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式相親,中國特色
昨兒剛聽說新出了一檔綜藝節目《中國式相親》。剛聽這個節目名字,就有些排斥,直覺是陳腐又奇葩的節目。
但某人說好看,且開了視頻在一旁,我瞄了兩眼后也覺得比想象中精彩有趣,禁不住看了兩集半,有些感觸想要抒發。
首先還是要說這“中國式”。中國式離婚 中國式相親、中國式婚姻,類似題目的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無不昭示著中國特色。
那么中國特色又是什么呢?好像什么事兒,到了中國這兒就特殊了。還真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的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網絡搜索了下,《中國式相親》是東方衛視在2016年底推出的一檔相親節目,金星主持,2016年12月24日第1期播出后就引發了討論熱潮(才發現我已經比較out了),截止到2017年2月11日已經播出了6期。
金星的主持,加上帶著父母來相親的男女嘉賓,的確是很有看點了。而場上父母輩與子女之間擇偶標準的同與不同,其間或融洽或矛盾,也是槽點滿滿,讓人思考,也讓人不吐不快。
還有外國人帶著父母參加節目的。某人說,既然是中國式相親,就不應該有外國人上場。我想,既來參加,就代表對這種中國式相親的認可吧。
(二)坑子女的父母vs給子女加分的父母
網絡熱詞“坑爹”都快流行過氣了,此次看《中國式相親》,卻是看到很多坑子女的父母。
看到那37歲來自臺灣的圓圓,看到中意的男生喜歡得不得了,場上媽媽卻一會說這個男生年紀太小不合適,強令女兒要聽自己的,一會說家里還有圓圓的妹妹比圓圓更好要不要?
看到那寫小說、喜歡“詩和遠方”、喜歡郭敬明的《最小說》、文藝得不得了的母親,說的話做的事,好多都沒有女兒靠譜成熟,不禁讓人產生錯位感,讓我感慨:這還是母親么?
應該說,天下母親萬萬種,這是母親的其中一種兩種。
也有很給子女加分的父母,言談舉止中很可看出家庭良好的氛圍。
有父母恩愛家庭和諧的;有直言只要孩子喜歡就好的;有在問詢中十分禮貌的。
與那些對未來的兒媳\女婿要求多多的父母相比,那些開明的父母可愛多了。
由此,可以看出這個節目的可取之處。
將可能隱藏著的可能很久以后才會爆發的家庭矛盾提前抖露出來,讓未來的兩家子能夠率先了解,也是極好的。就當下的快節奏生活來說,也是節省時間提高效率的一種方式。
從父母親友身上,也能夠看出對方的家庭生長環境,可以部分想象未來的相處模式。
一開始,對于那些坑子女的父母有些不能理解,既然知道自己的父母會如此,與自己意見會不一致,不能幫忙反而減分,為何還要帶著父母來上節目呢?好像沒有達到相親的目的,反而將家庭中的矛盾展現在大眾眼前。一會兒又想,大概這是我的局限,我只看到了他們之間不和諧的一面,卻沒看到他們間的情感吧。帶母親來上節目的圓圓,母女間應該還是有深厚的感情,雖然母親時有拆臺,時不時強勢。而這樣的父母,在當今中國社會,真是不在少數。
而在節目中,媽寶男、單親家庭性格敏感男,這些角色的出現,也讓人看到一個家庭對人成長的影響。
由此也想到,我們都有我們都有各自的局限,我們在不斷完善自我的路上。類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需要分清好的壞的影響,努力去除其中不好的部分。
關鍵是對自己的局限是否自知。對影響的好壞是否自知。知,然后可行之。
(三)循規蹈矩vs走自己的路
在節目當中,相親者會待在小房子里,相親者的父母會在場上替相親者提問觀察做決定,上場的嘉賓到最后選擇的時候都無法看到相親者的真容。現場觀眾會投票給出自己的意見,嘉賓的親友團也會通過全程全面的觀看,向嘉賓提出自己的意見。
上場嘉賓中,石旻玥是其中表現比較突出的一位。在親友團給出意見,理由是對方的母親比較好之后,石旻玥依然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理由是:戀愛的是這個人,而不是他的家庭他的父母。而且對方雖然在小屋子里,但依然很積極主動爭取,為此給他父母打好幾個電話協助表達。在親友團的建議下堅持自己的選擇,并且理由講得如此明晰堅定,讓我佩服。的確,他的家庭和父母也很重要,但依然,只是排在次位。這樣的排序這樣的選擇,讓我點贊。
而她的人生經歷,包括堅持穿旗袍三百六十五天,留學中輟學創業等等,無不是在他人的非議中堅持自我。甚至她的父親也說,她的決定常常與長輩的想法不符,他們已經習慣了。
我想,她是有足夠的安全感、足夠成熟,因此能夠堅持自己的選擇。在循規蹈矩和堅持走自己的路之間,她選擇了堅持走自己的路。不禁想起那句“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不知她的未來如何,成功或失敗,但那樣堅定的態度,已足夠讓我嘆服。
