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閩稱謂的來歷,《周禮·夏官·職方氏》曰:“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漢代鄭玄注曰:“閩,蠻之別也”,“閩為蠻之別種,而七乃周所服之國數(shù)也。”至清代中葉,晉江人蔡永兼對“七閩”作了新的解釋。他在《西山雜記》中說:“福建省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蜒戶,劍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巖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這是最早將“客家”一詞用于閩、贛,而且強調(diào)“七閩”不僅僅是地名,也是“族”名。
福建古稱“七閩”,這不是行政區(qū)劃的定數(shù),而是出自上古周代朝廷在閩“所服國數(shù)也”。即當(dāng)時閩人所立七個方國(部族)全數(shù)臣服周王朝,福建地區(qū)歸入周朝版圖。當(dāng)時閩族人分布的范圍包括閩中地區(qū)及周邊的浙南、粵東和贛東南部分地區(qū)。所以乾隆時福建官員為重建的“忠惠阮公祠”題匾又稱阮彌之為“閩甌師表”,蓋因閩北、浙南在漢初為東甌國地,后為閩越王郢所吞并。閩甌之稱體現(xiàn)了人們對前古時代閩中地域范圍的歷史記憶。“昌國初為蠻地,俗不知學(xué),彌之教之稼穡,興學(xué)校。”這表明晉宋之時,甌閩地區(qū)受中原王朝管轄,尚缺少文明教化。正因為如此,阮彌之主政昌國郡,其教化治績更顯難能可貴,他應(yīng)是閩中文教之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