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無法做出選擇的兩個原因:1、只認為一個完美的理想化的選擇才是選擇;2、不愿承擔責任
改變的本質:是用一個新經驗替換舊的經驗,做出改變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自省
期待的好處:抽象的,發生在未來
經驗的好處:具體的,發生在過去或者當下;經驗的好處可以提供正強化和負強化 然后會控制你的行為
明明生活已經有了改變,我們卻堅持它還是原來那樣,用我們熟悉的原來的應對方式,牢牢地抓著它不放。慢慢地,我們所害怕的事,就真的發生。
思考:以不變應萬變 這句話本身對于 改變 來說就很消極。。是否又能避免結果的發生或者帶來好結果。。
2020.12.14
如果我們覺得一件事情很重要,就要自己去爭取,而不是在背后抱怨。哪怕時間很緊張,我們也要堅持自己的想法。只有自己認真對待自己的東西,別人才會認真對待。在背后抱怨,等于把責任推卸給了別人。
心理免疫系統的目標是用行為來標識的。
心理免疫的X光片:
1、希望達成的行為目標
2、與目標相反的行為
3、潛在的好處
4、內心重大假設
改變的四個原則:檢驗人生的假設、小步子原則、培養“環境場”、情感觸動
一、檢驗人生的假設
? ? 1、檢驗人生的假設
? ? ????跟目標相反的行為,能帶來的好處是什么
? ? ????如果做不一樣的行為,能帶來的好處是什么
? ? ????為什么阻礙改變的行為帶來的好處是必需的?如果沒有這些好處,會發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2、驗證人生的假設
? ??? ??改變的本質:是通過做不一樣的事獲得新經驗。新經驗是指,當新行為讓我們內心隱含的假設松動以后,所產生的新領悟。
二、小步子原則
? ? 核心:專注在當下能做的事情上,至于這個事情能不能帶來想要的結果,這不是你能控制的,因此,也不需要你去關注。
? ? 在改變的過程中,我們在往前看和往回看時,看到的東西經常不一樣。往前看,會看到困難;往后看,會看到方法和路徑。
? ? 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納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 ? 如果你需要有最終成功的承諾,才能去做一件事,那你已經陷入讓自己無法行動和改變的思維模式。沒有什么人活著什么方法能夠給你這樣的承諾,除了騙子和傳銷組織。
三、培養環境場
? ? 所謂場,就是我們心中關于空間功能的假設。
四、情感觸動
? ? 改變需要情感的觸動。如果沒有情感認同,就不會有改變發生。
? ? 真正的問題不在于要不要對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對自己的厭惡,還是愛和期待。
2020.12.21
改變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內容的改變;一個是應對方式的改變。
對于接納自我的兩個誤解:一、以為接納自我就是不改變。接納自我本身就是一種改變,而且很難改變;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盲目的改變,常常會打亂事情發生的進程。二、把接納自我當作獲取另一種好處的途徑。接納自我其實不是追求,而是舍棄。舍棄對生活的過度控制,對“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執念。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擾,而是被他們關于事物的意見困擾。 —— 愛比克泰德。
心智模式:我們頭腦中慣有的組織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心智模式的第一個作用:塑造我們的經驗,影響我們的情緒。
心智模式的第二個作用:引發行動。
如果心智模式不能引發有效的行動,那即使自己感覺再好,那也只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騙。
心智模式被分為:積極成長型的心智模式和消極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前者引發探索和變化,后者引發防御和靜止。
防御型心智有三種典型表現:僵固型思維、應該型思維、絕對化思維。
夸孩子聰明不僅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還極大地削弱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表揚聰明和表揚努力激發了孩子不同的心智模式。
表揚聰明實際上暗示了:人的能力是相對固定的。表揚努力暗示這:人的努力并不是固定的,一個人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自己的能力。
僵固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重要區別:就是讓事情“就此停止”還是“更進一步”。
僵固型思維的人覺得努力是一件可恥的事,如果需要努力才能做成一件事,說明自己能力不夠。而成長型思維的人以努力為榮,他們覺得努力能夠激發能力。
面對批評,僵固型思維的人更容易把批評當作對自己的負面評價,而成長型更容易把批評看成幫助自己改進的反饋。
僵固型思維的本質是一種防御心態。有僵固型思維的人,會把注意力從關注怎么做事轉移到關注怎么維護“我很強”的自我形象上去。和容易妨礙我們學習和進步。
要把批評當作技能的反饋,而不是對自我的評價。
人需要把自我放下,才能讓新的東西進來。
應該思維:不去認識真實的世界,反而試圖讓真實世界臣服于我們頭腦中已有的規則,并在世界不符合頭腦中的規則時,表現出怨恨、憤怒、焦慮或者沮喪。
應該思維分為:對世界和他人的應該思維,對自己的應該思維。
應該思維和愿望的區別:一、就是能不能容忍現實與愿望不一致。二、當我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是愿望的主人,支配著愿望;當我們陷入應該思維時,應該思維變成支配我們的主人,我們只能服從于應該思維背后的規則,失去了自主性。
越是認識到有些路走不通,人們越會找別的路。越是接受現實,人們越能利用現實去實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焦慮、抑郁和憤怒中跟現實慪氣。
區分愿望和現實,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也是走出應該思維的關鍵。
”我應該如此“的應該思維,本質使用社會規則、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習俗代替我們自發的行動。
習得性無助:是抑郁癥的根源。
絕對化思維,就是對傷害的抽象化。本質是對挫折的絕對化。從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對挫折進行了絕對化加工。
僵固型思維,防御的是我們內心完美的自我形象。應該思維,防御的是我們內心已有的規則。絕對化思維,防御的是可能產生的傷害。
防御型心智模式是把人生看做一個有限游戲,把一時的挫折當作最終的結果,因而想盡辦法避免失敗或犯錯。
成長型心智模式:目標導向的創造性思維、思考行動的控制的兩分法、以及直面現實的近的思維,并探討思維的進化規律。
產生兩種張力的思維機構:創造的思維結構和解決問題的思維結構。只要創造的思維結構才能產生持續的張力。
創造性思維并不是讓我們忽略現實,相反,讓我們承認現實的無奈,把現實看作創造的條件限制。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會把限制看做目標是否成立的前提。
例:創造性思維的人可能會想:我想讀書深造,可是現在沒錢,怎么才能實現目標?如果錢是創造的前提條件,那我們先去掙錢。這樣當他掙錢時候,就是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做。而解決問題思維的人會想:我連錢都沒有,還談什么讀書深造,這壓根就不現實。于是,會放棄自己的目標。
創造性思維是以目標來思考現實,先想我要什么,在想現實是怎樣的,環境能夠提供什么,想辦法彌補目標和現實之間的鴻溝。而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以現實來思考目標,先想環境能夠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標是不是現實,該樹立怎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