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上一篇章,我們還可以看看這兩種心態跟教育的關系。美國也有很多家長有哈佛夢,所以才有很多家庭里邊他們就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哈佛,不上哈佛就覺得很丟臉,甚至上了一個普林斯頓,爸媽都覺得絕望了。因為爸媽的夢想是哈佛,咱們家族都在上哈佛等等。
換成我們中國你會發覺,有大量的家長讓孩子上大學,最主要的目的是光宗耀祖,要比隔壁老王家的孩子表現得更好。所以導致的結果是,毀掉了我們的孩子。就是孩子把自己都視作一個考大學的機器,孩子認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看。他是一個固定思維的心態,因為他根本沒有體會到學習本身的樂趣,他學習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排行,就是為了能夠打敗別人進入一個好的學校,所以當他一旦進入這個好的學校,能夠放棄學習的第一時間,他就會放棄學習。
在這里邊老師的引導也是同樣重要,就是我們見過有個新聞里邊寫的真的特別慘,老師說,上大學就是為了什么金錢和美女對吧?這個稱謂了,當時熱議的一個新聞。
你會發現老師們的目的性這么明確,老師們都這么實用主義,都是希望通過上大學來證明自己憋著一股勁,越是這樣做這個孩子越體會不到學習本身的意義、快樂,感受不到自身的成長,他的注意力不會放在自身的成長這件事。所以他一旦遇到了挑戰他的人,他甚至可以殺了他,他甚至可以殺掉自己同屋的人,就是因為他的成績比我好,他根本沒有認識到說,我可以從他身上學到些什么東西。因為他們在生活當中,不去尋找學習的機會改進自己的機會,他的生活當中就是要清除掉一個又一個的競爭對手,讓自己永遠站在第一排。
講到這,我想大家都已經意識到這個成長型心態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怎么才能夠培養出一個成長型心態的人呢?
在這個地方有一個知識點一定要提醒大家就是,就算父母是成長型心態的父母,也未必一定能夠培養出成長型心態的孩子。因為成長型心態的父母,因為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變成成長型心態,所以他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候,也有可能搞不好就把孩子訓練成了一個固定思維的孩子。所以經常會看到很多很好的知識分子的家庭,結果培養出來的孩子非常糟糕,不愿意去學習或者甚至干各種各樣的壞事都有。
1、贊美孩子。
那我們要了解這個培養的過程,在培養孩子的過程當中第一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學會,怎么樣正確的稱贊孩子。
為什么稱贊這么重要?說塑造一個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機會,不是在他做錯事的時候,是在他做對事的時候。當一個人做對事的時候,你對他的表揚將會更快地塑造他的行為。但是你知道很多家長是不會表揚孩子的,你比如說他說:寶貝你真棒、孩子你真讓媽媽覺得光榮、孩子,你真有天分,你天生就是個鋼琴家,你就適合干這個,所有這些話都只會把孩子導向天賦偏好型。
天賦偏好型就意味著,我希望自己有天賦,那怎么樣才能讓別人稱贊我有天賦呢?就是我要告訴別人,我根本不努力,我沒有使過勁。
樊登老師分享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他說他過去就是這樣的——就是別人問我說:樊老師你讀這個書,你講那個書之前,你準備嗎?我都非常得意地告訴別人說:我幾乎不準備。就是不愿意讓別人看到我在努力。后來樊老師是讀了這么多的書,讀了《刻意練習》、讀了這個《終身成長》之后,才發現我的這個盲區。
有人多人就是希望自己讓別人感受到,自己本身是非常輕松不費勁就做到這個水平的。但實際上沒有這個必要,也沒有人在乎你是費了多大勁,人們只會看最后的產出的結果,所以你干嘛在意這件事。
所以評價和鼓勵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是表揚他的過程和動機。就是你今天這個數學題做的這么好,為什么呢?跟他一塊兒去深挖原因,原因是我們做的足夠多的練習,我們做了準備我們上課認真聽講。這都是過程和動機。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可以可以刻意的用到這些方法,就比如彈鋼琴,可以說:哇,你知道嗎?你剛剛表現的這個行為就叫做堅持。你能夠自己堅持彈鋼琴,你的鋼琴一定能夠彈的很好。而且堅持是學會所有東西的,最重要的過程。
當我們用這種方式方法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他去做其他別的事情,也會用到堅持。因為他自己打心眼里就覺得堅持很重要,覺得自己是一個善于堅持的人。這就是我們說教育學的原理,最重要的是你要讓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你要讓孩子認可他自己,這時候它才能夠有足夠的自律性。
一個人的自律水平是來自他的自尊水平,所以當他的自尊水平足夠高,他才會有足夠的自律性去約束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2、培養孩子的方法就是正確的面對挫折。
很多家長不能夠正確的面對挫折,我見過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做錯了題就急,那天有一個新聞說一個媽媽輔導孩子寫作業得了心肌梗塞,然后直接倒地。就是孩子做錯題,媽媽竟然能夠生氣氣到心肌梗塞,原因就是媽媽把這個挫折是做丟臉,媽媽挫折是對自己智商的拷問。
所以,如果父母能夠正確的對待挫折,父母能夠在孩子出現挫折的時候,很興奮地跟孩子一起說:這是我們學習的機會。讓孩子高高興興的來分析這個挫折,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時候你發現孩子這一生當中不會怕挫折。
3、學會深入研究背后的問題。
就是學會了一件事情,我們可以繼續了解這件事情背后更深層面的東西,不要讓孩子停留在這個榮譽上。說你現在已經得到奧數冠軍了,那么數學可以不學了,你看得到是冠軍的數學就可以不學了,所以我們的奧數冠軍很少成為這個數學家。
當我們過早地透支了孩子對于數學的樂趣,我們讓孩子覺得學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得奧賽冠軍,目的是為了上一個好的大學。這時候你把學奧數這么一個有意思的,有可能會成為數學家的這么一個事情,變得這么無趣,最后變成了我學完了以后,就再也不要接觸數學了。我相信這種例子在你們身邊比比皆是吧。
4、言語的力量
一個孩子所說的話百分之九十是跟他的家長一模一樣,就是他的遣詞造句百分之九十都是來自于他的父母,所以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有很多令你看不慣的地方,那你去反觀一下自身,基本上都能夠找到影子,他在跟你不斷的學習。
所以如果你對待他的時候,用的是消極的態度、是負面的評價,然后是整天指指點點的評論他,就會把他塑造成一個固定型心態的人,他討厭別人評論他,他又渴望得到別人對他正面的評論,所以他這一生都生活在證明自己的過程當中。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那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學習認識到這一點的差距、差別,我們改變自己的語言體系,孩子的未來和人生就會變得不同。
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場馬拉松。一次的成績單決定不了我們的一生。實際人生賽道上的我們只是和自己在比賽,最終勝利的一定是那個不斷去成長且接受成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