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篇文章,是醞釀了好久才成文的,為什么?因為“是拖延癥啊”~
最開始,我還能拿名人舉例,寬慰自己。
你看胡適,多厲害的大師,在自己的留學日記里,專門立下計劃督促自己“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然后連續幾天的日記內容都是“打牌~”
又過幾天間歇性反思“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么能如此墮落,先前定下的計劃都忘了嗎?”然后竟又是“打牌,打牌~”
你看達芬奇,幾乎可以說是全才了,建筑解剖藝術數學什么都會,但他真是拖延癥患者,著名的蒙娜麗莎畫了4年,最后的晚餐畫了3年,嚴重影響了客戶關系,估計催稿的人也被達芬奇的拖延逼瘋了吧。
時間久了,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定好的計劃呢?說好的Flag呢?我懊惱、我自責,我還發現……
第一,自己成了重度拖延癥患者。經常是想組織的活動拖延好久,對著電腦想寫文章結果東看看西看看一兩個小時過去了,有重要事情出門卻一定要遲到個幾分鐘。
第二,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但還是沒用。以前讀了那么多成長類的書,看了那么多方法,然鵝,并沒有什么卵用,實際的效果,也實在是差強人意。
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個邏輯框架,我來剖析剖析拖延癥。
是什么?
你可能不知道,拖延癥其實是個醫學名詞。是指自我調解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
嚴重的拖延癥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可能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多發人群是職場白領和在校大學生。
為什么?
圓桌派有一期節目就是講拖延癥,分析原因,最終的指向其實是恐懼。
拖延癥的本質源于對死亡的恐懼,是對死亡的推后。人類的本能是趨利避害,會想把不喜歡和恐懼的事情推后,不用那么快的去面對。
細細分析,可能是以下的幾個原因。
1、對接下來的事情不重視
2、逃避可能的困難
3、對自己不自信
4、對上一件事的沉迷
怎么辦?
以下是我搜羅并時間有效的幾個辦法。
1、“3分鐘啟動法”
從連岳那讀來的,講的是,遇到你要做卻遲遲拖延的事情,先不去想整體的任務,就做個3分鐘再說。
都說萬事開頭難,其實只要開始了,最難的部分就被破解了。你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往往會借著這個勁兒工作很久,一轉眼,可能已經做完了三分之一,也就不怕這個任務了。
2、清單工作法
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人的精力時間有限,不妨把要做的事情一條一條記錄下來,當我們著手記錄的時刻,已經是成功的第一步了。完成一件劃掉一件,這個劃掉的動作,也是重要的正向反饋,激勵你繼續往前。
遇到一個任務很難,不妨把它拆解,分成幾個步驟,先去完成其中一塊。比如今天的文章很難寫,我先拉個框架,再逐個部分填充,任務就分解成“寫寫拖延癥是什么?”“人為什么會有拖延癥”和“怎么改善呢?”比之前的目標“寫一篇拖延癥的文章”簡單多了。
3、“大力出奇跡”
粥佐羅會用“大力出奇跡”的方法論。在一個單位周期里,比別人付出的總量更大,或者總時長比別人更長。
意思是,在某一件事情上,一個人必須達到了一定的濃度,才能夠形成局部優勢,產生效果。
比如健身,每天不痛不癢地做一些運動,其實不如每周兩次集中燃脂,在比較短的時間內讓你的心跳達到某個程度,健身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4、建立微習慣
不管是做好事還是抑制壞事,都要看到更小的變化,也就是,讓正向的反饋來的更快一些,頻次更高一些。
比如,有人說自己做直播或者寫文章,做了很久沒有得到什么反饋。問題可能在于你把反饋定得太大了,讓自己每天都能看到微小的反饋,這種獎勵會增強人的意志力。
某些微小的事情里,往往藏著成就大事的方法,不能重復這件小事,就形成了習慣,這個好習慣的慣性會帶著你,走向不一樣的人生。
最后啊,我想說時間管理可能是個偽命題,拖延癥是一個人人性最深處的弱點,我們要學習的,不是消除,而是如何和它和平相處。
你有拖延癥嗎?有什么心得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