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塑造品質 | 白話《長短經》16

在中國歷史上,《長短經》又稱《長短要術》或《儒門經濟長短經》,是一部智謀奇書。它主要講述了帝王權謀和治國之道。一些人將它與《資治通鑒》相提并論,稱其為"小《資治通鑒》",也有人稱之為《反經》。這本書由唐代學者趙蕤編寫。趙蕤是唐代杰出的縱橫家,并且因為創作《長短經》而顯名于世。《長短經》在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中備受推崇,被視為治國方略的重要參考資料。《長短經》的詳細內容可能需要進一步閱讀。

趙蕤(唐代杰出的縱橫家)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字是太賓,號稱東巖子。他出生在唐朝,具體來說是在唐高宗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去世于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趙蕤的出生地是梓州鹽亭(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作為一位縱橫家,他廣泛涉獵百家書籍,擅長韜略,并在治理國家方面有很高的造詣。

趙蕤的代表作之一是《長短經》,也被稱為《反經》。這本書成書于開元四年。另外,他還有其他重要著作。

趙蕤在唐代的縱橫家中非常有影響力,他對于經世治國有著獨特的見解。他的思想和智慧為后世的治國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正論篇

孔子說過:“六藝對于治理國家是同等重要的。《禮》用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樂》用來促進和諧,《書》用來指導事務,《詩》用來表達情感,《易》用來闡述道理和變化,《春秋》用來闡明道義。”

司馬談也說過:“《易經》揭示了天地陰陽、四季五行的變化,因此擅長變通;《禮記》規范了人際關系,因此擅長行動;《尚書》記載了先王的事跡,因此擅長政治;《詩經》描繪了山川溪谷、禽獸草木以及雌雄之間的情感,因此擅長表達情感;《樂經》確立了音樂的地位,因此擅長和諧;《春秋》明辨是非,因此擅長理解人。”

所以說,一個國家的教化可以從文化中看出來。而人們的品性,溫柔敦厚是受《詩經》的教導;通達而深遠是受《尚書》的教導;寬廣博大易于善良是受《樂經》的教導;潔凈精微是受《易經》的教導;恭敬謙卑莊重是受《禮記》的教導;善于言辭比較是受《春秋》的教導。所以如果詩歌失去了教化作用就是愚昧,書籍失去了真實性就是欺騙,音樂失去了節制就是奢侈,易經失去了指引就是背離正道,禮儀失去了簡潔就是煩瑣,春秋失去了秩序就是混亂。如果一個人溫柔敦厚而不愚昧,那他就是深受《詩經》的影響。

子夏說:“聲音形成文字叫做音。太平盛世的音樂讓人安心快樂,政治和諧;亂世的音樂充滿怨恨和憤怒,政治混亂;亡國的音樂充滿哀傷和思念,人民困苦。所以正確判斷得失,震動天地,感動鬼神,沒有比《詩經》更貼近的了。”

太史公說:“《大雅》描述的是王公大人的品德,卻能夠普及到普通百姓;《小雅》中批評自己的得失,影響甚至傳到君主。雖然表達方式不同,但是它們所追求的道德是一致的。”晉朝時政治衰敗,南陽魯褒寫了《錢神論》,吳郡蔡洪寫了《孤憤》。以前的史書認為亂世的音樂充滿怨恨和憤怒,政治混亂。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理解透徹而且不被欺騙,就比《尚書》更深奧了。《尚書》記載了帝王治國的方法,重要的謨誥和命令,三千弟子都接受它的道理。

