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學期數學板塊的教學目標包括:
? ?1. 鞏固大數的數數、100以內加減法的口算和心算練習
? ?2. 多位數的加減法運算,豎式與進退位
? ?3. 進一步理解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的意義,熟練掌握乘法表及平方數
? ?4. 兩位數的乘法(未做)
? ? 5. 除數為一位數的除法,有余數的除法(新增)
學情分析
其中,1-12乘法表的構建(從實物到圖式到算式)、數位和豎式加法是在二年級下學期疫情期間進行的在家教學。由于缺乏足夠豐富的唱數練習,孩子們在數感方面反而有些生疏了,在唱數時,幾百幾十,遇到進位還是容易出錯;有的孩子學會了列豎式運算,就很依賴于筆算,將一個兩位數直接拆解成個位和十位,分別運算,這本身并沒有錯,但我還想幫助孩子們回到整體去認識數的大小多少;有的孩子還基本上停留在數手指頭的“實物表征”階段,做100以內的心算題時,還不能拆分成幾個十和幾個一,而是靠一個一個往上數。
我希望不論學得快或是學得慢,孩子們之間的個體差異都能夠成為班級學習的禮物,讓我們有機會一次次回到問題的根本圖景,比如再次拿出寶石袋、伐木工人的棚屋或是十個一組的獨木舟,來回顧數位的概念。同時,我又必須考慮學得快的孩子,給他們合宜的挑戰,提升數學思維的品質,而不只是在算術的層面上。
因此,在設計數學課的時候,不光要考慮板塊教學目標(具體的學科內容,知識點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激發孩子內在的求知熱情,提供豐富而有效的學習材料,和多樣化的途徑和抓手。
數學游戲是不二之選。
游戲中的思維
進入數學板塊,我們玩了大量的數學游戲,包括猜數、猜先、數字Bingo、七步走、小鳥叼種子、撲克游戲(比大小、爆炸50)、乘法四子棋……通過玩游戲來學數學,好處很多:
1. 讓每個孩子都愛上數學活動,全身心投入,主動進行大量的練習。
2. 即使學得快的孩子也不會覺得無聊,還能在游戲中促進合作學習。
3. 在游戲情境中,自動建立“實物-圖式-算式-數學思維”之間的聯系。
4. 當孩子們投入到游戲中“自主學習”時,老師就有機會去觀察孩子們的個體狀態,做有針對性的跟進。
在課程實施當中,概念和圖景的引入、數學游戲以及日常的數學練習(包括唱數、數的拆分、湊整十整百、百格計算等)是彼此啟發、相互交織在一起的。
比如說,我在“猜數”的游戲中,發現有的孩子對如何判定奇偶數不太確定,當她心里想一個數,邀請別人來猜時,下面有孩子問:“是奇數嗎?”她想的數比較大,一時反應不過來。馬上就有孩子“教”她:“你就看個位如果是1、3、5、7、9,就是奇數?!边@話沒錯,那么奇偶數的本質到底是什么呢?我們先不要急于去解釋,可能一開始這個孩子只是站在講臺上時有些懵了,并不代表她不知道奇數偶數的區別。而且,在頭腦中植入一個概念看似簡單易行,卻可能停留在概念層面,沒有經過充分的經驗、感受和反思。
于是,隔天我引入了圍棋上“猜先”的游戲,回到實物操作去檢驗奇偶數的概念,而孩子們對于圍棋規則的了解,賦予這個游戲活動不一樣的意義。作為日常的練習和檢測,我們可以在一二報數時,讓孩子先報數字,再根據數字的奇偶性來分組;也可以做同數相加(結果總是偶數)或是數的拆分練習。
通過游戲活動,我試圖幫助孩子去生成富有生命力的數學概念;同時,讓孩子們養成有條理的記錄整理及思維習慣——良好的習慣是支持他們去學習和發現的基石。當然,還有一些游戲,我就是單純地希望孩子們能覺得好玩,并愿意不斷地去練習多種計算方法(比如撲克牌比大小、釣魚游戲、爆炸50的游戲)。更復雜的一些游戲則是在計算之上,鍛煉初步的邏輯推理能力(比如乘法四子棋和圖形怪獸的闖關游戲)。
四則運算意義的進一步認識
在四則運算的意義上,孩子們比較熟悉加法和乘法,不斷累加也符合平時數數的習慣,是正向的思維。相比之下,減法和除法則是逆向運算。很多孩子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卻不習慣用減法或除法的算式來表達。比如,24個人分成6人一組,可以分幾組?孩子們很容易就能給出答案“4”。要是讓他們列式的話,很多孩子都會寫4×6=24,這是很典型的正向思維,理解起來沒困難,問題也能解決。那么還要不要把規范的列式解答教給孩子呢?會不會變成一種解題套路的灌輸?
