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佩斯大飯店】觀后感
(一)最好的年代,總是逝去的年代
『在野蠻的屠宰場,仍有一絲文明的微光,這就是人性。』這是電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臺詞。所謂“文明的微光”也許就是身處漆黑之境,仍愿意將唯一的光亮照向別人。真正的文明,一定是從放下自己開始。
布達佩斯大飯店,是葛斯塔夫的故事,也是Zero的故事,他們一起冒險犯難,相濡以沫,不離不棄,不是親人卻比親人更親,他們給予彼此的不僅是溫暖的情感,更是重要的人生信念。葛斯塔夫老派的紳士作風,對飯店瞭若執掌的工作態度,對生活質量的全心追求,皆延伸出他的人生信念:認為是對的就該去守護,無論要付出多大的代價,都不輕易妥協!這個年代,還有人會這樣想嗎?還有人會為了別人當傻瓜嗎?看著那個離我們遙遠的年代,雖然戰亂頻繁,病災不斷,卻感覺那份對人的情懷依舊在歲月中熠熠生輝。于是不免感嘆:最好的年代,總是逝去的年代。
(二)愛為何物
會與上年紀貴婦交往的小白臉,會和年邁富翁在一起的美少女,如果不為財,能為什么?相信大多數人都這樣認定,大多數人也許是這樣,但未必所有人皆如此。這世界的價值觀始終圍繞在金錢至上,許多人終其一生的追求便是過富裕奢華的日子;然而,總有人例外,總有人想要的在別人眼中不屑一顧,甚至毫無價值。葛斯塔夫欣賞年長的女性,別人只見她們年老色衰,他卻能看見她們經過歲月的獨特光芒。所以,“愛”就是一件自然的事。對許多人來說,愛需要具備很多東西才得以證明,但對某些人而言,愛也許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心領神會,一種除了彼此再無人能懂的頻率。當人們以怪異眼光抹煞別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愛情時,那嘴臉與貴婦之子對葛斯塔夫的謾罵與后來的瘋狂追殺行徑并無兩樣。
(三)江緒林之死
劉擎先生為前陣子自殺的大學講師江緒林撰寫的悼詞,其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對于精明于功利、甚至老謀深算的流俗風氣,緒林的真誠與理想主義氣質是一道格外刺目的光芒……緒林的遺贈不只是憂郁的悲劇,或者說悲劇本身蘊涵著豐厚的啟迪,讓人想起詩人海子的命運。緒林的經歷是這個世俗時代一個偏執卻不容忽視的精神判詞,也是橫陳在求真向善理性主義者面前的一個碩大問號”
一個人靜靜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江的自殺其實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我也突然明白了,這部影片的真正核心,是向茨威格致敬。向茨威格堅守的價值觀致敬。因為看到這份價值觀在這個世界的破滅,茨威格以死抗爭。既然,一個美好的世界已然逝去,那么,我就告別了吧。
茨威格的悲劇在于,他曾經度過的那些美好時光,并不是這個世界的本質,他以為外在如他所想,事實并非如此。
(四)價值因人而異
一個動人的故事,能留住的不僅是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影響了他人的人生。汰舊換新是時代的趨勢,沒有商業價值的布達佩斯大飯店本該走入歷史,卻因為葛斯塔夫的影響,始終屹立不搖,成為一個恒長的美好堅持。這也說明了“價值”本就因人而異,心中的無價之寶即便在旁人眼中一無所值,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就有無可替代的力量,一如那個心中深愛卻早已遠去的人。就像那句歌詞:『永恒并非不可能,你要它就來了。』所有戛然而止的人生,包括愛情,看似離永恒遙遠,其實一直存在你我的信念之間。
(五)默然相愛,寂靜歡喜
看他的【英國病人】,應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吧。那時以為人生的劇本還有漫長的時間足以書寫,殊不知二十年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而許多一逝不返的當下就那樣被揮霍掉了。
我們無法阻止時間的流逝,唯一能做的是將跌宕起伏的人生變成動人的故事。
這就是我喜歡看電影的緣故。
都說人生無常歲月無情,所幸,還有比無常和歲月更恒久的故事存在,那些曾寫下的字字句句,那些經過沉淀而后呈現的畫面和音符,替我們留住了過眼云煙的人生。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因拉爾夫費因斯的老去及看完電影的小傷感,逐化為雨后彩虹,照耀在古老陳舊卻依然充滿魅力的布達佩斯大飯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