寬廣博大而不失真誠,比《樂經》更深奧。《樂經》中說:“音樂是激發人心中情感的。情感在音樂中被引發,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形成文字稱為音。因此太平盛世的音樂讓人安心快樂,政治和諧;亂世的音樂充滿怨恨和憤怒,政治混亂;亡國的音樂充滿哀傷和思念,人民困苦。音樂之道與政治密切相關。宮調代表君王,商調代表臣子,角調代表民眾,徵調代表事務,羽調代表物品。五音不亂,就沒有阻礙和停滯的聲音了。宮調亂了就會荒淫,君主驕傲;商調亂了就會被指責,臣子敗壞;角調亂了就會憂愁,人民抱怨;徵調亂了就會悲哀,事務繁忙;羽調亂了就會危險,財物匱乏。五音都亂了就會互相干擾,這叫做怠慢。”這樣下去,國家滅亡就指日可待了。古代英明的君王推崇音樂,并不是為了娛樂和愉悅,而是為了激發血脈流動,暢通精神,進而調和端正心靈。宮調的音樂可以調和脾胃,使人正直誠實;商調的音樂可以調和肺臟,使人正義公平;角調的音樂可以調和肝臟,使人仁愛善良;徵調的音樂可以調和心臟,使人懂得禮儀;羽調的音樂可以調和腎臟,使人智慧聰明。所以聽到宮音的人會感到溫和舒適,寬廣博大;聽到商音的人會變得正直善良,崇尚正義;聽到角音的人會充滿憐憫之心,熱愛他人;聽到徵音的人會樂于行善,喜歡施舍;聽到羽音的人會整齊規矩,注重禮儀。因為音樂是從外部進入內心,而禮儀是從內心表現出來的。所以古代圣王通過讓人耳聞《雅》、《頌》的樂曲,親眼目睹威儀的禮儀,腳踩恭敬的姿態,口說仁義的道理。因此君子整天說話也不會有邪惡不正之詞跑出來。”

班固說:“音樂是圣人所喜愛的,而且能夠感動人心,其感染力非常深遠。所以古代帝王將音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人有感知情感的能力,但沒有固定的喜怒哀樂之情。只有受到外界刺激才會產生反應,然后內心的感受才能表現出來。所以細微憔悴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產生憂傷的情緒;輕快和諧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感到愉快;粗獷激越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變得勇敢堅毅;廉潔正直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變得肅穆莊重;寬厚和順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變得慈愛和善;邪僻散漫的音樂響起時,人們會變得放蕩墮落。古代帝王為防止社會陷入混亂不堪的局面,制定了《雅》、《頌》等樂曲來規范人們的行為。”根據情感和天性,參考適度的標準,按照禮儀規范行事,結合陰陽和諧之氣,引導五常道德的踐行,使陽氣順暢而不散亂,陰氣凝聚而不凝集,剛氣不怒,柔氣不膽怯,四種氣在體內暢通交流,然后散發到外面。這樣足以感動人的善良之心,而不會讓邪氣接觸到人。這是先王制定音樂的原則。”

范曄說:“鐘鼓并不是音樂的根本,但它們不可或缺:三牲并不是孝順的核心,但供養父母不可荒廢。保留器具而忽略根本,就是音樂的失誤;調和氣息以產生和諧的聲音,就是音樂的巔峰;過分崇尚供養卻損害行為,就是孝順的拖累;通過行孝來表達供養,就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討論中認為:東方角主宰仁愛之情,南方征主宰禮節之道,中央宮主宰誠信之心,西方商主宰仁義之德,北方羽主宰智慧之光。這是通常的道理。然而現在司馬遷認為征音觸動內心并調和正直的智慧,羽音觸動腎臟并調和端正的禮儀。這就意味著征音主管智慧,羽音主管禮儀,與舊有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因此不是初學者能夠詳細解釋清楚的。

潔凈精微而不傷害他人,就比《易經》更深刻。《易經》中的精妙之處是愛恨相互攻擊,遠近互相取舍,如果不能容忍他人,就會接近于相互傷害。

恭敬謙卑莊重而不煩瑣,就比《禮記》更深刻。

 (太史公說:“我到大行禮官,觀察了夏、商、周三代的損益,于是知道了根據人情來制定禮,按照人性來制作儀。人間的道理貫穿于各種事物之中,各種規矩無所不在,用仁義誘導,用刑罰束縛,所以品德厚的人地位尊崇,俸祿重的人榮耀,這就是所以統一了海內而治理萬民的原因。人體安駕乘,為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為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為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為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所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的次序,下到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的分別,都有適宜的事和物而加以節制。周朝衰微了,禮廢樂壞了,上下大小互相逾越,管仲之家,于是備有三歸。遵守法度保守正道的人,被世人侮辱;奢侈過分超越本分的人,被人稱道。從前孔子高足弟子子夏的門人還說:‘出門看見紛華盛麗而喜悅,入家聽見先生之道而樂,兩者心戰不能決定。’而況中庸以下的人,逐漸受到失教之影響,被習俗所約束呢?孔子一定要在衛國正名,住處與心思不合,豈不是可哀嗎!”

