節梅花外,春城海水邊。
銅梁書遠及,珠浦使將旋。貧病他鄉老,煩君萬里傳。

送段功曹歸廣州

黃鶴編在寶應元年成都詩內,以詩有寄錦官城句也。今按:功曹相會于梓州,故云: “銅梁書遠及。”梓州僻遠,惟成都為都會之地,便于寄書,故以錦官城囑之。錦官收書,公有弟在草堂也。自廣至蜀,程途數千余里,豈能兩歲之間,功曹連作往返耶。當從蔡編,列在梓州內。

南海春天外,功曹幾月程。峽云籠樹小,湖日蕩船明 。
交趾丹砂重,韶州白葛輕。幸君因旅客,時寄錦官城。

題玄武禪師屋壁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梓州作。 《唐書》:玄武縣,屬梓州,本隸益州,武德三年來屬。 【錢箋】 《九州要記》:玄武山,一名宜君山。
《華陽國志》:一名三嵎山,在玄武縣東二里,其山六屈三起。
《方輿勝覽》:
大雄山,在中江,有玄武廟,杜詩“玄武禪師屋”在此。楊德周曰: 《王勃集》: “玄武山有圣泉,浸淫歷數百千年。乘巖泌涌, 接澄分流,下瞰長江,沙堤石岸,咸古人遺跡。茲乃青蘋綠芰,紫苔蒼鮮,遂使江湖思遠,寤寐寄托。既而崇巒左披,石壑前縈,丹壑萬尋,碧潭千頃,松風唱響,竹露垂空,瀟瀟乎人間之難遇也。”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洲。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游。

悲秋

【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秋在梓州未迎家時作。是時史朝義與吐蕃未平,而蜀又有徐知道之亂,故云: “群盜尚縱橫。”又云: “家遠傳書日。”
《楚辭》: “悲哉!秋之為氣也。”
涼風動萬里,群盜尚縱橫。家遠傳書日,秋來為客情。
愁窺高鳥過,老逐眾人行。始欲投三峽,何由見兩京。

客夜

【鶴注】寶應元年秋,自綿至梓,時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再至梓。
因秋夜而賦此。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入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
計拙無衣食,途窮仗友生。老妻書數紙,應悉未歸情。

客亭

此與前章,乃同時所作。
秋窗猶曙色,落木更高風。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霧中。
圣朝無棄物,衰病已成翁。多少殘生事,飄零任轉蓬。

九日登梓州城

【鶴注】寶應元年及廣德元年,公皆在梓州。據后詩云: “去年登高郪縣北。”知此詩乃寶應元年所作。 《一統志》,唐梓州,領縣五,又分置遂州,改靜戎軍。天寶初,改梓州為梓潼郡。至德中,置東川節度使,屬劍南道,治梓州。綿州在其直北,今為潼川州。

伊昔黃花酒,如今白發翁。追歡筋力異,望遠歲時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兵戈與關塞,此日意無窮。

九日奉寄嚴大夫

趙曰:嚴武歸朝,以御史中丞進為大夫。
【邵注】時嚴武還朝,尚在蜀棧道中。
【錢箋】寶應元年四月,代宗即位,召武入朝。是年,徐知道反,武阻兵,九月尚未出巴。 《通鑒》載:六月,以武為西川節度使,徐知道守要害拒武。誤矣。當以此詩正之。

九日應愁思,經時冒險艱。不眠持漢節,何路出巴山。
小驛香醪嫩,重巖細菊斑。遙知簇鞍馬,回首白云間。

巴嶺答杜二見憶附嚴武詩

臥向巴山落月時,兩鄉千里夢相思。可但步兵偏愛酒。
也知光祿最能詩。江頭赤葉楓愁客,籬外黃花菊對誰。
跋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勝悲。

秋盡

【張汸注】寶應元年七月,嚴武召還,公送至綿州。未幾,蜀有徐知道之亂,因入梓州。 《杜臆》:此詩在來迎家之前,其迎妻子,不見于詩, 不知果在何時。且九日有《寄嚴大夫》詩,去秋盡無幾,何得復有迎妻子之日耶?東行未回,謂到梓未還成都也。
秋盡東行且未回,茅齋寄在少城隈。
籬邊老卻陶潛菊 ,江上徒逢袁紹杯。
雪嶺獨看西日落,劍門猶阻北人來。
不辭萬里長為客,懷抱何時好一開。

