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家有個習俗,每逢初一、十五趕集的日子,長輩們就要買點饅頭糕點、帶點自家釀的米酒順道去廟里燒香,祈福。
在祭拜的時候,長輩的嘴上往往還要小聲向神靈訴說自己的愿望,比如保佑一家老小平安,祈求今年風調雨順之類討吉利的話語。
小時候的我,對于這樣的習俗,總是抱著一種很疑惑的態度:
祭祀時為何要燒香,這起到什么作用?
燒香這種習俗又是怎么被人為創造出來的?
NO.1
全國各地從古至今的燒香習俗;
燒香祭祖的習俗,自古有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全國各地的儀式都相差無幾,因而,我們今天講點不一樣的習俗故事。
我在調查各地民俗的時候,偶然間曾看到過,幾十年前的一位彝族的薩瞇撒尼支祭司講述的二個關于“燒香”的神話故事: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在云南金馬村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金花仙子”廟,廟中的金花仙子是一個有著五百年道行已經能夠化作人形的狐貍精,她被法師降服后,便身穿宮袍,頭戴花冠長居廟中食一方煙火,護一方平安。
凡是有為惡之人路過仙子廟的時候,它便化作兇惡的妖魔嚇跑對方;如果是良善之人前來祈愿,它便以農家姑娘的模樣傾聽對方的訴求,并幫助對方實現一些簡單的心愿。
第二個故事,說的是撒尼人在每年5月26日舉辦的土主廟會。
土主的全稱,叫做“福德正神西波土主”,他原本的身份是一位會道術的祭師,傳說他受到“太上真人”的教導,學會了“丹書秘文”,擁有誦念經文招來神祇設伏精邪,護佑一方平安的能力,因而當地村民便在他去世后,為他蓋廟立像,并在每年特定的時候舉行祭祀儀式紀念他。
舉行儀式那天,村中會選出一頭白牛作為土主(泥塑金身)的坐騎,然后由廟會會長轉交給土主,會長在將牛轉交給土主之前,還需要先念誦一段經文,其內容大致如下:
“本境土主、福德正神!你是萬能之神,你是唄耄之神。驅鬼祛病,祓除不祥,村落平安,子孫繁衍。你能消除水旱災害,你使人間風調雨順,作物豐稔,六畜興旺……請你騎著白牛巡視村寨,驅趕疫鬼,陰佑我境本土,四時八節清吉平安……”
待到會長念完經文,就由兩名童子將土主神像放置到牛的身上,在神像的后面還有敲鑼吹嗩吶的儀仗隊,會長在最前面牽著牛引導著方向,整支隊伍熱熱鬧鬧繞著各個村子游行,并在各個村子設置的祭壇面前停下,接受各個村子的祭拜。
老祭司說撒尼人祭祀土主廟的習俗從明代就開始了,延續至他所處的時代起碼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這兩個故事,一個代表了人類文明對原始宗教中的神靈崇拜,一個代表了集體對祖先的崇拜,這兩種元素基本囊括了我們“燒香”文化的全部內核。
NO.2
燒香的實用價值:為什么祭祀時一定要燒香?