班固說:“人稟受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天生具有這些本性,但并不加以節制,圣人能夠做到節制,但并不能完全消除。因此,仿效天地而制定禮樂制度,目的就是為了溝通神明、建立人倫、端正情性、節制萬事。人性有男女之情,有妒忌之別,因此制定了婚姻之禮;有交接長幼的次序,因此制定了鄉飲酒之禮;有哀悼死亡、思念祖先的情感,因此制定了喪祭之禮;有尊敬上司的心理,因此制定了朝見之禮。悲傷時有哭踴之節制,歡樂時有歌舞之容,正直的人可以做到符合禮數,邪惡的人可以防止其過失。因此,婚姻之禮廢除了,夫婦之道就會受苦,而淫亂邪僻的罪行就會增多;鄉飲酒之禮廢除了,長幼的次序就會混亂,而爭斗的案件就會頻繁;喪祭之禮廢除了,骨肉之恩就會淡薄,而背叛死者、忘記祖先的人數就會增多;朝見之禮廢除了,君臣的地位就會失去,而欺凌的現象就會逐漸發生。所以孔子說:‘安定君上、治理百姓,沒有比禮更好的了;移風易俗,沒有比樂更好的了。用揖讓的方法治理天下,就是所說的禮樂制度。’”

(壺遂說:“過去孔子為什么要作《春秋》呢?” 太史公說:“我聽董仲舒說過:‘因為周朝衰微,孔子擔任魯國的司寇,諸侯謀害他,卿大夫阻撓他。孔子知道自己的話不會被采用,自己的主張無法實行,便把上自堯舜、下至春秋中期二百四十二年間的是非,作為判斷是非的標準,用來貶斥天子,趕走諸侯,聲討大夫,以至推行王道。’孔子說:‘我想用空話來載明我的思想,不如通過褒貶歷史事實來表達我的觀點。’《春秋》的內容,上能明了三王之道,下能分辨人事的原則,區別嫌疑,明確是非,定奪猶豫不定的事情,鼓勵善良行為,斥責邪惡行為,尊重賢者而鄙視不肖者,保全國家,接續絕嗣,補助弊端而振興國家的大業,這是王道的根本。撥亂反正,沒有比《春秋》更恰當的了。《春秋》之中,被弒的諸侯有三十六之多,被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之多,諸侯們東奔西走而不能保住自己的國家社稷的也不勝枚舉。考察其原因,都是失去了根本啊。” 壺遂說:“孔子在當時,上邊沒有圣明的君主,他得不到重用;所以作《春秋》,上傳空文以判斷禮義,作為一朝的法典。如今您上遇圣明的天子,能夠擔任官職,您所論述的,想用來闡明什么?”

太史公說:“伏羲是非常純樸善良的人,他創作了《易》八卦。堯舜的盛世時期,《尚書》記載了這段歷史,并創作了禮樂。商湯和周武王的輝煌時期,詩人歌頌他們。《春秋》這本書收集了美好的事物,批評了邪惡的行為,推舉三代的德行,褒獎周朝,不僅僅是諷刺而已。自從漢朝興起以來,直到當今圣明的天子,承受著穆清的命令,恩澤傳播到四面八方。臣子百官努力宣揚圣人的德行,但仍無法完全表達他們的意思。而且有賢能之士卻不被重用,這是國家的恥辱;君主雖然英明圣哲,但德行卻沒有廣泛傳揚開來,這是官員們的過錯。而我掌管著這個職位,卻荒廢了圣明的教化,這是我最大的罪過。我所說的“述”,并不是指創作,而您將我與《春秋》相比較,是大錯特錯了。”

自孔子去世后,精妙的道理逐漸消失,七十位弟子相繼離去后,儒家的核心理念也變得模糊不清。戰國時期,各種學說紛雜混亂,真偽難辨。眾多學派的言論紛紛散亂不堪。

儒家起源于司徒一職,旨在協助君主順應陰陽的變化,弘揚教化。他們將六經中的理論運用于實際生活,關注仁義道德的發展,尊崇堯舜的治理之道,學習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德政,以孔子為楷模。這是儒家的最高境界。然而迷惑的人已經失去了精深微妙的理論體系,而偏激的人又隨意推崇或貶低某些觀點,背離了道的根本原則,只是為了嘩眾取寵。這就是偏頗儒學所帶來的問題所在。