戲題寄上漢中王三首

原注:時王在梓州,斷酒不飲,篇中戲述。
此寶應元年往梓州時作。
《舊書》:瑀,讓皇帝第六子,早有才望,偉儀表,封隴西郡公。從明皇幸蜀,至漢中,封漢中王。仍加銀青光祿大夫,漢中郡太守。
《新書》本傳:肅宗詔收群臣馬助戰,瑀與魏少游持不可。帝怒,貶蓬州長史。鶴曰:據此詩云“不能隨皂蓋”,又《奉漢中王手札》詩云“剖符來蜀道”,皆是太守事。且少游以衛尉卿貶渠州長史,而瑀以親王,不應亦貶長史。當是刺史,而《新史》誤為長史耳。漢中,即今興元府。瑀乃汝陽王琎之弟。

其一

西漢親王子,成都老客星。百年雙白鬢,一別五秋螢。
忍斷杯中物,只看座右銘。不能隨皂蓋,自醉逐流萍。

其二

策杖時能出,王門異昔游。已知嗟不起,未許醉相留。
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終思一酪酊,凈掃雁池頭。

其三

群盜無歸路,衰顏會遠方。尚憐詩警策,猶記酒顛狂。
魯衛彌尊重,徐陳略喪亡。空余枚叟在,應念早升堂。

玩月呈漢中王

依蔡氏編在寶應元年梓州詩內。

夜深露氣情,江月滿江城。浮客轉危坐,歸舟應獨行。
關山同一照,烏鵲自多驚 。欲得淮王術,風吹暈已生。

從事行贈嚴二別駕

一云《嚴別駕相逢歌》。
鶴曰:魯師二注及梁氏編次,皆以為永泰元年梓州避亂時作。考崔旰之亂,在是年閏十月,公已次云安矣。當是寶應元年,避徐知道人梓州時作,故詩云: “成都亂罷氣蕭索,浣花草堂亦何有。”若在永泰元年,則決意下忠渝矣,豈復十步一首回于草堂乎。諸本題下并注云:“時方經崔旰之亂。”此皆注家妄添,而后人不察,以為公自注耳。

我行入東川,十步一回首。
成都亂罷氣蕭索,浣花草堂亦何有。

梓中豪俊大者誰,本州從事知名久。
把臂開樽飲我酒,酒酣擊劍蛟龍吼。
烏帽拂塵青騾粟,紫衣將炙緋衣走。

銅盤燒蠟光吐日,夜如何其初促膝。
黃昏始扣主人門,誰謂俄頃膠在漆。
萬事盡付形骸外,百年未見歡娛畢。
神傾意豁真佳士,久客多優今愈疾。

高視乾坤又可愁,一體交態同悠悠。
垂老遇君未恨晚,似君須向古人求。

贈韋贊善別

黃鶴、單復俱編在室應元年梓州詩內。 《唐志》:東宮官左贊善大夫五人,掌傳令,諷過失,贊禮儀。

扶病送君發,自憐猶不歸。只應盡客淚,復作掩荊扉。
江漢故人少,音書從此稀。往還二十載,歲晚寸心違。

寄高適

按:代宗即位,在寶應元年四月,此時公在成都,高在蜀州,不得云乾坤隔遠。自嚴武還京,高適代尹成都,公則自綿入梓,故有隔遠之語。此詩寄適,當在是年之秋,舊編俱未當。

楚隔乾坤遠,難招病客魂。詩名惟我共,世事與誰論。
北闕更新主,南星落故園。定知相見日,爛漫倒芳樽。

野望

【鶴注】此詩寶應元年十一月在射洪縣作。程氏曰:射洪縣,在梓州東六十里。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山連越雋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射洪春酒寒仍綠,極目傷神誰為攜?

