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頁《精進》(第一章:對五年后的自己提問)
兩種未來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心理學家里伯曼(Liberman)和特普(Trope)把未來分為“近未來”(near future)和“遠未來”(distant future),他們認為人們對于兩種未來的應對方式是不同的。
“遠”和“近”本是相對的概念,但一般來說,可以把未來的幾小時、幾天、幾周算作近未來,把未來幾年乃至更遠算作遠未來。
當人們設想發生在近未來和遠未來的事情時,會形成不一樣的心理表征,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處理。也就是說,這涉及了兩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按照里伯曼和特普的時間解釋理論(temporal construal theory),在遠未來視角下,人們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比如,一個剛入讀心理學專業的大一學生,可能會定下“成為心理學家”這樣的遠期目標,但這個目標對他來說是抽象的,他甚至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心理學家”,也不知道要通過怎樣的努力才能成為“心理學家”。他之所以設立這個目標,可能只是因為這個目標足夠“高大上”,能夠滿足他“實現人生價值”的期許。所以遠未來視角下的想法常常缺乏細節,更多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對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而在近未來視角下,人們更容易放到具體的情境中去思考,主要想的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樣去做“。例如這位大一學生,在學習《普通心理學》這門課程時,就會提醒自己要做好課前預習、課堂筆記、課后練習這些環節,同時還要主動和老師溝通,甚至去摸清授課老師的脾氣和喜好。而這些具體努力最終的指向可能就是拿到一個好分數,但是從長期視角來審視的話,拿高分對他來說,恐怕并不是最重要的。
“近未來—遠未來”的框架可以用來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近未來”和“遠未來”的不一致甚至沖突而導致的。要想處理好“遠未來”和“近未來”,我們可以采用下面兩種方式:1.讓遠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添加更多的細節,以增加實施的可能;2.在近未來降低接觸便利選擇的可能性,并選擇不斷接受必要的挑戰。
【I?便簽】
【what】"近未來--遠未來“的框架是一種通過使問題的“近未來”和“遠未來”達到一致,從而解決問題的方式。
【why】生活中的很多問題,都是由于“近未來”和“遠未來”不一致而產生的。掌握了這種方法,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可以多一個視角,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how】
1.?轉換視角。使用遠未來視角和近未來視角去審視問題,分析兩者存在的矛盾。
2.?具體化遠未來目標。分析目標的可行性,為目標制定細節性的實施步驟,如果有可能,加入各個步驟預期實現的時間,讓目標顯得不那么遙遠。
3.?提升近目標難度。制造障礙,讓近目標變得困難。并且進行心理建設,做好接受挑戰的準備。
【where】適用于生活中與未來目標有關聯的問題的解決。
【A1?便簽】
今年1月,為了讓孩子提升體能,我給他報了一個跆拳道的課程。孩子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很興奮,看到教練特別厲害,心中充滿了崇拜和向往,也跟我表達了自己要好好練習,將來跟教練一樣,也成為一名黑帶。但是最近這段時間,在家里通過視頻上課,孩子就越來越不專心,每次上課之前都表示不愛上。我就提醒他他當初有多大的決心,多么期待能跟教練一樣強壯,那現在就得努力訓練呀。道理孩子都懂,但是對于他上課的狀態并沒有很好的促進。通過學習這個拆頁,我認識到了自己沒有考慮到孩子長遠的目標對孩子來說有些遙不可及,但是現實中的一些誘惑確實實際存在的。我從這個思路去試著解決問題,也許效果會更好。
【A2?便簽】
通過學習拆頁,我打算明天用“遠未來”和“近未來”的框架來跟他談論一下這個問題,尋找解決的方案。
1.?轉換視角。對于孩子來說,遠未來的目標是自己的跆拳道水平越來越高,最終獲得黑帶。近未來的目標是想去玩玩具,覺得練習跆拳道太辛苦。
2.?具體化未來目標??梢陨暇W查一下跆拳道各個級別的腰帶顏色,給孩子繪制一幅直觀的圖畫,并且咨詢一下教練,按照正常的訓練進度,需要多久可以晉一次級,給孩子制定一個具體的時間表。讓孩子了解最近的目標在哪里,一步步完成這些目標之后就可以獲得黑帶,讓目標顯得不那么遙遠,是可以實現的。
3.?提升近目標難度。在孩子上課的時候事先把周圍環境布置好,選擇遠離孩子平時游戲的區域去上課,讓孩子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課程上。同時多給孩子做心理建設,讓孩子了解如果想獲得進步,就要付出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