司馬談說:“儒家學者知識淵博,但缺乏要領,努力卻很少取得成果,因此他們的觀點難以完全被接受。然而,他們在敘述君臣父子之間的禮儀和排列夫婦長幼之間的差別方面,卻是不可替代的。儒家學者以六藝為準則,經傳有數十部,幾代人都無法完全掌握他們的學說,常年無法深入研究他們的禮儀,所以說‘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至于在敘述君臣父子之間的禮儀和排列夫婦長幼之間的差別方面,即使百家爭鳴也不能輕易改變。”

范曄說:“游學庠序,穿著儒衣的人,所談論的是仁義道德,所傳授的是圣人的法度。因此人們懂得君臣父子之間的綱常倫理,家族知道遠離邪惡回歸正道的方法。從桓帝、靈帝時期開始,朝廷的綱紀日益衰敗,國家的矛盾屢屢爆發。中智以下的人,無不意識到國家的崩潰和離散的危險。一些強硬的大臣放棄了窺探和盜竊的念頭;一些豪杰俊才屈服于普通人的意見。這是因為人民誦讀先王的言論,下畏逆順的形勢。就像張溫、皇甫嵩這樣的人,雖然成就占據了天下的一半,聲名遠播四海之外,但他們仍然俯首帖耳地侍奉昏庸的君主,狼狽地違背禮教的命令。他們解散軍隊、達成和平協議卻沒有后悔之心,這難道不是學者的功勞嗎?所以先師們贊揚并鼓勵學者的功績,是非常正確的。”

道家學說起源于史官的職責,記錄歷史的成敗經驗,抓住要領、堅守根本,保持清虛的境界來守護自己,保持謙卑柔弱的態度來克制自己。這是統治他人時的手段。與堯帝的克讓精神和《易經》中的謙遜原則相符合,這也是道家學說的長處所在。然而,如果放任道家學說的發展,就會希望徹底摒棄禮樂制度,放棄仁義道德,只專注于追求清虛的境界。這樣如何能夠治理好國家呢?這就是道家學說的弊端所在。

司馬談說:“陰陽家使人精神專注,行動符合無形的原則,能夠滿足萬物的需求。他們的理論依據陰陽的和諧,吸收了儒家和墨家的長處,總結了名法家的核心要點,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適應各種事物的發展,無論在何種環境下都能發揮作用。他們的學說簡潔易懂,只需很少的努力就能獲得很多成果。實際上,道家的無為也可以說是無不為,這個理論容易實踐,但其深奧的道理難以理解。他們的理論基礎是虛無,以順應自然為原則,沒有固定的形式,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他們能夠探究萬物的本質,不先于也不落后于事物的發展。所以他們能夠成為世界的主宰。無論是有法還是無法,都是根據時勢來行事;無論是有度還是無度,都是根據事物的情況來決定。所以說:‘圣人不朽,時變是守。’虛無是道的常態;順應是君主的原則;君臣共同合作,才能讓國家繁榮昌盛。”

陰陽學派起源于羲和掌管天文的官職,恭敬地順從昊天的意志,觀測記錄日月星辰的運動,準確告知人們季節的變化,這是他們的專長所在。然而有些牽強附會的人研究陰陽學,卻拘泥于禁忌和瑣碎的細節,舍棄人事而信奉鬼神,這就是陰陽學的弊端所在。

司馬談說:“陰陽學的體系非常復雜,而且有很多忌諱,容易讓人感到困惑和畏懼。但是他們對于四季運行規律的描述非常重要,不可忽視。陰陽、四季、八卦、十二節氣、二十四節氣等都有相應的規定和教導。順應這些規律的人才能獲得成功,違背這些規律的人則會失敗,這并不是絕對的。所以說陰陽學家容易讓人感到拘謹和多疑。春天生長、夏天茁壯、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這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則,如果不順應這個原則就無法成為天下的綱領。所以強調四季運行的規律是至關重要的。”

