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研究性學習第一組? ? ? ? ? ? ? ? ? 澹臺
摘要:
? ? 楚漢戰爭中,劉邦在后來扭轉戰局,自己的戰略布局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他自己的軍隊作為主打軍隊,韓信開辟北方戰場,消滅異己勢力;英布、彭越作為敵后部隊消除項羽的軍資,牽制楚軍行動。這就造成了在正面戰場上劉邦屢戰屢敗,可他的根基卻扎得很深,實力越來越大的形勢。項羽的主打軍隊屢戰屢勝,看似威風凜凜勢不可擋,可實際上項羽的勢力卻也單單只是這支主打軍隊而已,項羽可謂是為劉邦所動,在后來就形成了一種被劉邦牽制的局面。劉邦項羽形成了一種鮮明的對比,劉邦的其他部隊一直在不停的發展,不斷的壯大;而項羽卻沒有后方部隊,只是一味地朝劉邦主軍隊進攻。
關鍵詞:
? ? 劉邦,項羽,韓信,彭越,英布,劉邦的戰略布局,項羽的戰略。
引言:
? ? 開學后,學校看到我們在《史記》方面的興趣,同時為了提高我們的寫作、思維邏輯等方面的能力,組織了一次《史記》研究性課題的活動。基于我對漢高祖的興趣,我參加了關于“楚漢之爭”的這一課題。為了更加客觀地了解楚漢戰爭中,項羽這一被世人稱贊的英雄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們不再從大家都在言說的劉邦、項羽的性格不同為著眼點,而是站在另一角度——從戰爭方面更深入、更嚴謹地探討楚漢之爭劉邦勝利的原因。經過一個多月的鉆研,每一周導師對我們的指導,以及課上課下我們的討論,我們終于各自都有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劉邦和項羽的地位互換呢?為何又會發生這樣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呢?
一、劉邦、項羽正面戰場上的形式及其變化。
? ? 項羽戰爭史的開端是公元207年項羽5萬部隊與秦軍40萬大軍之間,在巨鹿縣南邊的漳水處發生的一場戰役,史稱“巨鹿之戰”。這場戰役可以說是項羽的成名戰,在這場戰爭中項羽獲勝,在項羽打敗王離軍隊后章邯也帶領20萬大軍前去投降。而一個小小項羽又是如何能與秦軍對抗呢,據說那時產生實質意義的其實不過為王離那15萬兵的軍隊,章邯的軍隊卻因胡亥的亂政,忠義于戰之心全無。而項羽再加上那些義軍,仔細一算也并沒有吃太大虧;當時諸侯軍們見勢不對就開始觀戰,秦軍也因趙高被搞得混亂不堪,自然秦國將領們會不免考慮到自己的前程,這使得秦國軍心不穩。項羽破釜沉舟來振奮楚軍氣勢,項羽實力增大,“以少勝多”也并非難事,但雖如此卻同樣可以看出項羽之強。
? ? 在公元前206年的雍丘,項梁、項羽、劉邦等人共擊秦。秦國命李由率十萬關中秦軍去攻打楚國,楚則命項羽、劉邦前去抵擋,兩軍大戰于雍丘下,十萬秦軍對戰三萬多楚兵,楚兵勝,李由也被斬于馬下。項羽軍事力量的提升以及秦之前的敗績都是“雍丘之戰”勝利的原因,并且項梁的戰略也是項羽的一大輔助,鋪墊。雖然這場戰役中,劉邦只是起一個輔助作用沒有太多實質的影響,但劉邦的征伐之路也已開啟。之后,項梁立楚懷王,這時楚懷王下了道命令“先入關中者王之”,這也就使得劉邦項羽反目成仇,不再是同盟關系。在公元前206年的“陳倉之戰”中,劉邦嶄露頭角,用手下韓信的好計策,暗渡陳倉,劉邦對屬下的信任幫助了他,項羽可吃了虧。這時項羽在攻秦因而并無什么防備,劉邦又憑借這自己所處地勢之好的優勢,讓自己揚眉吐氣了一番。