列式只是最后呈現的方式,當然可以通過解題訓練來形成習慣和記憶,但更重要的是對概念的深刻理解。只有在整數階段建立了清晰的圖景,后期擴展數域到分數小數,以及引入代數的時候,孩子才始終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操作。
于是我們先通過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對減法和除法的意義和圖景更清晰一些。比如兩種減法,一種是從總體里拿走一部分,另一種是比較大小多少。正好木工課上孩子們打磨了筷子,我們用小鳥叼種子的游戲,讓孩子們兩人一組做情景扮演:種子寶庫里一共有50顆種子,一個孩子扮演小鳥來叼種子,另一個孩子是看守種子寶庫的巨龍,打一個盹兒數60個數。一分鐘后巨龍醒來,要數一數寶庫里剩下的種子,猜猜看小鳥叼走了幾顆?這個用筷子來叼種子的游戲,我們玩了三天,每天都會有點不一樣的進展。一開始畫下來T型圖,有的孩子會反應說:“這不就是50的拆分嗎?”后來我們進一步寫出減法算式,讓孩子去體會總體中拿走一部分是第一種減法,比較兩次叼走的數量多少是第二種減法。
接著我就讓孩子們來編“兩種減法的故事”,一些孩子很喜歡這種開放性的作業,男孩子們終于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飛機大炮等等,堂而皇之地寫在數學本上了,從蘋果、坦克到槍支彈藥、問渠班的孩子人數……一開始大部分孩子寫的故事多半都是第一種,從總體中拿走一部分。經過分享和討論,孩子們又編了第二種減法的故事。其中,女孩子編的故事會更具象,比如講幾個孩子不在教室里,最后可能不是落到數字,而是具體的人;男孩子編的故事會更“概念化”,尤其是在戰爭場景中,追求很大的數目,比如殲滅敵機10000架,完全超越了日常的感受經驗。
一個共性的現象是,很多孩子最開始給算式編故事時,不會設問,而是用陳述的方式說出結果。換句話說,對孩子們來說,等式兩邊就是一種等價關系,還沒有從已知推出未知的概念。因此,像“哥哥10歲,我8歲,哥哥比我大2歲”,列式的時候,會寫成“10-2=8”。從編故事的角度來說,這么說也沒問題,卻不會自然產生對解應用題的題型和數學模式的總結——后者需要經過一定的邏輯思考,歸納和總結。
在復習鞏固乘法表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做乘法表的“百格題”,發現了平方數,以及乘法交換律。
我們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回顧了乘法的圖式(連加或排列),之后重點引出除法的兩種含義:平均分和包含除。每個乘法算式對應了兩個除法的式子,它們的含義是不同的,這對于四年級時孩子去理解分數的乘除法非常重要。我們從實物分一分,到畫圖圈一圈,最后進展到帶余數的除法算式。
至此,孩子們對于乘除法的意義理解,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充,從一年級最初的“翻倍與折半”,到二年級的表內乘除法,到三年級能夠結合乘除法的意義去解決實際問題(包括除不盡的情況)。計劃在三年級下學期引入混合運算和運算律的系統學習。
規范的數學語言
在我們介紹有余數的除法時,很自然地引出了“被除數”、“除數”、“余數”和“商”這樣一些數學語言,對孩子們來說,要經歷實物-圖式-算式,再達到抽象的數學語言(代數),是需要邁過從具象到抽象的一個認識階梯的。從數學語言的掌握來說,有點類似于學習一門外語,先要和真實情境去對應,再通過反復練習,達到能夠自動化運用的思維水平。所以,概念的引入很重要,日常的練習同樣必不可少。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通道)不同——有的孩子聽了無數遍的話也跟沒聽到一樣,一定要嘗試著自己說一說,或者寫下來,才會進入內在的思考;有的孩子口心算一定要借助視覺圖像;有的孩子表示看不懂題(不是不認識字,是不理解題意),你給他慢慢讀一遍題,他又都明白了。關注學習方式在教學上的原則就是“先跟隨,再引導”,允許每個孩子用自己的感知方式去打開抽象世界的大門,同時,又不固著于一種方式,而是能夠在不同的表征之間相互打通。
隨著孩子們閱讀能力的增強,三年級開始,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也會慢慢引入“閱讀”和“筆試”,幫助孩子從模仿和跟隨老師學習,發展出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的能力。所以,測量板塊和數學板塊的最后,都進行了“考試”。這個階段考試的目的,其實還不在于檢測孩子的學業程度(這些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看出來),而是讓孩子嘗試自己與客觀世界對話,在對話過程中建立規范的數學語言和有條理的思維結構。
一開始沒有我想象的那么簡單。孩子們紛紛表示不理解題意,理不清已知和未知量的關系,也不知道要如何列式解答。由此,我也體會到規范的數學語言是搭建思維框架的磚塊,于是第二天講評試卷的時候,我們專門研究了“聆聽和表達”的問題。大部分孩子的困難不在四則運算上,而是如何讀題、理解題意中的關系,又如何用算式表達清晰的解題思路,并做出完整的解答。這看起來是語言訓練,卻同時也是思維與工作習慣的培養。不滿足于含糊的“會做就行”,而是逐步養成嚴謹和有條理的習慣,這是需要一定程度的自律的。而我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錘煉,孩子們能夠掌握規范化的表達,對思維的發展也會很有幫助。
如果說一二年級的數學學習重點,在于操作與感受,去發展對世界的認識。而三四年級在直觀經驗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學習聆聽和表達,為后期發展抽象數學思維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