《漢書》說:“天和人之間,精氣有相互作用,善惡互相推動。下面發生的事情,會影響到上面。陰陽的原理,各自對應著它們的感應。陰變則靜的東西會動,陽蔽則明的東西會變暗。水旱災害,會隨著類型而到來。所以說:日食、地震都是陽氣微弱陰氣旺盛造成的。臣子是君主的陰暗面;兒子是父親的陰暗面;妻子是丈夫的陰暗面;夷狄是中國的陰暗面。《春秋》記載日食三十六次,地震五十二次。有時夷狄侵犯中國,有時政權掌握在臣下手中,有時妻子拋棄丈夫,有時臣子背叛君主父親。雖然事情不同,但都有相似的類比。因此賢明的君主登基后,會糾正五種行為。這五種行為是:儀容、言談、觀察、聽聞、思考。建立公正的制度來順應天意,各種征兆就會在下面有序出現,太陽和月亮也會正常運轉。如果君王沉迷于后宮享樂,沉迷于打獵游玩,忽視日常言行舉止,不尊重日月規律,那么大中之道就無法建立起來,而各種災難就會接踵而至。大凡災異的發生,都象征著過失的出現,通過類似的情況告誡人們。”

傳上說:“打獵不住宿,飲食不節制,出入沒有節制,剝奪農民的耕種時間,以及有奸謀的人,樹木就不會生長得茂盛。”又說:“放棄法律,提拔功臣,殺害太子,把妾室當成正室,那么火災就不會燒到天上。”又說:“喜歡修建宮殿樓閣,荒淫亂倫,冒犯親戚,侮辱父兄,那么莊稼就收成不好。”又說:“喜歡發動戰爭,輕視百姓安危,裝飾城墻樓臺,侵占邊境城鎮,那么金屬就不會有變革。”又說:“簡化宗廟祭祀,不祈禱神明,廢除祭祀活動,違背天時運行規律,那么水就不會滋潤大地。”

管輅說:“貴人有事情發生,應該會在天上表現出來。在天上就會體現在日月星辰上。戰爭和動蕩會擾亂人民,應該會在自然界顯現出來。在自然界就會體現在山林和鳥獸上。”他又說:“雖然上天有偉大的力量,但它不能說話,所以通過運用星辰的靈氣,讓神明的力量流動到人間,驅使風云變幻來顯示不同尋常的現象,利用鳥獸來傳達神靈的信息。顯示不同尋常現象的一定有沉浮的征兆,傳達神靈信息的一定有宮商的音樂相呼應。因此宋襄公喪失道德,六只鶂雞就退飛了;伯姬將要被燒死時,鳥兒就開始鳴叫;四個國家還沒有發生火災時,融風就已經出現了;赤云夾著太陽,災禍將在荊楚地區降臨。這些都是上天的旨意,是自然的跡象。”

后來漢竇武上書說:“最近出現了喜禾、芝草、黃龍等吉祥物。吉祥物的出現一定是因為土地肥沃,幸福的到來確實是因為賢德的人。德行好就是吉祥物,沒有德行就是災難。陛下的行為不符合天意,不應該慶祝。”又裴楷說:“按照春秋以來的歷史,以及古代帝王的事跡,沒有過黃河變清的情況。我認為‘河’代表的是諸侯的地位。‘清’屬于陽,‘濁’屬于陰。當黃河本該變濁卻反而變清的時候,意味著陰想要變成陽,諸侯想要成為帝王。京房《易傳》中說:‘河水變清了,天下就會太平了。’如今上天垂示異象,地上出現妖怪,百姓遭受瘟疫,這三種情況同時出現黃河變清的情況,就像春秋時期麔魚不該出現卻出現了一樣。孔子將這種情況記錄為異常現象。”


在魏青龍年間,張掖郡玄川溢出了寶石般的水流,形成了一只鼎的形狀,里面有麒麟、鳳凰、龍馬等各種神獸的形象,光彩奪目。當時人們認為這是魏朝國運昌盛的象征,司馬昭委任官員令狐綽去詢問張珔的意見。張珔暗中對令狐綽說:“神明可以預知未來的事情,但不追溯過去的事情。只有吉祥的事物先出現,然后國家的興衰才會隨之而來。漢朝已經滅亡很久了,魏朝已經取代了它,還追憶什么興衰和吉祥呢?這塊石頭是當今的變異現象,預示著未來將會有吉祥的事情發生。”后來司馬氏果然取代了魏朝。