? ? 前205年在彭城的“彭城之戰”為項羽之后的失利埋下了一個種子。在彭城之戰中項羽是勝利的,項羽用了僅僅3萬軍就在半日之內打敗了劉邦的56萬軍隊,劉邦慘敗。項羽當時實行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戰略計劃,而此時劉邦高看了自己的實力卻小瞧的項羽,這是項羽得以勝利的一個原因,劉邦的人數實力雖多卻有絕大部分都是無用之人,并且人數過多自我死傷度才更高。在巨鹿之戰后,各路諸侯軍也都多多少少都對項羽抱有敬畏之心,都保持著中立,這也是項羽勝利的原因之一。而這時項羽已經打敗了劉邦卻沒有繼續乘勝追擊,這也真是一大遺憾。正因如此,劉邦有了再次編整軍隊反攻的機會,項羽和劉邦戰爭的轉折點拉開了序幕,“彭城之戰”正是轉折點的開端。公元前205年,所處成皋,滎陽一帶的“成皋之戰”展開了,用了兩年零三個月左右的時間。劉邦與他的部下巧妙運用正面相持、側面迂回和后方騷擾的策略戰勝強敵項羽,劉邦成功反擊打敗了項羽。在這一戰中,劉邦創新了策略,以不同以往的方式開戰,再者漢軍經且修整,當時灌嬰與曹參相助,滅掉了齊國。并且劉邦選擇的地理位置極好,這時諸侯軍不對項羽提供幫助,所以項羽一方正處于少食寡助的階段,所以說劉邦占領成皋也是有一定的戰略意義的。?
? ? 在“滎陽會戰”中,項羽攻劉邦甬道而劉邦求和項羽不許,于是劉邦用離間計離間項羽與其謀士范增,項羽失去左膀右臂實力繼續下降。劉邦在滎陽建立根據地,糧線發生變化,劉邦的糧線被拉近極多,而項羽的糧線卻相對甚遠。項羽的供給線已經在一種十分被動的地況中了,此時劉邦為了解決彭城的這一僵持局面,命灌嬰斷了項羽的糧道,這對項羽很不利。于是項羽猛攻滎陽,又占領了成皋堅守,劉邦攻打不下準備撤退時酈食其向劉邦說明,放棄滎陽成皋意味著放棄敖倉,為劉邦出策。此時,劉邦項羽處于相持階段。
? ? 在公元前204年井阱口的“井阱之戰”,劉邦采納張良的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后干擾的戰略方針,先是滅掉了魏國。為了消滅諸侯墻邊草的勢力,韓信得知李左車的計謀并不為趙所用后又攻取的了趙國,項羽的幫手勢力已經被削弱,而劉邦也成功地使諸侯中立之變化轉變。
? ? 公元前202年,在垓下發生了“垓下之戰”。項羽也算是輸的徹底,而劉邦與項羽的楚漢之爭也結束了。當時,項羽軍勢并不高甚至可以說是低落,項羽對劉邦的防備也并不強,在加上項羽失去了各路諸侯相助,獲勝的希望實屬很小。而劉邦卻是聯絡了人馬來逼楚,那一刻四面楚歌,項羽以為自己已經輸了,便帶領這幾百人落荒而逃。本來項羽想要去反抗,可惜兵分四路后仍舊沒有用。渡過烏江興許還有些復興的希望,但是項羽已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可能項羽也自知自己實力不夠,最終拋下剩下的28人,自刎而死。項羽的兵力就是如此從興盛至衰落,一點一滴在不知不覺地在小失策上流失,讓劉邦得以發展,以至稱王天下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從以上戰爭可以看出,在楚漢之爭第一階段項羽一直是占有著極大的優勢的,楚軍一直壓迫著漢軍。但到了第二階段,因為項羽并無乘勝追擊,劉邦與項羽的軍隊就形成了對峙的局面,井陘之戰正是楚漢之爭關鍵的轉折點。在第三階段中,項羽軍勢、實力下滑,項羽的局面開始轉向被動,劉邦卻越來實力越強,直到最后連項羽也猜不到,自己竟會敗在劉邦之下。