燒香這種文化習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們的祖先能夠熟練使用火的時候,只不過,那時候我們的祖先燃燒的不是現在常見的“線香”,而是柴火。
并且,在“祭祀”、“神明”和“信仰”這些概念產生之前,我們的祖先燃燒柴火的動力,也僅限于取暖、驅趕野獸和加工食物。
后來,由于我們祖先發明了更先進的生產工具,以及用種植取代狩獵有了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他們才有了更多精力來思考這些精神層面的東西。
從甲骨文中,古人對“紫(柴)”、“燎”、“香”等祭祀文字的態度來看,早期的祭祀活動,古人是通過燃燒燔柴和一些有香味的植物、香料來祭祀天神、祖先。
這個時期的燒香習俗和我們現今的祭祀活動還是有很大差異的:
第一,當時的祭祀活動更多是停留在貴族階層,這種觀念還沒在民間普及開來;
第二,當時祭祀的儀式和我們現今靠燃燒線香產生煙霧來祭祀不同,他們的祭祀方式更加粗獷直接,往往是直接將祭品放在一起燒。
到了秦漢時期,大量來自西域的香料及加工技藝傳入中原后,古人對于燒香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原本是天子諸侯祭祀神明的儀式,也逐漸在民間普及開來。
到了魏晉時期,這種風氣在民間已經相當普遍。
細數這段歷程,不難發現,燒香這種習俗的盛行,離不開實用價值和精神層面的雙重作用。
前文我們說過,我們祖先燃燒木柴有驅趕野獸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還發現某些特定植物在燃燒時還有驅除毒蟲蛇鼠(例如艾草)、安神助眠(檀香、桂花等)的作用,信奉萬物有靈說又不了解原理的他們,便會不自覺為這一現象添加許多帶有奇幻色彩的解釋。
這也是為什么商周時期古人祭祀天神,以及后世宗教總是喜歡用香的緣故:一方面他們認為通過燃燒香料產生的煙氣能夠溝通神明,另一方面他們發現部分香有驅除毒蟲、安神助眠、給自己增添香味的實用價值。
魏晉時期的人就相信,燒香是人脫離凡俗,得道成仙的重要一環,《神仙傳》記載:東漢時有個叫王遠的人,他臨終前命仆人“具棺器,燒香,就床 上,衣裝之”,然后過了三日,他便成仙飛升走了。
除了這些本土因素外,佛教文化的傳入,也是導致燒香文化普及的重要因素。
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中,對“燒香”就有這樣一番描述:“佛言:人隨情欲求華名,譬如燒香。眾人聞其香,然香以熏自燒。愚者貪流俗之名譽不守道真,華名危己之禍,其悔在后時。”
《佛說戒德香經》中,釋迦牟尼在解答阿難的疑惑時,也曾以香喻德,表達一個人若是行善積德,那他的名聲就會如同雅香一般四處傳播。
正是在這些諸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燒香習俗被人為賦予了多重含義,它也因此逐漸成為了古人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不過,燒香習俗能夠流傳得這么久、這么廣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它從古代貴族祭祀天神的儀式,演變成了民眾燒香祭祖儀式的一部分。
NO.3
燒香祭祖儀式的成型:燒的不是香,是心意。
我們現在的燒香祭祖祈愿的習俗,源于南北朝時期道家宣揚的燒香祈愿法,這種祈愿分為兩個環節,一是現世之人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前途無量、身體健康,二是后人祈求上天能夠讓去世的先人有一個好的歸宿。
香在這個環節中,就作為我們溝通上天和先祖,用來傳達我們的心意的媒介。
又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初一、十五祭祀先祖的配套儀式也逐漸完善,等到宋朝時線香誕生后,我們現代人所熟悉的燒香祭祖儀式,就大致成型了。
相比較于傳統大塊的原態香材,線香要更加小巧一些,它是古人利用一些帶有香氣的草料碾碎成粉末,然后和水調糊,再干燥定型制成的,便宜的就是艾草這類帶香氣的草加上雜草制成,昂貴一些的就是用一種或多種香料調和制成的。
不同于現在燒香更多是一種表達孝心的心意,古人是真的相信燒香所帶來的效果,因而他們在儀式這塊是格外嚴格的,古人燒香不僅講究心誠,還有一套非常標準的儀式,用來向上天和先祖表達自己的“孝心”和“敬意”。
與其說他們燒的是香,不如說是念想,是希望,是心意。
到了明朝時期。
明朝的人把跟香有關的事,分為天文、地理、人文、草木、鳥獸、身體、飲食、宮室、器具等九大類,再論香的品級,又分十二品和十六品。
可以說,香這種事,都讓古人研究透了。
文/腦洞趣味歷史
感謝大家的閱讀,祝朋友們身體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萬事如意,覺得文章好的朋友們,記得給文章點個贊,關注一下,每天都會給您帶來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