漢武帝時期,巫師向上天供奉神君,神君只聽到聲音,看不到形象。荀悅說:“《易經》上說:有天道、地道和人道。各自按照相應的道理運行而不互相干擾,如果有干擾就會有氣的變化而產生異常現象。就像大石自己豎立起來,僵硬的柳樹又復活了一樣,這是形態的變化;男人變成女人,死了又復活了,這是氣息的變化;鬼神仿佛出現在人間,說出言語和聲音,這是精神的變化。形態和精神的變化,都是根據類似的事情而感應的。如果做善事就會有好運降臨,做惡事就會帶來兇險,精神和氣息之間的平衡是自然界的符咒造成的。所以違背天道,神明就會失去節制,而妖魔鬼怪就會妄動興起;違背地道,人的形態就會失去節制,而妖怪就會出現;違背中和的道理,人的氣息就會失去節制,而妖物就會出現。這就是其中的主要意思。至于神君之類的存在,就是精神和氣息的變異。”

《春秋左傳》上說:“做事不合時宜,怨恨仇敵在人間活動,就會有無形體的聲音說話。”在漢武帝時期,賦稅繁重,人民疲憊不堪,所以才會有無形的聲音出現。這與《洪范》中所說的越位行為會導致自然災害的說法是一樣的。這大概是指怨恨仇敵而產生的妖異現象。所以通曉道的人,只要修正自己的身心,那么萬物的精神和形態氣息,就能各自回歸本源。”

后來東漢時期的陳蕃上書說:“過去春秋末年,周朝的德行衰微,幾十年間沒有再發生災禍和妖異的現象,這是上天拋棄周朝的表現。上天對于漢朝非常不滿,所以特意顯示變異來警醒陛下。消除妖孽和寵妃的影響,關鍵在于修德。《周書》上說:‘天子看到怪異就修德,諸侯看到怪異就修政,大夫看到怪異就修職,士人和平民看到怪異就修身。’神靈不能傷害道德,妖怪不能損害品德。”

《漢書》上說:“通過行動來打動人,而不是靠言語。順應實際情況來治理國家,而不是依賴文書。這是天和人的大致原則。”

法家學派起源于負責司法的官員,他們相信賞罰必須明確執行,以輔助禮制,這是他們的長處。但是后來一些刻薄的人繼承了法家的思想,卻失去了教化的作用,不再關心仁愛,只專注于刑法,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結果導致殘害親戚、傷害親情的現象出現,這是法家的弊端。

司馬談認為:“法家嚴格而缺乏恩情,但他們能夠明確君臣之間的上下關系,這一點是不可改變的。法家不分親疏,不區分貴賤,只要是法律說了算,那么親親尊尊的恩情就被斷絕了。法家思想可以用于一時之計,但不能長期使用。所以說‘嚴而少恩’。至于尊重君主、貶低臣下、明確職責、不互相逾越這些方面,即使百家爭鳴也不能改變。”

名家學派起源于負責禮儀的官員,古代人們的名位不同,禮儀也有所區別。孔子問道:“一定要正確定名分嗎?”這就是名家的長處所在。但是后來一些追求繁瑣細節的人繼承了名家的思想,就只會糾纏于瑣碎的細節之中,這就是名家的弊端。

司馬談認為:“名家使人過于苛求而容易失去真實。但是他們對于確定名分與實際的關系不可不注意。名家學派過于苛求、糾纏于細節,使人無法理解其本意,只專注于名義上的判斷,時常違背人情,所以說‘使人檢而善失真’。至于控制名分來追求實質、綜合分析而不出錯,這是不可不注意的。”

墨家學派起源于負責宗廟祭祀的官員,他們居住在簡樸的茅屋中,崇尚節儉;供養三位老人和五位更夫,因此主張兼愛;舉行士人比賽射箭的活動,推崇賢能;祭祀祖先時尊重父輩的地位,相信鬼神存在;順應四季變化而行,不相信命運之說;以孝道示范天下,強調人人平等。這些都是墨家的長處所在。但是后來一些眼界狹窄的人繼承了墨家的思想,只看到節儉的好處,因此否定禮儀的重要性,推廣兼愛的理念,卻不懂得區分親情和疏離。這就是墨家的弊端所在。

司馬談說:“墨家主張節儉,但難以完全遵循。所以他們的主張不能偏頗地一味執行。然而他們強調強本節用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不應該廢棄的。墨家也推崇堯舜的德行,說他們的殿堂高三尺,土階分為三等;茅草屋頂不加修剪,采伐的木材不進行加工。吃的是陶簋,喝的是陶罐里的水,吃的是粗糧,喝的是野菜湯。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袍子。他們送葬時,棺材只有三寸厚,哭聲仍然表達不盡悲哀之情。在教授喪禮方面,必須以此為標準來引導大眾。如果天下都遵循這樣的法則,那么尊卑就沒有區別了。但是時代不同,事業也不一樣,所以說:‘節儉難以完全遵循’。總的來說,強調強本節用的原則,是實現家庭富裕、人民充足的方法。這是墨家的長處,即使百家爭鳴也不能廢除。”