二、楚漢戰爭中韓信、彭越、英布等人起到的不一般的作用。
? ? 韓信是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人,哪怕是受胯下之辱也不在乎。這樣一位難得的人才投在了項羽的門下,按理來說,這對項羽是極為有利的,而后來韓信的功績也確實是證明了韓信的能力與才干,證明了他在楚漢之爭中劉邦勝利的決定性作用。可惜項羽當初卻沒有看到這一點,以致于韓信投靠了漢軍。
? ? 公元前206年,位于陳倉的“陳倉之戰”因楚懷王的一句話拉開了序幕。這時的韓信已經背楚向漢,而這一切的原因正是因為項羽的唯我獨尊的思想。可項羽認為韓信不如自己也罷,還一再羞辱韓信,久而久之,韓信不期望在楚還會有什么大的作為,因此投靠劉邦。在劉邦處韓信是混的一個風聲水起,后來還當上了王,這對項羽來說,可真是一大悲劇。在陳倉之戰中,韓信東進,開辟北方戰場,占領了三秦之地,劉邦此時就有了與項羽共爭天下的基礎。但對于項羽來說,卻是失掉了關中大部分地區,失去有利戰略地位。
? ? 公元前205年,京、索之間“京索之戰”爆發,韓信阻止了楚軍的攻進,并消滅了一系列楚地勢力,以及那些背漢投楚的勢力,讓楚、漢形成對峙的局面,漢方轉危為安。同時,項羽西進兵鈍頓挫,只得在滎陽穩定局面。
? ? 前205年~前203年10月,為“安邑之戰”~“破齊之戰”。劉邦部隊一直從安邑(攻破魏)到代地,趙、燕地(黃河以北的山東大部),再到齊地(山東)逐一攻破。于劉邦,那是開辟北方戰場,消滅對劉邦勢力的威脅;于項羽卻形式大變,后援們背楚向漢,項羽已經沒有了后援,由盛轉衰。
? ? 前205年發生在臨淄的“濰水之戰”韓信依舊勝利。此刻,劉邦已經威脅到楚都彭城,漢方完成對于楚的戰略包圍。項羽可說是陷入水生火熱之中。
? ? “彭城之戰”,前202年5月,劉邦之前雖然失了固陵,但是韓信此時出場救危,制定戰略去攻打彭城,趁項羽重心相移,則去占領楚都彭城。也就打敗了項羽的持久戰略,項羽自此完全失去了戰略依拖。
? ? 最后,“垓下之戰”,前202年,劉邦終于統一全國,四面楚歌之計迫使項羽拼死一戰,從中也看到了項羽的驍勇善戰與魄力。可惜最終依舊自刎,于烏江旁亡。
? ? 可以看出韓信這些戰爭都對漢的勝利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彭越在戰爭中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 ? 彭越為劉邦斷了項羽的供給線,他與韓信? 也有著極為相像的遭遇。彭越在魏起兵與劉邦一同辦事,然而事后項梁并沒有給彭越封王,彭越的軍隊無路可走,最終劉邦得到了彭越這一員大將。在公元前205年的“成皋之戰”中,漢方占領了成皋要地,已拉近自己的供給線,同時,與之相對則是項羽供給線暴露在外。因為彭越的“騷擾”戰術,項羽在這場戰爭中再次失利。公元前204年“滎陽會戰”本來項羽已經奪回屬于自己的地盤,而彭越再次攻回,斷了項羽的供給線,把所得糧倉獻給劉邦,項羽則失去了控制權,處勢低下。前202年“垓下之戰”,漢軍七、八十萬人,項羽只10萬人,韓信帶領30萬大軍做前陣,正面迎擊楚軍,兩位將軍分別作左、右兩陣,劉邦為中陣,又兩將軍為后陣。此時英布與彭越的任務,則是牽制楚軍行動。最終,劉邦不負眾望,獲得勝利。? ? ?
