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 孔子說:“與同品德高尚的人為鄰是最好不過的事。選住址時都不考察一下周圍的環境,這哪算聰明呢?”
環境對人的影響,仁為美,參考書籍,瞬變,破窗效應,這些研究都提醒我們環境與人的關系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未來才能變得更好。
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說:“不仁的人,既忍受不了貧窮,也不能好好享受快樂。仁者能夠安于仁的狀態,智者能夠把仁的價值發揮得更大。”
如何應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仁者安仁,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約是困頓的意思,因為一個不仁的人,他的內心為外物所易他高興與否,幸福與否都取決于外在的物質取決于外人的評價。反思當下的生活,有多少時候是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到快樂工作的時候期待放假,放假了又無法忍受平淡的生活,求人去求,不被萬物所奴役,去求自己能夠有一個天命,里理想時,就能夠真正的體會到生活的快樂,這種快樂是恒久的,參考書籍自尊。生活中滿不確定性并不可怕。
原文: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說:“只有仁者才能好惡分明,既能正確地愛人,也懂什么人是該恨的。”
為仁者能好人,仁者愛人,當一個人喜歡欣賞,懂得喜歡欣賞能夠發自內心的喜歡一個人。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本身也是一種能力,有人以利相交,君子志同道合,君子即便不喜歡某個人,依然可以在不打破原則的前提下與對方一起共事,君子易事而難說,小人難事而易說,君子可以一起合作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取悅君子是很難的。
原文: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一旦把“求仁”樹立為自己的理想,那就不會為非作歹。”
我的目標會讓我們成為美好的人,大致對一個人非常重要,茍志于仁者,不務也,如果一個人有精神追求,想成為一個仁德的人,那么大家就不會討厭他。
原文: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和貴,人人向往,不以正當的方法得到,那就別想真正享受它;貧和賤,人人厭惡,不以正當方法擺脫,那你永遠也別想真正擺脫它。君子失去了仁心,哪里還算君子?君子是時刻都不會違背仁心的,緊急時如此,顛沛時也如此。”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是一種舒服愜意的狀態,看一個人的狀態修為較遠不能看他如何對待自己,還要觀察他是如何對待普通人,陌生人以最親密的家人,終食是吃一頓飯的意思,就是君子在吃一頓飯的過程中也不會違反任,這是我們從這句話中得到的啟示。人是一種自在舒服的狀態,當然了,真的愿意讓自己進入到這種舒服合適的狀態的時候,就會發現,我們根本不會使太大的勁去約束自己的行為。不需要刻意把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自始至終都是同一個人。你就能活得很坦蕩,很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