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處女作,因此書故事震撼動人,情節生動精彩,一出世便轟動美國,火速占據美國兩大暢銷書榜首。而且作者本人滿載勝譽,在當當受評為“外國第二受歡迎作家”。一本書籍的受歡迎度總是會有一定的優秀點和可取處。《追風箏的人》便是如此。
為你,千千萬萬遍For you,a thousand times over.
被真相傷害總比被謊言欺騙的好,得到了再失去,總是比從來就沒得打更傷人。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他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于明白這是錯的,因為往事會自行爬上來。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去相信那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幽閉自己,犯下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罪惡,給自己的心靈以救贖。
本書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少爺阿米爾與哈桑情同手足,哈桑時刻為了少爺默默付出。在風箏比賽中,兩人默契合作,阿米爾拔得頭籌,哈桑為阿米爾追逐代表榮譽的落風箏。然而,在同樣的風箏比賽中,哈桑卻經歷了悲慘可怕的事,阿米爾在一旁注視著卻沒有解救哈桑。此事讓痛苦不已,而阿米爾卻因心靈的愧疚而采取了年少幼稚的方式——趕走哈桑。1979年,阿富汗戰爭爆發,阿米爾和父親移居美國……
20年后,阿米爾因童年知己拉辛汗回到滿目瘡痍飽受戰亂之苦的家鄉,卻得知了關于哈桑和父親的驚人秘密。在內心的掙扎中,阿米爾踏上了內心自我救贖的道路……
故事是如此美麗卻帶有微微的殘忍。以歷史為背景,細膩溫暖的筆法刻畫了人性的本質和內心的自我救贖之路。實在值得一讀。
《追風箏的人》深刻的刻畫了阿米爾、哈桑、父親、拉辛汗和塔利班組織者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角度延展了人物的救贖之路。
阿米爾:阿富汗少爺,喜愛讀書寫作,與哈桑一起玩耍,教其讀書。卻嫉妒哈桑分割了父親的愛,在風箏比賽后與哈桑決裂。遠走美國,在二十年后以生命為賭注,拯救了處在戰爭亂火中的哈桑的兒子。完成了自我的心靈救贖。
哈桑:阿米爾忠實的仆人(實則為阿米爾同父異母的兄弟),年少的玩伴視阿米爾為兄弟。時刻把阿米爾的話當做真理。少年時經歷了悲慘的性侵事件。被阿米爾誣陷后,同父親阿里一起離開阿米爾家。成年后慘死于塔利班組織的槍下。
老爺(阿米爾父親):在年輕時犯錯之后,開啟自我救贖之路。他時刻行善,建立恤孤院。為了一個陌生女子,勇敢的反抗俄羅斯士兵。受世人尊敬。
拉辛汗:阿米爾父親的朋友,深深的理解阿米爾,是阿米爾的知己,在二十年后,告訴了阿米爾一切,開啟了阿米爾的贖罪路。
書的內容不多,卻環環相扣,流暢緊湊。語言溫暖細膩,哲理性強。以追風箏的哈桑為主線,以阿富汗戰爭和塔利班組織為背景,暖心的連串了整個故事。
為阿米爾童年的錯而痛心,為哈桑的遭遇而惋惜,對“父親”的偉大而敬佩。卻為深深的被戰爭的罪惡和塔利班的暴行而憤慨!但這些的種種,也被那些溫暖和善良的世界所清除。
罪行不經意間提起,卻宛如深思熟慮。這世間所有的罪孽,全都可以歸結為盜竊。當你殺害一個人,你偷走了一條命,偷走了他妻子身為人婦的權利,奪走了他子女的父親。當你說謊,你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偷走了公平的權利……每個人的路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盜竊罪”,有良知的我們,都必須開啟自我的救贖之路。當罪行導致善行,那才是真正的獲救。
愿你我善良平安,愿你我優秀,愿世間再無殘暴和爭斗,愿歲月靜和,愿你我安好……
像阿米爾一樣完成自我救贖
像哈桑一樣善良樂觀
像“父親”一樣以善行代替罪惡
……
《追風箏的人》帶給我們許多,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