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我、社會性與道德發展
第一節生理發展
一、描述兒童在學前、小學及中學階段生理發展方面的變化。在學前階段,兒童的大運動技能和精細運動技能快速發展。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生理發展仍在持續,女孩通常比男孩更高、更壯些。青少年進入青春期后,會變得情緒化,并努力去應對青春期所帶來的變化。
二、早熟和晚熟對男孩和女孩有什么樣的影響?
女性比男性提前兩年成熟。早熟的男孩可能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他們可能更受歡迎,更容易成為領袖。但對白種人、非裔和墨西哥裔的美國男孩來說,早熟可能意味著有更多的問題行為。對女孩來說,早熟并不是一件好事。
三、休息和體育活動對于發展有什么作用。
游戲促進大腦發展、語言和社會性的發展。在游戲中,兒童能夠減輕壓力,學會解決問題,適應新的壞境,學會合作與協商。兒童肥胖率的不斷增高與缺乏運動、看電視節目和玩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等時間的增長有關。
四、進食障礙有哪些征兆?
厭食癥的學生看起來很蒼白,指甲非常脆弱,身上的毛發細而發暗。他們很容易覺得冷,因為體內脂肪太少,無法使身體保溫;也常感到沮喪,缺乏安全感、悶悶不樂和孤獨;一些女生甚至會停經。
第二節發展的社會背景
一、描述布朗芬布倫納關于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型。
這一模型認為影響發展的因素既包括個體內在的生物特點,也包括嵌套結構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微觀系統中(直接的關系和活動),這個微觀系統包含于中間系統(微觀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的關系),中間系統又被嵌入外部系統中(更大的社會環境,如社區);這三個系統都是宏觀系統(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發展都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段內,并受到時間段的影響。因此,生態系統還包括一個歷時系統。
二、家庭的那些方面會影響到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
學生可能會經歷不同的教養方式,而教養方式會影響這些學生的社會適應。至少對歐裔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的兒童而言,權威型父母的子女更可能對自己滿意,與他人相處融洽;而專制型父母的的子女更容易產生負罪感和抑郁情緒;放縱型父母的子女往往不能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但教養方式存在文化差異。對亞裔和非裔美國學生而言,父母的控制程度越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可能越好。
三、父母離異會如何影響學生?
在離異過程中,父母可能會因財產和監護權的抉擇而使家庭沖突加劇。父母離異后,獲得監護權的父親或母親可能不得不搬進便宜一些的住房、初次涉入職場,或工作更長的時間。對孩子來說,這些變化意味著在他們最需要支持的的時候,卻不得離開自己重要的朋友;盡管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但彼此相處的時間比以前更短;父母再婚時還得去適應新的家庭結構。
四、為什么同伴文化很重要?
同伴關系對個性、社會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表明,與擁有孤獨童年的成人相比,童年時擁有親密朋友的成人有更高的自尊,更能維持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童年是被拒絕的成人,往往會有諸如輟學或犯罪等更多問題行為的表現。
五、什么是同伴文化?學生團體發展出自己的、有關外表與社會行為的規則。對團體的忠誠會導致排擠某些學生,而這些被排擠的學生會感到不安、難過。
六、教師對學業的關心和對個人的關心是如何影響學生的?
學生重視來自學生的關心。這種關心可以是對學業學習的支持,也可以是對個人問題的關注。對于成就更高、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學生來說,學業上的關心更為重要;但對那些被學校邊緣化的學生來說,對個人的關心更為重要。
七、兒童受到虐待的征兆有哪些?
兒童受到、忽視會有以下征兆:原因不明的淤青、燒傷、咬傷或其他傷口和疲倦、消沉、經常不上學、個人衛生糟糕、衣者不當、同伴問題以及其他眾多征兆。一旦發現可疑的兒童受虐案列,教師必須及時上報相關部門,并協助學生應對其他的危險。
第三節同一性與自我概念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發展階段是什么?
埃里克森強調社會與個體的關系,因此他的理論是一種關于發展的心理社會學觀點---將個體發展(心理的)與社會環境(社會的)聯系在一起的理論。埃里克森認為個體要經歷八個生命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一個主要危機。如果能夠順利地克服危機,兒童的個性以及社交能力將會得到極大地發展,并以此作為解決下一個危機的基礎。在前兩個階段,嬰兒必須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形成自主感,克服羞愧和疑慮。第三個階段發生在兒童早期,其焦點在于形成主動性,避免內疚感。出于小學時期的第四個階段涉及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第五個階段,個體面對著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挑戰,青少年需要不斷努力以統合他們的同一性。根據Marcia觀點,這些努力可能導致同一性混亂,同一性早閉\同一性延緩或同一性獲得。埃里克森成人的三個階段涉及獲得親密\繁殖與自我整合。
二、描述民族和種族同一性的形成過程
少數民族和少數種族的學生面臨著生活在兩種世界中如何形成同一性的挑戰。他們既有所屬群體的價值觀、信念和行為,也會受到大文化環境中價值觀、信念和行為的影響。大多數關于民族和種族同一性形成的解釋,都認為個體最開始并未覺察到少數群體與主流群體間的差異,接著通過不同的方式調和這些差異,最終形成一種不同文化的整合。
三、隨著兒童的發展,自我概念是如何變化的?
