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MBA的辣媽童鞋們聊起保護孩子的話題,自從有了孩子,要保護她/他不受到傷害就一直是我大腦中緊繃的一根弦。青講到了她家小朋友在學校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我也想起了之前化解Cookie和同學摩擦的經(jīng)歷,借此機會把最近關(guān)于這個話題的一些想法梳理一下。
遠離意外
保護孩子,首先是盡力隔絕任何可能發(fā)生的不可逆的意外。
最近Cookie爸爸想讓她學一些運動項目,學校和一個培訓機構(gòu)的合作可以選擇,包括擊劍、羽毛球、花樣滑冰、籃球、排球等。鍛煉身體當然是好事,有專業(yè)的教練指導,我并不擔心受傷的問題,也能夠接受在運動中可能出現(xiàn)的損傷,但讓我不安的是,這些活動都不在學校里,而是分散在帝都各處,從南三環(huán)到北五環(huán),從東二環(huán)到西四環(huán)。。雖然培訓機構(gòu)有班車統(tǒng)一接送,但路途中的風險讓我不安。經(jīng)過對比,我們挑出相對較近的羽毛球,以及場地靠近爸爸單位的花樣滑冰作為備選。
但另一個讓我不放心的因素使我最終決定暫緩參與這些項目。昨天在具體了解每一項運動的流程時得知,小朋友都得到運動場地換上專門的運動服,這個信息讓我不得不重新考慮這件事情。當然這是鍛煉她自理能力的好機會,但這么一個完全沒有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的一年級的小豆包,我沒有辦法放心地把她交給任何一個培訓機構(gòu)。
也許會有家長覺得我對孩子有過度保護的傾向,但在我看來,有一些保護再怎么重視也不為過。在考慮一件事是否要做時,我們通常會分析它的風險收益比,在對待有關(guān)孩子的選擇上,這個分析也是必要的。參加運動項目的學習,顯然可以收獲身體素質(zhì)的提高,團隊合作,自我提升等等,但跟這些收獲相比,把一個還沒有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的小豆包放到家長視線之外,就如同把一個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小生命放到大馬路上,正常的司機都會小心地避讓她,但我無法確保沒有不正常的司機出現(xiàn),而一旦這個哪怕只有萬分之一可能的風險出現(xiàn),孩子就會受到一輩子不可逆的影響。
事實上,學這些運動項目本也不急于這一時,更何況還可以有替代方案,比如在樓下的體校學習乒乓球,可以請姥姥陪著一起,這也能實現(xiàn)運動和安全的兼顧。總之,在她的自我保護意識建立起來之前,就讓我過度地保護她吧。
學會保護自己
說到這里,要讓孩子有更廣闊的選擇,教會孩子自我保護就很重要了。
隨著年紀的增長,孩子們所處環(huán)境的復雜性不斷提高,這要求孩子有更強的應變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之前,家庭幾乎就是他們的生活范圍,偶爾跟家庭外人員的接觸,通常也是在家人的陪同下。上了幼兒園,孩子會逐漸建立起一個家庭以外的生活圈,這個圈子里有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以及別的小朋友的家長,這樣的圈子也還是相對單純和安全的。再到上了小學,孩子的生活范圍將會擴的更大,也更復雜,他們要面對的除了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還免不了有各種社會圈子的介入。例如突如其來的“小童星培養(yǎng)”,各種培訓班等等。同時,他們脫離家長守護的時間也可能越來越多。
要建立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需要讓他們認識到環(huán)境中可能存在眾多的不安全因素。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需要保護他們心中的安全感。如前所述,在一個相對單純并且受到家長保護的環(huán)境中,孩子的安全感可能是爆棚的,但隨著我們有意無意地向他們展示,以及他們自己了解和看到了更真實的社會,他們的內(nèi)心的安全感就會受到挑戰(zhàn)。因此,要在一個不安全的環(huán)境中保護和塑造孩子的安全感,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對于這個真實社會的展現(xiàn),需要更加自然,最好是潛移默化,而不是和盤托出,甚至是恐嚇的方式。
年長一些的家長有時會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束孩子,雖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可能會收到好的效果,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對孩子心中安全感的暴力破壞。我小時候就被家里的老人用過這種“恐嚇”的手段。小朋友多半會因為白天睡的太多,或者玩的太興奮而晚上很晚不愿意睡覺,這時大人會說,不要再吵了,窗外有“野貓”(或者“熊外婆”),聽見不睡覺的小孩在吵鬧,就會來把小孩抓走。因為這樣的恐怖故事,我童年的夜里多了不少噩夢。
要提升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還要自然而然地守護他們內(nèi)心的安全感,可以考慮用游戲或者故事等輕松的方式讓他們逐步接受這是個不安全的社會的現(xiàn)實。