(四)落落大方的姿態,讓人舒服的說話方式
想,參加節目的嘉賓,基本都是經過刪選。上臺的基本都落落大方,言談得體,其中代表,依然是石旻玥。除了出色的履歷,姣好的面容,讓人舒服的說話方式,也是加分項。想,這也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點。而論到讓人舒服的說話方式,最明顯的要屬主持人金星了。在這檔節目中,一向以毒舌著稱的金星,顯然溫柔了許多,不遺余力地當好紅娘,節目中的話術接引,著實高明,其中也有心理學上的共情,能夠體察細微,能夠熨帖人心。
(五)“為你而來”的悲劇
一期節目中,女生貝貝作為男嘉賓海波的線下好友,單戀許久,為了他參加這個節目,并且在嘉賓最后選擇前出聲表明身份并表白,但最終,男嘉賓還是沒有選擇她。之后的鏡頭,在導演的刻意下,男嘉賓與被選的女生的互動、貝貝強忍淚水的畫面不斷交替。不由想到這“為你而來”的悲劇,覺得有些自取其辱,因為在線下不表白而要參加這樣的相親節目,在旁觀的清醒者看來,豈不已經表明了男方”對你無意”的態度與心意?但也勇敢。為了獲取最后的結果,最后努力一次。結束時候的話語也說得漂亮。與其心中忐忑糾結心存幻想,不如就此冷水潑面清醒過來。怕的只是如此依然反復心中幻想。
(六)學會提問,提高提問的質量
節目環節中有不少提問,有父母對嘉賓的發問,有嘉賓對父母的提問,還有現場觀眾幫忙彈幕提問,金星幫忙的提問等。關于提問,是否提問、有沒有提出好問題、如何回答問題,也真是考驗提問者和回答者。好的問題,能夠獲取最大的信息量,對提問者是加分項,回答問題者在回答過程中也是表露了自己的很多特質。因此每每看到好問題提出,也是不禁眼神發亮。若是問題被接得好,則更是佩服提問者和回答者的旗鼓相當。
(七)真誠與否的問題
《中國式相親》,說到底,還是一檔綜藝節目。是否真誠,的確存疑。為了節目收視率,也的確是會尋找爆點,就像《非誠勿擾》剛開播時候的寶馬女等話題。
但無論真實與否,中國式相親,的確是引出了中國存在的一個現象,即中國適婚男女在相親中,父母的參與度很高,影響力很大。就像《爸爸去哪兒》開播,指出家庭教育中父親角色的缺失,并用節目的形式,趣味性地引發社會關注,既有了收視率,又有了社會效應,也算是贏得漂亮。
從這個方面來說,我覺得《中國式相親》這個節目,有其價值。既精彩又有意義,既可有收視率,又可有討論性。
為了寫下這些感觸,又到網上搜索一番,卻又發現一些奇異的現象。譬如石旻玥在2013參加過《職來職往》、趙浩然隨后出現在另一檔類似的綜藝節目《單身戰爭》中、“為心中男神宋海波專程而來的女嘉賓貝貝,不僅和宋海波二人先后在東方衛視婚戀節目《百里挑一》中出現,甚至曾在節目中牽手并結婚”……這一方面說明他們的登臺經驗豐富,一方面也的確讓人懷疑他們參加相親節目的動機。看到“相親嘉賓”這個詞,也不禁有些愕然了。
也許這是一場秀,不必太認真。
我想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無法做到全然的真誠,只是做到不超出底線,不審丑,也就可以接受。因此目前對于節目方說的資料的真實,還是在接受范圍內。
(八)看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
其實到真誠與否的問題,到真實性的討論,再到因為節目而想自己的人生,感覺就有些好笑了。因為種種的爆料,其實看到了真誠的存疑。
但故事始終是故事,假作真時真亦假。通過故事,能夠對自己的人生有所啟發,于己而言,也就有了價值。
就像看電影。
《中國式相親》,有賣點,有價值。
而我在觀看過程中,看到了精彩,看到了人生百態,看到了很多優秀的人兒,看到了好笑的事兒。也在其中,看到了他們的局限,看到了自己的局限。
節目中呈現的,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小段,甚至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小段。而我們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需要些精彩玩笑的放松,需要些前車之鑒的警醒,需要些當下社會的認知。需要看到自己人生的路。
所以,雖然《中國式相親》只是一個簡單的綜藝節目,但它帶給了我歡笑與放松,也帶給了我思考。
讓我思考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如何當下社會是這個模樣。
人生如戲,人生如夢,人生,是獨屬于自己的一條路。
我們都有各自的局限,我們在不斷完善自我的路上。
所以,看別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