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 ? ? ?弦外之音
【拼音】
? ? ? ?xián wài zhī yīn
【釋義】
? ? ? ?原指音樂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話里間接透露,而不是明說出來的意思。
【出處】
? ? ? ?南朝宋·范曄《獄中與諸甥侄書》:“然至于一絕處,亦復何異邪!其中體趣,言之不盡。弦外之意,虛響之音,不知所從而來。雖少許處,而旨態(tài)無極。”?
解釋:不過真正達到了音樂的最高境界,雅與不雅又有甚么區(qū)別呢!這當中的意趣,確非言語能表達完盡。那弦外之響,意外之音,真令人不知其從何而來。雖說非雅之音很少有值得稱許的地方,但其中的意蘊神韻卻并無窮盡。
【近義詞】
? ? ?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字里行間? 話中有話? ?弦外有音? 行間字里? 弦外之意
【反義詞】
? ? ? ?實話實說? 直言直語
【用法】
? ? ? ?作主語、賓語;比喻言外之意。
【成語故事】
? ? ?曹操很喜愛次子曹植的才華,因此想廢了長子曹丕轉立次子曹植為世子。當曹操就這件事征求賈翊的意見時,賈翊卻一聲不吭。曹操就很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說話?”
賈翊說:“我正在想一件事呢!”
曹操問:“你在想什么事呢?”
賈翊答:“我正在想袁紹、劉表的事。”
曹操聽后哈哈大笑,立刻明白了賈翊的言外之意,于是不再提廢曹丕的事了。
賈翊對曹操想廢長立幼的想法的態(tài)度很明朗,言外之意很明顯:袁紹、劉表廢長立幼招致災禍,你不想招致災禍就不要廢長立幼。意思很明顯,卻沒有說出來,可謂是高明之舉。
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王僧虔地回答很巧妙:“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
皇帝就那么幾個,而臣子卻不計其數(shù),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很清楚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因此,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妨來個旁敲側擊繞道迂回,讓對方聽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不失為明智之舉。
【造句舉例】
? ? ? ?當時形勢緊迫,我都沒有聽出他的話的弦外之音,原來我們都誤會他了。
? ? ? ?他的作品太多了,用旁敲側擊的筆法,常用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