在這里可以推薦一本書,鄭淵潔的《皮皮魯送你100條命》,這是一本安全自救家庭教材,以故事的方式教孩子們在遇到各種危險情況時該如何處理,如何防患于未然。簡單舉兩個我印象比較深的內(nèi)容,一個是告訴小男孩小女孩們,“背心和小內(nèi)褲擋住的地方不能讓任何人碰,隔著衣服也不行。”另一個是,鉛筆不用的時候要立刻收到筆袋或文具盒里,“別把筆變成匕首”。所有的結(jié)論都很簡潔,同時又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貫穿全書,這樣簡潔又有趣的內(nèi)容,Cookie不但樂意聽,也很容易記住。
媽媽在你身后
從小學開始,孩子們身邊接觸到的人數(shù)量會急劇增大,俗語說“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難免會遇到個別比較有個性的同學、老師,要如何與一些特別的人相處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在這個課題下,校園霸凌這一現(xiàn)象近兩年特別受到關(guān)注。
就我自己的經(jīng)驗和觀察,霸凌行為的出現(xiàn)往往都有一個過程。首先是觀察和試探的階段,就像“黔驢技窮”這個故事里所講的老虎一樣,霸凌的孩子們也會對霸凌對象進行試探和觀察;一旦確認這個對象是軟弱無力,可以隨意欺負的,他們就會進行下一步的霸凌行為;在一次兩次的霸凌行為后,如果這些進行霸凌的孩子沒有受到譴責或有力有效的反抗,他們的行為就會更加無節(jié)制。(這里還需要澄清一點,有霸凌行為的孩子不一定都是“慣犯”。)
事實上,家長如果能在試探階段中發(fā)現(xiàn)并且遏制住這個苗頭,就能夠保護孩子。這個階段霸凌孩子的惡意不會特別明顯,往往只是一些不友善,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這要求家長和孩子保持非常良好的溝通,尤其是家長能夠平等地對待孩子,尊重孩子,讓她/他感受到家長的關(guān)心和擔心,他們才會向家長說出自己在學校與同學之間的不愉快。在這個階段,家長需要不動聲色地進行調(diào)節(jié)或化解。
Cookie上小學不久,有一天我們聊天的時候,她跟我抱怨起班里一個坐在她前面的女同學,說在上科學課的時候四個人一組,但這個女孩子很霸道地不讓她碰任何實驗用品,對他非常不友好,甚至用一些小暴力阻止她拿實驗用品。Cookie不是一個很強勢的孩子,她能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告老師”,但是這一招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她和這個女孩子之間的矛盾。
我知道這件事情后,跟老師報名要求做零點體育的家長代表,負責在學校拍下整個體育活動的視頻或照片并發(fā)到家長群里。當然,我并沒有告訴Cookie我的真實動機。那天,我先在教室外觀察了Cookie所說的那個女孩子,然后老師向大家介紹了我是Cookie的媽媽,在整個活動中,我特別關(guān)注了那個女孩,給她拍照片,夸她運動做的好,同時也特別地照顧Cookie,一方面讓那個小姑娘感受到我的友善,同時也讓她看到Cookie有一個很愛她的媽媽。當時我并不確定這么做的效果,過了幾天我問Cookie上科學課的情況,她說她已經(jīng)能正常做實驗,而且和那個小姑娘成了好朋友。
在霸凌的測試階段,沒有必要把事情顯性化,對于不友好的小孩,家長出面對他/她表示友好,有點“打拉結(jié)合”的意思。示好能消除她的敵意,而家長的出現(xiàn)本身對這些不友好的孩子就是一種威懾。
如果一旦霸凌進入了實施階段,就必須立刻進行反抗或制止。面對霸凌行為,孩子首先不能發(fā)怵,家長需要給孩子樹立自身的正義感和信心。我還清楚記得自己在小學一年級和一個欺負我好朋友的惡霸小孩一戰(zhàn)成名,從此我的小學生涯再沒有人可以欺負我。
我的同學青在她的女兒受到不公正對待后站出來,首先給老師打電話投訴,然后跟對方家長溝通,她讓孩子感受到了來自媽媽的愛和支持,這么做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能夠有自信say no,對不公平的對待進行反抗。媽媽們需要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身后永遠有媽媽的愛做后盾。
學會放手
保護孩子是每一個媽媽的使命,這個使命可能會延續(xù)終身。老話講,“兒行千里母擔憂”,不管孩子多大了,媽媽都會為他/她的安全牽腸掛肚。在孩子沒有自我保護意識,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時,媽媽就是他們的保護傘;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我保護意識,相當于給他們一個防身的鎧甲;而在他們遭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媽媽是他們堅強的后盾。
我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樹立安全第一的觀念,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沒有任何事情值得以生命或者不可逆的傷害為代價;這種安全不代表否定冒險,一切以安全為前提的冒險都值得嘗試,這里的安全是指由足夠的辨識危險的能力,抵抗風險的能力,充分準備的能力等等;同時,要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充滿著不確定性的世界,我希望她能夠在內(nèi)心強大的安全感的支持下充分地認識和體驗這個世界。
我一直認為孩子終將成為獨立的個體,在每一個階段我們都要賦予他們獨立的能力,尊重他們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社交圈,即便需要家長作為后盾站在他們的身后,也不能越俎代庖地介入他們自己的人際小生態(tài),所以,最最重要的事情是,當我們的孩子慢慢強大,我們要學會慢慢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