冬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

鶴曰:寶應元年秋,公自梓歸成都迎家,再至梓州。十一月,往射洪,
乃是時作。廣德元年,雖亦在梓,而冬已往閬州矣。 《輿地紀勝》:陳拾遺書堂,在射洪縣北金華山。大歷中,東川節度使李叔明, 為立施德碑于金華山讀書堂,今在玉京觀之后。地志:金華山,上拂云霄,上瞰涪江。有玉京觀在本山上。東晉陳勛學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監中建觀。 《唐書》: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常讀書于金華山。

涪右眾山內,金華紫崔嵬。上有蔚藍天,垂光抱瓊臺。

系舟接絕壑,杖策窮縈回。四顧俯層巔,淡然川谷開。
雪嶺日色死,霜鴻有余哀。焚香玉女跪,霧里仙人來。

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才。

陳拾遺故宅

楊德周曰:陳拾遺故宅,在射洪縣東武山下,去縣北里許。本集云: 子昂四世祖陳方慶,好道,隱于此。有唐朝道觀址,而真諦寺在其左。 《碑目》云:陳拾遺故宅,有趙彥昭、郭元振題壁。錢謙益曰: 《舊書》:陳子
昂家世豪富,子昂獨苦節讀書。為《感遇》詩三十首,王適見而驚曰: “此子必為天下文宗矣。”高宗崩,詣闕上書, 自稱梓州射洪縣草莽愚臣子昂。
則天召見,拜麟臺正字,再轉右抬遺。

拾遺平昔居,大屋尚修椽。悠揚荒山日,慘澹故園煙。

位下曷足傷,所貴者圣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

同游英俊人,多秉輔佐權。彥昭超玉價,郭震起通泉。
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

謁文公上方

黃鶴編在寶應元年梓州內。 《維摩經》:汝往上方界,分度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前漢·翼奉傳》云:上方之情樂也。

野寺隱喬木,山僧高下居。石門日色異,絳氣橫扶疏。
窈窕入風磴,長蘿紛卷舒。庭前猛虎臥 ,遂得文公廬。

俯視萬家邑,煙塵對階除。吾師雨花外,不下十年余 。長者自布金,禪龕只宴如。大珠脫玷翳,白月當空虛。

甫也南北人,蕪蔓少耘鋤。久遭詩酒污,何事忝簪裾。王侯與螻蟻,同盡隨丘墟。愿聞第一義,回向心地初。金篦刮眼膜, 價重百車渠。無生有汲引,茲理儻吹噓。

奉贈射洪孿四丈明甫

黃氏編在寶應元年梓州詩內。又注:后魏置射洪縣,唐屬梓州,縣東有射江,縣在梓州東南六十里。

丈人屋上烏,人好烏亦好。人生意氣豁,不在相逢早。

南京亂初定,所向色枯槁。游子無根株,茅齋付秋草。
東征下月峽,掛席窮海島。萬里須十金,妻孥未相保。

蒼茫風塵際,蹭蹬騏驎老。志士懷感傷,心胸已傾倒。

早發射洪縣南途中作

【鶴注】此是寶應元年十一月南之通泉時作。

將老憂貧窶,筋力豈能及。征途乃侵星,得使諸病入。

鄙人寡道氣,在困無獨立。俶裝逐徒旅,達曙凌險澀。
寒日出霧遲,清江轉山急。仆夫行不進,駑馬若維縶。

汀洲稍疏散,風景開怏慢。空慰所尚懷,終非曩游集。
衰顏偶一破,勝事難屢挹。茫然阮籍途,更灑楊朱泣。

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此自射洪之通泉而作也。
魯訔曰: 《地理志》:通泉縣,在梓州東南百三十里,去縣十五里有佳山水,俗號沈家坑,公至此眺覽山水而作。
《舊唐書》:通泉,漢廣漢縣地,隋縣也。 《寰宇記》:通泉山,在縣西北二十里,東臨涪江,絕壁二十余丈,水從山頂涌出,下注涪江。
《新書》:大歷二年屬遂州一月。按:唐通泉縣,今并入射洪縣。

溪行衣自濕,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集,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敬傾出高岸。

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一川何綺麗,盡日窮壯觀。
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過郭代公故宅

鶴注:郭公,魏州貴鄉人,宅在京師宣陽里。今云故宅,當是尉通泉時所居,此自射洪之通泉時作。

錢箋:張說撰行狀云:公少倜儻廓落,有大志。十六,入太學,與薛稷、趙彥昭同業。十八,擢進士第,其年判入高等。請外官,授梓州通泉尉。落拓不拘小節,常鑄錢,掠良人財以濟四方,海內同聲合氣,有至千萬者。則天聞其名,驛征引見,語至夜,甚奇之。問蜀川之跡,對而不隱。令錄舊文,乃上《古劍歌》,則天覽而佳之,令寫數十本,遍賜學士。先天二年,知政事。太平公主、竇懷貞潛結兇黨,謀廢皇帝。睿宗猶豫不決,諸相皆阿諛順旨,惟公廷爭不受詔。及舉兵誅懷貞等,宮城大亂,睿宗步肅章門觀變,諸相皆竄外省,公獨登奉天門樓躬侍。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于樓下,公親扶圣躬,敦勸乃止。及上即位,宿中書十四日,獨知政事。下詔封代國公。