漢武帝問董仲舒策書說:“崇尚節儉的人不會制造玄黃色的旌旗裝飾品。可是到了周朝,卻設置了兩觀,乘坐大輅車,八佾列于庭前演奏歌頌之樂。帝王的統治之道難道不是相同的嗎?”董仲舒回答說:“制定制度的文飾和采用玄黃色的旌旗裝飾,是為了明確尊卑、區分貴賤,并鼓勵有德之人。所以春秋時期接受天命后,首先制定的就是改正朔日,改變服色,以順應天意。這樣看來,宮室旌旗的制度是有法可依的。孔子曾說過:‘奢侈會失去恭敬之心,節儉則使人堅定。’節儉并不是圣人的標準制度,因此說:‘奢侈不越級冒犯上級,節儉不逼迫下級’,這才是王道所在。”

縱橫家學派起源于負責出使的官員。孔子曾說:“使者啊,使者啊!”意思是要善于處理權力事務,根據情況采取適當的措施,接受任務但不盲從言辭,這是他們的長處所在。但是如果邪惡的人執掌這個學派,就會欺詐蒙蔽君主而背棄誠信。這就是縱橫家的弊端所在。

荀悅說:“社會上有三種行為被稱為‘游’,它們是道德的破壞者。第一種是游俠,第二種是游說,第三種是游行。那些以氣勢凌人,濫用權勢和恩惠,結交私人關系來在社會上立足的人,被稱為游俠;那些用華麗的言辭掩飾真相,設計欺騙性的計劃,四處奔走,為了迎合時代的人,被稱為游說;那些利用外貌吸引他人,追隨時尚潮流,建立虛假的聲譽,以謀求權利的人,被稱為游行。這三種行為是混亂的根源,傷害道德,敗壞法律,迷惑社會,是先王們非常警惕的。

這三種行為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社會上的人們追求利益而不顧道義,面對危害也不回避道理。因此君子犯法,小人也犯法。他們只注重表面的華麗而忽視實際的利益,只考慮親近的人而忽略疏遠的人。所以他們認為只有追求眼前的利益才是有利的,只有避免眼前的害處才是有道理的。因此君子違反禮儀規定,小人違反法律規定。他們追求浮華而忽視實質,爭奪時利而忘記骨肉之恩。他們忘記了修身養性的重要性,而追求眾人的贊譽。門庭上充滿了賄賂的禮物,道路上充滿了拜訪問候的人群。于是流俗形成而正道被破壞。

游俠的行為源于勇敢堅定的性格,能夠堅守自己的信仰并不忘初心。他們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接受挑戰,拯救危難中的人們,幫助同類渡過難關,以正直的行為來行事。這被稱為武義。然而有些游俠走得太遠,甚至墮落為盜賊。

游說的本質在于辨別是非,能夠在各地奔波,不辱沒君主的命令。有些出使邊疆的人,如果有什么能夠安定國家、有利于國家的事情,他們就會專門負責解決這些問題,言辭清晰明了。民眾沒有不了解他們的。如果他們以正確的行為來行事,就被稱為辯智。但如果他們走得太遠,甚至變得欺詐,就是另一回事了。

游行這種形式,起源于道德和仁義,廣泛地愛護眾人,通過文化交流結交朋友,和睦相處但保持不同意見,追求進步和及時行樂,從而在世界上建立功業。如果他們以正確的行為來行事,就被稱為君子。但如果他們走得太遠,甚至為了個人利益而傷害他人,就是另一回事了。這兩者之間相差甚遠,難道不令人悲哀嗎?因此當大道得以推行時,這三種行為就會被廢除了。

雜家學派產生于議事官員中,結合了儒家、墨家和名家、法家的思想,知道國家體制存在這樣的現象,看到王道的無所不在,這是他們所長之處。然而被放蕩的人所倡導時,就會漫無目的地羨慕別人而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這就是雜家的弊端。

