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實在是不知道寫啥,就寫篇讀后感吧。
蠻多人推薦過《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人家日本的吉田醫生實在是厲害,帶著三個娃去美國哈佛留學,這本書就是分享她如何在繁忙的日程中完成自己的留學夢。
上個月在圖書館偶然看到這本書,不厚,就花了一整天的時間在圖書館一口氣看了兩遍。晚上拿出當時摘抄的句子和手畫的思維導圖,重溫一遍,就本書的四大觀點寫些自己實踐后的感受。
一,全部同時進行反而什么都做到
一開篇,吉田醫生說:
每天忙碌確實耗心費神,但沒有時間實際上意味著巨大的機遇,是開始自己想做事情的絕佳時機。正因為沒有時間,才做到了。同時不是考慮只得到某一個,而是試著考慮有沒有得到兩者的方法。
一開始就顛覆我以往的見識。“沒時間”成了吉田醫生做到想做的事情的動力,畢竟我們都是用“沒有時間”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不是Or而是And”,努力想方設法開始做自己想做的全部事情,努力兼顧。一般我們總是被要求專注,先完成一件事再開始下一件事,所以我們總是計劃計劃再計劃。
我是個很貪心又有野心的人,有太多事情都想做了,可一想到要做這么多事,時間哪里夠啊,因此我總是喜歡先精密計劃,等計劃完了卻發現沒心思開始了。看到吉田醫生的建議,我就嘗試著先開始,邊做邊調整自己的時間安排。比如準備心理咨詢師的考試、比如加入貓群、比如繼續營運自己的公眾號、比如加入寫作訓練營、比如出國旅行,這些事我幾乎同時進行,可我都做到了。當然成績不大,需要不斷調整自己、不斷提升自己。
二,用自己的規劃把時間密度最大化
時間無法“節約”,要提高時間的使用價值,使時間價值最大化。
想同時做到很多事,還是需要一些實用的時間管理方式,接著是吉田醫生在這方面的相關分享:
提高時間密度,合理使用好零碎時間,在整段時間內優先安排“大石頭”。
重新認識該做的事情的總量,善于授權一些事給他人做,減少自己必須做的事的總量。
降低“必須這樣做的標注”,不要拘泥一次完成,可以“不徹底、不充分、小規模”地完成一件事。
我也跟吉田醫生一樣喜歡在公共交通上班,聽音頻版的英語學習材料或微信群分享;我現在經常會依靠別人,將可以授權給他人做的事,都授權出去,減少自己必須做的事;我是個強迫癥和追求完美主義的人,如果一件事沒法一次性完美解決,我會郁悶的,現在我盡可能以二八原則的思維處理,只要有80%的完成度,我就不再糾結。
三,時間變助手,集中精力做事
先邁出第一步,開始做,想辦法應對問題,無論想做或者必須做的事,都一起做,“時斷時續”地做,將事劃分為10分鐘或者5分鐘更小單位,于零碎時間更集中精力做事。
現在就是定個番茄鐘,不管其它就先做了。把一件事分割成這么小的時間單位,我覺得不習慣,5分鐘的時間我更想反思今天上個時間段所做過的事和思考怎么進行下一個時間段要做的事。
集中注意力前,先利用“專注前的時間”。所謂需要專注的時間之外的時間,就像跳高前的助跑。若在意的事過多,精力都浪費在不重要的事上。
根據吉田醫生的建議,用備忘錄寫下“沒有必要專門寫到記事本上的小事,不是必須要做的,但心里記掛著的事”,只要開始做事前不能集中精神,就拿出備忘錄,給自己25分鐘的時間,迅速找到解決對策,將在意的事請處理完結掉。對我這樣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的人來說,效果蠻不錯的。
四,加速闖過難關
自行車持續前行才不會倒下,因為繁忙因為沒有時間,才能不斷前行,正因為忙碌,才能沒有煩惱地前進。創造一個能夠“加速”的環境,平常的速度不能完成的事,加速就有可能。
我們總是還沒開始就先懷疑自己“能不能做到”,拜托還有時間去猶豫真的能做到嗎?吉田醫生建議換種思維:只要決定要做,頭腦會下意識地找尋出路。覺得“我能行”自然就有解決的方法。
現在,只要遇到困難和問題,我就嘗試著先理清下流程,然后加快進程,不再一味地研究要用什么方法解決了。面對困難,面對問題,也許加速會讓困難和問題在快速的空間內,會被物理化地壓縮,屆時小到可以被忽略吧。
我其實不算繁忙,應用吉田醫生分享的小方法倒是提升了時間管理方面的能力。
我最大的感受是,人家都帶娃上陣圓夢了,我哪能再把時間耗在如何解決打發閑暇無聊時光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