? ? 在垓下之圍中圍攻項羽的還有一支重要的力量是英布。
? ? 英布本是全力為楚作戰,劉邦派人隨何前去游說,隨何以利害告之打動英布,英布在權衡之下背楚向漢,當然,也有項羽責怪英布一系列的原因。在公元前207年的“巨鹿之戰”中,英布參與,雖只是輔助角色,但也為項羽取得了諸侯軍的信任,從而增加了項羽一方的勢力,后來坑殺章邯20萬大軍也確是造大了聲勢。剛加入劉邦,英布就被龍且打得落荒而逃,幸而這并沒有為劉邦造成多么大的損失。在此之后,英布便一直在為劉邦攻打南方,在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中,英布與彭越為后衛部隊,牽制楚軍行動。
? ? 在背項的力量中,田榮是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
因與項羽作對,在公元前206年造反。齊國與楚國不合,楚曾殺害宋義之子,因此項羽北上救趙得不到田榮的幫助,項梁也因此被殺。這使得項羽失去了一個具有戰略頭腦的幫手,并且田榮還常與項羽對著干,很是牽制項羽的力量。田榮死后,其子田廣被韓信捕獲,205年田廣背楚向漢,項羽與齊作戰因此無法去攻打劉邦,被牽制的項羽又造成了不利局面。終于,在“垓下之戰”后劉邦稱王天下,而項羽這位天下皆知的英雄人物敗在了劉邦手上。
? ? 項羽失去韓信,也就相當于失去了對自己極為有利的一員大將,也因此失掉了自己原本占有的有利優勢。彭越其實是很適合做大將的,可惜卻也被劉邦收入囊中,一而再再而三地略取項羽的供給庫,攻打成皋以及滎陽。英布則是在背楚向漢后為劉邦壯大勢力,主攻南方,田榮田廣與項羽結下了梁子,與項羽為敵并牽制項羽。不但這樣,項羽自己親信的大將在戰爭中,漸漸也都死的死,自殺的自殺,背叛的背叛,項羽最后的結局也就不難預料了。
三、從戰略戰局的角度看劉邦勝項羽敗的必然性。
? ? 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劉邦看似是一直處于劣勢,可是在戰爭中劉邦雖不得好處,在消除項羽勢力上卻是占有極大優勢的;項羽看似是戰無不勝,可是卻過于著重在主兵力上花費時間,這就造成了劉邦勢力不斷增強,而項羽的勢力卻一直被分散的局面,也為項羽在楚漢之爭中的失敗埋下一顆炸彈,奠定失利的基礎并釀成了大禍。
? ? 韓信,是劉邦堅強的后盾。在劉邦與項羽打的時候,韓信正在開辟北方的戰場,擴大自己的實力,那么盡管是劉邦這支主力軍隊一味地在打敗仗,可畢竟韓信的部隊在擴張,那么漢軍的實力就并不會被減弱。陳倉之戰中,韓信使得劉邦軍隊在壯大。雖說項羽在雍丘之戰中打敗秦軍實力上漲,但在陳倉之戰中,依舊是讓韓信部隊奪去了關中大部分地區,從而失去了有利的戰略地位。韓信又跑京、索二地之間展開了“京索之戰”,消滅了楚的勢力,阻止了楚的一系列進攻,一些背漢投楚的勢力也被消滅,楚漢之間自北形成對峙的局面,漢方轉危為安,因此項羽西進兵峰受銼,只得在滎陽穩定局面。后來韓信又去消滅那些對自己有威脅的他國勢力,相當于是在消滅楚軍的后援團。干是爆發了安邑之戰、破齊之戰一系列的戰爭,韓滅掉了魏、代、趙、趙、燕、齊等國家,項羽一方的諸侯軍眼見形或勢不對,統統背楚向漢,項羽沒有了后援,于是由盛轉衰。淮水之戰以及彭城之戰則是劉邦制造戰略,去攻打彭城,趁著項羽重心轉移,去威脅項羽都城彭城,完成了對楚的戰略包圍,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略,項羽也自此失去戰略依拖,陷入水深火熱的不堪局面之中。