農家學派產生于負責農業的官員中,傳播各種谷物的種植方法,鼓勵耕作和養蠶,以滿足衣食需求。孔子曾說過:“人們最重視的是食物。”這是農家學派的長處所在。然而被淺薄的人所倡導時,就會希望君主和百姓一起耕種土地,違背上下有序的原則,這就是農家學派的弊端。

班固在《史記》中評價司馬遷時說:“他對圣人的評價有些錯誤。在講述大道時,他先推崇黃老學說,而后才是六經;在敘述游俠時,他貶低隱士而抬高奸雄;在談論商賈時,他崇尚利益和權勢,卻輕視貧賤。這是他的不足之處。然而他在敘述事物的道理上很擅長,言辭明確而不浮華,質樸而不粗俗,文章直接而實事求是,不夸大美好的一面,也不隱瞞丑陋的一面。因此世人稱他的作品為實錄。”

文子說:“圣人做事的方式雖然不同,但最終都會達到同一個目標。就像秦、楚、燕、魏的歌,雖然曲調各異,但都能帶來快樂;九夷、八狄的哭泣,雖然聲音不同,但都表達著哀傷。歌曲是快樂的表現形式,哭泣則是悲傷的表現。內心的情感通過外在的表現得到回應,這就是我們為何會被感動的原因。”

范曄曾說:“關于政治的論述已經很多了!大致上都是關于國家安定和改革時弊的。但是因為時代的變化無常,人們的觀點也各不相同,所以對于是非的看法也就紛紛不同。”

我來嘗試解釋一下:世界上的事物沒有一樣是相同的,人們的喜好也不一樣,所以道理和情況也就千差萬別。即使是最有智慧的人,也無法預測各種變化;即使是山川地勢再險峻,也不足以描述復雜的人情世故。因此要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情況,就不能總是用一成不變的規則來處理問題。為什么這么說呢?

比如古代圣賢治理國家,他們的方法和原則都是相同的,所以他們所采取的政策也大同小異。但是由于時代的變遷,每個時期的特點也不同,所以具體的政策也會有所差異。有些時候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立場,有時候又要隱藏起來等待時機。就像過去的教訓一樣,有些時候需要采取行動,有時候又要謹慎小心。因此,雖然具體情況不同,但是達到治理國家的目的卻是一樣的。

然而有些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感和偏見來做事,這樣就會導致判斷失誤。比如有些人過于節儉,穿著破舊的鞋子走在霜地上,結果反而受到了傷害;有些人過于奢侈浪費,最后卻導致自己的失敗。因此,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政策,不能只憑個人的情感和偏見。

總之,治理國家的方法有很多種,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環境和情況。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也有一些寬恕公族,刺青懲罰國家仇人的情況存在,但是寬容和急躁的處理方式是不同的,所以防范的方式也不一定相同。這就是在處理事情時雖然分道揚鑣,但最終都源于同一個目標,考慮多方面的問題卻能達成一致。但是如果只是憑個人情感來做事,就會導致判斷錯誤。比如有些人過于節儉,穿著破舊的鞋子走在冰天雪地中,結果反而受到了傷害;而有些人過于奢侈浪費,最后卻導致了自己的失敗。因此,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政策,不能只憑個人的情感和偏見。

所以,治理國家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每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環境和情況。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方法,才能取得成功。因此,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寬嚴相濟的方法,既要有嚴厲的法律制度,又要有寬大的仁慈之心。就像刑書鐫刻在鼎上一樣,每件事都有其具體的規定,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大叔王政導致猛政的衰落,國子流留下了愛民的淚水。宣孟改革了冬天的氣候,平陽制定了統一法律的措施。這些都是為了追求社會的繁榮和穩定,也許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典范吧?

以上幾位先賢的言論,都是對當時社會得失的分析,都非常值得研究。然而很多人誤解了通達事理的原則,喜歡偏激片面的說法。認為重視清凈的人是荒謬的,認為束縛名實的人是荒謬的。有些人會推崇前王的風范,認為可以在當年實施,有些人會提出挽救弊端的建議,認為應該流傳到后世。然而,仔細思考后會發現,這些觀點可能并不可行。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有法還是無法,要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決定,時勢所趨就順應時勢,時勢不利就停止行動,時勢有利就積極行動,行動要不失時機,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非常精通的人,才能靈活應對各種變化。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66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12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506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614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402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934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021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68評論 0 287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90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96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84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88評論 5 35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027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404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6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9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43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