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
父母的接納力呈現為虛、弱、柔,如坤為大地,接納萬物。
在做到“柔”的過程中,我有三點體會:一是內心用力代表了我還是只愿意接受某一種結果;二是無論如何,做到“柔”,至少給了孩子反抗和反叛的空間,同時也逼迫我擴大心胸格局,接受和理解預期之外的結果;三是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便會如何對待我。我很慶幸,我對他夠“柔”。
我不懂兒子的生命密碼,我不知道他長成他自己會是什么樣子……上帝是讓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加懂得自己,領略生命的精彩,而不是真的教會孩子什么。
“虛”是指具有接納力的父母,愿意給孩子自由、自主成長的空間。
感悟:
兒子3歲多了,3歲之前,我還能耐心溫柔的對待他。可是過了3歲,小家伙越來越有自己的主意了,我也就越來越不耐煩了。最頭疼的是現在他經常要到夜里12點睡覺,我經常跟他商量,讓他去奶奶家睡覺。
感覺我的生命波形包容不了兒子的生命波形了,他正在一點一滴的成長為他自己,而不是按照我想要的樣子成長。陪兒子上親子班,老師彈鋼琴,他捂耳朵;老師放音樂,小朋友跳竹竿舞,他站起來就跑出教室;老師唱兒歌跟他在電視里學到的不一樣,他讓老師聽他唱,老師沒有聽到他的話,他就急了,哭著要走,不愿意再上幼兒園了。一開始,我還覺著他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還能輕松對待。等上了6次課以后,我就開始焦慮了,上課時他跑出去滑滑梯,我就說出了我的焦慮“你這樣怎么上幼兒園?老師要看20多個孩子,不能只陪你一個人出來玩的。”我知道這份焦慮是我自己的,跟我過往的經歷有關,和兒子無關。是我的“虛”,我的內在空間不夠,所以不能給足孩子成長的空間,但是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長節奏。
兒子和小朋友的互動,我愿意遠遠的看著他和小朋友一起玩,搶玩具也好,肢體觸碰也好,我不怕他被欺負,但是我害怕他打小朋友,掐別人耳朵。我知道他有時候是在表達自己對對方的好感,有時候是別人侵犯到他的權利。我的這種恐懼是源于“打人是不對的,打人不是好孩子”的這樣一種信念。是的,這是我自己的恐懼。經由今天的梳理,我也看到小時候的我,有一次把哥哥給惹哭了,三姨狠狠的批評了我。雖然當時的情景已經模糊,可是當時留下的信念卻深植于心,從那以后,我可能再也沒有欺負過別人,反而總是被別人欺負,也形成了受害者的模式。上周四,帶兒子去體檢回來,已經十點多了,我趕時間去上班,把他送到婆婆家樓下,婆婆帶兒子回家。兒子自己走在前面,扶著欄桿走到了二樓的平臺(婆婆家一樓是門面,二樓有一個長長的平臺),婆婆跟在后面,有幾節臺階的距離。不知怎么回事兒子抬手打了一下坐在樓梯邊上乘涼的對門家的老奶奶。老奶奶抓住了兒子,3歲的孩子著急時不會表達,只會用打來掙脫對方的束縛,這時被對門家的阿姨看到了,阿姨打了兒子的手,讓兒子道歉,兒子哭鬧不肯,后來婆婆抱著兒子回家了,公公又去對門給老奶奶道歉的。我是周六聽婆婆說起這件事情的,聽完以后我的心特別酸,特別難過。當時我趕時間沒有送兒子上樓。他是一個三歲的孩子,早上沒吃早飯還被抽了血,又累又餓又熱,大人心情都會不好,何況是個孩子呢?他不會無緣無故的人家坐在那里,他去打人的,他不是那樣的孩子。或許是老奶奶跟他說話,逗他玩,他不耐煩,正好又擋著他的路,他才打人。對門阿姨憑什么打別人家的孩子呢?替自己的母親打抱不平?懲罰教育別人家的孩子?我的感受是對門奶奶和阿姨,這兩個成年人太欺負孩子了!這件事發生后兒子有好多天不愿意再走有他們在的那一側樓梯,擱在我心里也是一直沒有放下。現在想想,是因為我自己兒時類似的經歷,給我筑了個臺。
前幾天,在婆婆家樓下,又有一位熱情的老人家,逗兒子玩,抓著兒子的胳膊,讓兒子喊她,兒子低頭不語,她就輕輕的拍了一下兒子,我知道她是逗孩子的,但是我和我的兒子都不喜歡這樣,我看不到她對人的尊重。當時我就說了,不能打人,媽媽說打人不好。兒子聽到我這樣說,就哭了,婆婆說“不要哭,奶奶跟你玩的”,我抱了抱兒子,說“寶貝不怕的,有媽媽在,媽媽會保護你的。想哭就哭一會吧。”很快,兒子就不哭了,我也希望借這件事情,能把上次留在兒子心里的陰影給擦掉。
生活中的一件又一件事情逼迫我在不斷擴大心胸格局,接受和理解預期之外的結果,逼迫我不斷清理內在毒素,感恩兒子來到我的生命中,讓我有機會經由陪伴他的成長,層層剝皮,重新認識真實的自己,再次養育自己,陪伴自己,領略自己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