? ? 彭越,為劉邦敵后騷擾。彭越則主要是敵后的戰線,也為劉邦做了充分的準備。項羽的供給線就是彭越攻下的,在成皋之戰中劉邦占領成皋之地,這一舉動就讓劉邦的供給線被拉近,而正相反,項羽的項羽的供給線卻被拉長,因此,項羽供給線暴露在外,項羽又一次失利。在滎陽會戰中,本來項羽已經奪回了屬于自己的地盤,而卻被彭越再次攻回,并把糧倉獻給了劉邦,項羽則失去了控制權。要知道,兵未到糧先到,糧對一支軍隊來說是多么的重要,項羽勢力由此低下。在垓下之戰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中,韓信帶領30萬大軍做前鋒,正面迎擊楚軍,兩位將軍分別作左、右兩陣,劉邦為中陣,又兩將軍為后陣。而此時,彭越與英布依舊是敵后的戰役,他們的任務是牽制楚軍行動,而在這場戰爭中,果不其然,劉邦獲得了勝利。
? ? ? ? 英布則是劉邦拖住項羽的一粒棋子。《史記》中有記載“使謁者隨何之九江王布所,曰:“公能令布舉兵叛楚,項羽必留擊之。得留數月,吾取天下必矣。”隨何往說九江王布,布果背楚。”
? ? 韓信、彭越等人都是在為小部隊做服務,壯大了劉邦分部隊的實力,英布留項羽數月。雖劉邦這個主力部隊并沒有多么風光,可以說是屢戰屢敗,可是,在劉邦的小部分壯大后,項羽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劉邦后來扭轉了戰局也得多虧了自己的戰略布局。最后一戰,自己為主打軍隊,韓信開辟北方戰場,英布,彭越為后數部隊,消除項羽的軍資,牽制楚軍行動,才得以造就這樣的結果。與此相比,項羽只有一支主軍隊,并無后方支援軍。項羽就只是一味的在主攻劉邦的主要勢力,卻不抵制劉邦在小部隊上的發展,又被英布套進圈套。最終賠了本不說,還搭上了命。劉邦在楚漢之爭中的得利,與最終的勝利,是具有必然性的,而項羽臨死所說的“此乃天要亡我”更是荒謬啊,謬哉,謬哉!劉邦的勝利并不是天時地利,人合才是真,劉邦是靠真真切切的策略取勝。
? ? 綜上所述,在項羽和劉邦的交戰中,項羽可以說是戰無不勝,劉邦可以說是逢戰必敗。劉邦越戰越強,項羽走向滅亡的原因并不單單因為他們的出身、性格一類的原因。這是因為劉邦一方和項羽一方的將領不同,從而也會各自發揮出大不相同的作用。韓信、彭越、英布的實力是不可小覷的,項羽僅有的那些將領們根本無法與他們相提并論。再者,劉邦、項羽的戰略布局截然不同,劉邦會側面擴大自己部隊,留下了退路,哪怕自己打了敗仗也不會有大礙,正所謂“狡兔三穴”;而項羽的一大信條就是:劉邦在哪我打哪!可是卻沒有給自己留下退路,沒有其他的基地,這是不行的。當然,也有其他的因素在,但是“楚漢之爭”劉邦的勝利并非巧合,而是必然的。
參考文獻:
? ? ? ? 1.《廣州日報》2015年09月09日第A12版,作者:劉黎平,原題:項羽之敗在于不善經營子公司。
? ? ? ? 2.《史記》項羽本紀,高祖本紀,韓信、彭越列傳,黥布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