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這片子的名字讓我想起一個很老的韓劇《酒店風云》所以一直都沒有看…… 現在則是無比后悔沒有去電影院看 Orz
個人的觀影習慣是在看片子之前啥資料都不看,單純地就電影看電影,所以豆瓣那些討論導演風格,光影色彩,結構層次什么的東西我是完全不會的。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觀眾,偶然觀看了這部電影。
偶然踏進了布達佩斯大飯店,這個仿佛是二戰前歐洲上流貴族社會縮影的酒店。
開篇便被那位能夠說那么長的臺詞不喘氣的管家式的酒店禮賓員格斯塔夫先生給震驚了:好驚人的肺活量!然后隨著格斯塔夫先生為他的賓客提供服務,鏡頭流暢地給人介紹了上流社會的一天是怎么過去的:紅地毯,粉香檳,堆疊成山的禮帽禮服,繚繞不去的香水味。
然后一個小門童因為一句“布達佩斯大飯店是最好的,誰不想在這里工作呢?”而被賞識成為了格斯塔夫先生的學生。隨即展開了一個明明可以很驚心動魄,卻以接近荒誕的童話般華麗瑰美的形式展示出來的冒險故事。
這事情的來龍去脈,去掉了一切鏡頭抽出梗概實在不值一提,雖然片中每每有驚得人三觀盡碎的大可以用來當吸引人的噱頭的細節(格斯塔夫是上流老太太們的“知心好友”,“I go to bed with all my friends”, 甚至連blow job的鏡頭都有,當時嚇得我以為自己眼花看錯了 Orz),也有讓人非常驚悚的謀殺橋段(那扇華麗的博物館門一把關上直接把人的手指夾斷,導演還讓鏡頭特寫殺手怎么把手指撿回去……又再嚇得我連喝水都忘了……)但它們在這個整體華麗得不真實的世界里,讓你覺得它們也沒什么好驚訝的,它裹著天鵝絨的外衣翩翩起舞,讓你忘了它其實是那么可怕的東西。
電影以老年的門童向一個作家講述自己的回憶的方式倒敘,這個因為戰亂而逃難到布達佩斯的小門童,在老年回憶起這些本該讓人難過流淚的過去時,竟然是以這么個講童話故事的方式講訴的,這是我一直看的時候心里一直感到荒誕的原因。
然而,當門童告訴格斯塔夫,他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工作不是因為仰慕酒店的威名,不是因為向往上流優雅的生活,而是因為戰爭,因為他的家人全部被槍決時,當格斯塔夫先生抱著他道歉,不再認為他只是一個小門童,而是他的兄弟時;?當格斯塔夫先生一次又一次為了小門童不被軍隊帶走,明明什么本領也沒有也堅決挺身而出時;
我知道他為什么覺得那是一段美好得如同童話的時光了。
“在野蠻屠戮的戰場上,人類的微弱的文明,仍會帶來一絲人性之光?!?(這句話我剛剛聽到的時候就覺得很耳熟,想到了茨威格的"人類群星閃爍時",結果片尾字幕還真的就是致敬茨威格 =。= 難怪我那么喜歡這嘮叨得近乎零碎卻感覺無比優雅的調調)
格斯塔夫先生就是小門童那一絲微弱的光明,是他仍然相信人間美好的憑證。
關于格斯塔夫先生的下場,老去的門童只對作家說了一句簡單的“他們槍殺了他”,那一刻我跟作家一樣僵硬在了座位上,很想很想說些什么,但卻什么都說不出來。
戰爭啊戰爭,你能對戰爭控訴些什么,這個無法落實到某個人頭上的人類最恐怖的自殺行為,你能對它說什么,你能對誰說些什么呢?
作家最后問老門童——此時他已經是這個布達佩斯大飯店的主人了,盡管這個酒店已經不復輝煌,門可羅雀,連禮賓員都懶散嘴碎,完全不及格——他問他,你放棄了其他所有的財產跟政府做交易,只為保持這個大飯店,是因為這是你跟格斯塔夫先生那個世界的唯一聯系嗎?
作為觀眾的我有點意外,我以為作家會問,這是因為你想要紀念格斯塔夫先生嗎?
老門童搖頭,不是,我保留這里是因為我跟我妻子在這里度過了最快樂的時光。而格斯塔夫先生的那個世界,在他還沒死去時就已經不復存在了,盡管他一直在維持這個世界的假象。
一句話,就讓影片的感傷就從小人物的個人遭遇升華到了歷史的嘆息。是啊,那些美輪美奐的建筑,為一套衣衫而考究半天的閑情,可以不洗澡但不能不噴一點輕羽香水的格調,乃至整個影片極力塑造出來的華麗得如同童話,卻仿佛積木一般一推就倒的世界,其實格斯塔夫先生并不只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那一群見證過二戰前繁榮的歐洲的人,在戰爭如同怪獸般在身后追趕時,一邊逃命,一邊保持優雅。
這是在戰爭的屠宰場上最后一點的人性之光,仍然心存希望,向往美好的光。
那位現在還知道布達佩斯大飯店的故事的作家,直到自己的老年,才敢寫下這個纏繞他半生的故事,盡管他沒有親眼見過這個世界,但他同樣向往——盡管他從1985年開始就再也沒有踏足過歐洲,而是在南美修養。
夢幻雖好,不及親身經歷的舒適。
布達佩斯大飯店的金磚碧瓦,也終于在一代人老去時間里,成了灰墻敗瓦。
整部電影看下來,就像經歷了一次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它沒有我們唱《桃花扇》時那樣的高亢悲戚,它只像在深夜里偶爾聽到的從黑暗山谷里傳來的幽幽豎笛,讓你悲傷,卻怎么都說不清自己在悲傷什么。
唯一能夠明白述說的想法只有這一個:No Wars,please,no wars.
最后,如果你喜歡茨威格,請一定要去看這個電影,這簡直是電影版的茨威格,我一直看影片都有一種強烈的熟悉感,到片尾出字幕說是受到茨威格的啟發才拍的,頓時明白了這種熟悉感是從何而來——那不就是我在看茨威格的書的時候常常會有的感覺嗎?!我一直覺得書拍成電影肯定會有些什么失落掉的,但這次我真的服了,即使這個故事并不是茨威格寫的,也沒有任何借鑒他的內容,但它的風格就是這么強烈,“如果茨威格是個導演就會這么拍電影”的感覺=。=
五星滿分的話我要打到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