豪俊初未遇,其跡或脫略。代公尉通泉,放意何自若。
及夫登袞冕,直氣森噴薄。磊落見異人,豈伊常情度。

定策神龍后,宮中翕清廓。俄頃辯尊親,指揮存顧托。
群公有慚色,王室無削弱,迥出名臣上,丹青照臺閣。

我行得遺跡,池館皆疏鑿。壯公臨事斷,顧步涕橫落。
精魄凜如在,所歷終蕭索。高詠寶劍篇,神交付冥漠。

觀薛稷少保書畫壁

【鶴注】此亦在通泉作。王洙曰:稷,字嗣通,收之從子,好古博雅。
貞觀、永徽間,虞世南、褚遂良以書顓家,后莫能繼。外祖魏征家,多藏虞褚舊跡,稷銳精模仿,結體遒麗,遂以書名天下,畫又絕品。睿宗在藩,留意文學,嘗喜之。及即位,遷黃門侍郎,歷太子少保。會竇懷貞以附太平公主伏誅,稷坐知謀,賜死萬年獄。

少保有古風,得之《陜郊篇》。借哉功名忤,但見書畫傳。我游梓州東,遺跡涪水邊,畫藏青蓮界,書入金榜懸。

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騫。郁郁三大字,蛟龍岌相纏。
又揮西方變,發地扶屋椽。慘澹壁飛動,到今色未填。

此行疊壯觀,郭薛俱才賢。不知百載后,誰復來通泉。

通泉縣署壁后薛少保畫鶴

【錢箋】 《名畫記》:稷尤善花鳥人物雜畫,畫鶴知名,屏風六扇鶴樣,自稷始也。 《名畫錄》:今秘書省有稷畫鶴,時號一絕。 又蜀郡亦有鶴并佛像菩薩等傳于世,并稱神品。 《封氏聞見錄》:今尚書省考功員外郎廳,有稷畫鶴,宋之問為贊。東京尚書坊岐王宅,亦有稷畫鶴,皆稱絕品。

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

低昂各有意,磊落如長人。佳此志氣遠,豈惟粉墨新。
萬里不以力,群游森會神。威遲白鳳態,非是倉鹒鄰。

高堂未傾覆,常得慰嘉賓。曝露墻壁外,終嗟風雨頻。
赤霄有真骨,恥飲污池津。冥冥任所往,脫略誰能馴。

陪王侍御宴通泉東山野亭

【鶴注】此寶應元年十一月往通泉時作。 《全蜀總志》:野亭,在射洪縣治東北,杜詩“亭景臨山水”,即此地。

江水東流去,清樽日復斜。異方同宴賞,何處是京華。
亭景臨山水,村煙對浦沙。狂歌遇形勝,得醉即為家。

陪王侍御同登東山最高頂宴姚通泉晚攜酒泛江

《一統志》:東山在潼川州東四里,隔涪江,層巖修阜,勢若長城,杜甫有詩。
姚公美政誰與儔,不減昔時陳太丘。邑中上客有柱史,多暇日陪驄馬游。

東山高頂羅珍羞,下顧城郭銷我憂。清江白日落欲盡,復攜美人登彩舟。
笛聲憤怨哀中流,妙舞透迤夜未休。燈前往往大魚出,聽曲低昂如有求。

三更風起寒浪涌,取樂喧呼覺船重 。滿空星河光破碎,四座賓客色不動。
請公臨深莫相違,回船罷酒上馬歸。人生歡會豈有極,無使霜露沾人衣。

漁陽

此當是寶應元年冬晚在梓州作。趙傁曰:公在梓州,聞雍王授鉞,作此詩以諷諸將也。

此當是寶應元年冬晚在梓州作。趙傁曰:公在梓州,聞雍王授鉞,作此詩以諷諸將也。

漁陽突騎猶精銳,赫赫雍王都節制。猛將翻然恐后時,本朝不入非高計。
祿山北筑雄武城,舊防敗走歸其營。系書請問燕耆舊,今日何須十萬兵。

花底

【鶴注】花柳兩章,當是廣德元年春梓州作,宜在《遣憂》之前。
紫萼扶千蕊,黃須照萬花。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深知好顏色,莫作委泥沙。