自我概念(自我的定義)隨著個體的成熟,會逐漸變得復雜、差異化和抽象。自我概念是通過自我反省、社會交往以及在學校內外的各種經驗逐漸形成的。學生通過將自己與個人的(內在的)標準和社會的(外部的)標準相比較來發展自我概念。
四、說明自我概念與自尊的區別
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關于自我的信念,自我概念是我們試圖建構一個用于組織關于自己的印象、感覺和態度的圖式。但這個圖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變的,我們的自我知覺隨著情境的改變和生活階段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評價,如果個體積極地評價自我價值,我們就說他擁有高自尊。自我概念和自尊經常被混用,盡管他們有不同的含義。自我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自尊是一種自我評價。
五、自我感念是否存在性別差異?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男孩和女孩對自己在數學、語言藝術和運動方面的勝任感都在逐漸下降。到了高中,男孩和女孩表現出相近的數學勝任感,女孩在語言藝術方面的勝任感更強,而男孩在運動方面的勝任感更強。對于一般自尊而言,男孩和女孩在進入初中的過渡期均有所下降,但男孩在高中階段自尊逐漸增高,而女孩的自尊則保持繼續下降的趨勢。
第四節理解他人和道德發展
一、什么是心理理論?它為什么很重要?理解他人也是人,有他們自己的心智、想法、情感、信念、愿望和感覺。兒童需要心理理論去理解他人的行為,而當他們發展出心理理論后,他們就能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意圖。
二、隨著學生的成熟,他們的觀點采擇能力如何變化?隨著逐漸成熟,兒童理解意圖的能力在不斷發展,但攻擊型兒童在理解他人意圖上存在困難。隨著逐漸成熟,兒童社會性的觀點采擇也在逐漸改變。年幼的兒童認為每一個人的想法和感覺與他們自己一樣;之后,他們才漸漸了解他人是不同的個體,因此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看待事物的觀點。
三、道德推理的前習俗水平、習俗水平和后習俗水平三者之間有何重要差異?
柯爾柏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包括三個水平:1)前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是基于個人利益;2)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會考慮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和社會期望;3)后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是基于更抽象、更個性化的道德準則。批評者認為,柯爾柏格未考慮道德推理可能存在的文化差異,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行為之間的差異。
四、描述吉利根認為柯爾柏格的階段理論只是基于男性的縱向研究,它很可能無法恰當地解釋女性的道德推理及其發展階段,因此她提出了“關愛的道德”。吉利根認為個體是從關注自我利益發展到對特定個體和特定關系負責的道德推理,然后發展到道德的最高水平,即基于對所有人負責和關愛的原則。研究表明女性更可能采用關愛傾向,但男性和女性都能采用兩種傾向。
五、道德維度和習俗維度的思維隨時間如何變化?
關于道德的信念是從幼兒的意識---公平就是平等對待所有人,逐漸發展為成人的理解---道德涉及仁慈和公平,道德準則是獨立于任何特定群體的規則而存在的。在習俗維度方面,兒童開始會相信他們所看到的規則是真實正確的。經過幾個階段,成人意識到習俗有利于協調社會生活,但同時也是可以被改變的。
六、什么會影響道德行為?
幼兒的道德行為是他控的,他人通過直接教導、監控、獎賞懲罰以及矯正進行控制。另一個影響兒童道德行為發展的因素是榜樣的示范。經常看到有同情心的、寬宏大量的成人榜樣的兒童,更傾向于關注他人的權利和感受。
七、有哪些不同類型的攻擊性行為?
同伴攻擊可能是工具性的(旨在獲得一樣東西或某種利益),也可能是敵意性的(旨在造成傷害)。敵意性攻擊可能是恐嚇或身體攻擊,也可能是涉及威脅或破壞社會關系的關系攻擊。男孩更傾向于使用外顯攻擊,女孩跟傾向于使用關系攻擊。如今,眾多社交媒體應用程序和網站為關系攻擊提供了新的渠道。
八、媒體無處不在,它會如何影響個體的攻擊性行為和共情能力?
周圍環境和媒體提供了很多負面行為的榜樣。隨著時間的發展,兒童會逐漸內化那些指導他們的權威人士的道德準則和原則。如果指導者能向兒童說明行為的理由---尤其是他們的行為對他人可能的影響,兒童就能理解自己的行為為什么會被糾正,從而更可能內化為道德原則。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專門設置了教學計劃,用以提高學生關愛他人的能力。
九、學生為什么會作弊?
作弊是學校內涉及道德議題的一種常見行為問題。是否作弊取決于學生對三個問題的回答:我的目標是什么?我能做這個嗎?作弊的代價是什么?作弊是由個體和情境因素共同造成的,但如果壓力太大、被逮到的概率很低,很多學生會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