柳邊

只道梅花發,那知柳亦新。枝枝總到地,葉葉自開春。
紫燕時翻翼,黃鸝不露身。漢南應老盡,霸上遠愁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一云收兩河
此廣德元年春在梓州作。
《唐書》:寶應元年冬十月,仆固懷恩等屢破史朝義兵,進克東京,其將薛嵩以相衛等州降,張志忠以恒趙等州降。次年春正月,朝義走至廣陽自縊,其將田承嗣以莫州降,李懷仙以幽州降。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遠游

此詩乃廣德元年春作。寶應元年,史朝義戰敗,北渡河,帥衛兵來戰,又敗走,所謂胡騎走也。

賤子何人記,迷方著處家。竹風連野色,江沫擁春沙 。
種藥扶衰病,吟詩解嘆嗟。似聞胡騎走,失喜問京華 。

春日梓州登樓二首

黃鶴編在廣德元年春在梓州時作。詩云“隨春入故園”,”戰場今始定”,蓋是年春史朝義初滅也。

其一

行路難如此,登樓望欲迷。身無卻少壯,跡有但羈棲。
江水流城郭,春風人鼓鼙。雙雙新燕子,依舊已銜泥。

其二

天畔登樓眼,隨春入故園。戰場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厭蜀交游冷,思吳勝事繁。應須理舟楫,長嘯下荊門。

有感五首

【鶴注】此廣德元年逐時有感而作,非止成于一時。
【盧注】五章乃收京后追述當年時事。蓋痛其前,又勉其后也。

其一

將帥蒙恩澤,兵戈有歲年。至今勞圣主,何以報皇天。
白骨新交戰,云臺舊拓邊。乘搓斷消息,無處覓張騫。

其二

幽薊余蛇豕,乾坤尚虎狼。諸侯春不貢,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無勞問越裳。大君先息戰,歸馬華山陽。

其三

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華春。
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

其四

丹桂風霜急,青梧日夜凋。由來強干地,未有不臣朝。
授鉞親賢往,卑宮制詔遙。終依古封建,豈獨聽簫韶。

其五

胡滅人還亂,兵殘將自疑。登壇名絕假,報主爾何遲。
領郡輒無色,之官皆有詞。愿聞哀痛詔,端拱問瘡痍。

春日戲題惱郝使君兄

【鶴注】寶應元年十一月,公至通泉時,郝招飲,出二姬以侑樽。次年春,公在梓州,因作此詩以戲之。此廣德元年作。

使君意氣凌青霄,憶昨歡娛常見招。細馬時鳴金騕褭,佳人屢出董嬌
饒。
通泉百里近梓州,請公一來開我愁。舞處重看花滿面,樽前還有錦纏
頭。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250評論 6 530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7,923評論 3 41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041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475評論 1 308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253評論 6 40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01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882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023評論 0 285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530評論 1 331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49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639評論 1 366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177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890評論 3 34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289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552評論 1 281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242評論 3 389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626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杜詩詳注卷之十 漫成二首 黃鶴從舊編在上元二年。《杜臆》:二詩格調疏散,非經營結構而成,故云漫成。 其一 野日荒荒...
    錦歌長安閱讀 374評論 0 2
  • 杜詩詳注卷之九 發同谷縣 (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隴右赴成都紀行。)賢有不黔突,圣有不煖席。況我饑愚人,焉能...
    錦歌長安閱讀 377評論 0 1
  • 1.飲中八仙歌 黃鶴注:蔡興宗《年譜》云天寶五載,而梁權道編在天寶十三載。按史:汝陽王天寶九載已薨,賀知章天寶三載...
    錦歌長安閱讀 257評論 0 0
  • 杜詩詳注卷之七 新安吏 原注:收京后作。雖收兩京,賊猶充斥。按:此下六詩,多言相州師潰事,乃乾元二年自東都回華州時...
    錦歌長安閱讀 366評論 0 3
  • 杜詩詳注卷之六 1.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 《唐會要》:宣政殿,在含元殿后,即正衙殿也。《唐六典》:在宣政門內,殿東有...
    錦歌長安閱讀 50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