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濤
初翻開時發現兩篇序言都是一九三四年作的,序中陳道望與朱自清兩位大師都力薦為中學師生的寫作經典。加之剛讀完《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總習慣用《紅色書》的標準去對比,讀起來的興趣就驟然下降。只因《文心》是植物君強烈推薦的,還是繼續讀了下去,才發現里面全是寶物。正好昨天兒子回到家中,在家與他探討了三次書中的內容,仍意猶未盡。
第一部分、 寫作態度
寫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寫作態度決定了寫作結果。作者雖開用單獨章節描述寫作的動機、目的與態度,但處處恰似都在引導讀者去關注。針對于初學者來講,良好的寫作態度是最為重要的。
一、并不是每一個作者都要當文學家,不要給自已定位過高,也不要去與人家比較,提升自已與自已比更為重要,這樣才可以在寫作的路上越走越遠。”文學者因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學創作的態度卻是人人可以采取的。惟能如此,才真受用不盡“。“他們不知道讀和寫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技能”。
二、不要將寫作當文字游戲,不要追求詞句的華麗。”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點綴“,“寫作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并不是隨隨玩玩的一種游戲,這一種層很關重要,必須認清。”有人認為閱讀的目的就只為練寫作,因而專在募仿技巧和積蓄詞匯方面下功夫;有人認為練習寫作的目的是搞文學創作,只要學會了技巧積蓄了詞匯就可以當作家“
三、不是每一個作品都要是好作品,好作品是積累出來的,挑選出來的。“好詩本來像珍珠一樣并不是每采取一回總可以到手的。從前的詩人像杜工部、白香山、陸放翁,作的詩都非常之多,然而真是好的也只有少數的一部分。”
四、好作品是打磨出來的,是修改出來的。“作成了最好自已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得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么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五、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大量的練習才能出來滿意的作品,“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作”。
六、通過閱讀與寫作,觸發獲得更多的意義和價值。“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眼前一切東西都含藏著多方面的內容。什么都新鮮,什么都有意義。”
第二部分、如何落筆
對于初寫作者和寫作瓶頸期時,都遇到想寫卻不知如何下筆的狀態,那種狀態實在是太難受。開篇作者通過魯迅的《秋夜》進行了剖析:“他對著這些景物,把自已的感想織進去,就成了那篇文章”,“景物是外面的經驗,對景物的感想是內部的經驗,你們都是有了的”。在講解作文題目及內容時提到,“看到新開的薔薇,心里有好多歡喜的情意要寫出來,才想起《新開的薔薇》這個題目;看到姊姊害病,心里有很多愁苦想要發匯,才想起了《姊姊病了》這個題目。”我們真正決定要寫點什么時,隨時隨地處處都可以取材,一物一景一情意,一書一思一觸動。
第三部分、如何組織文章
一篇文章可以比作一所房子,就因為它是一個獨立的單位。由一串的意思、情感和其他的意思、情感不相聯系,可以自管自地發表出來,構成的一個獨立的單位。我們寫文章過程也象建房子過程一樣。作者將寫文章的三個流派:一、就意念的次弟信手寫著的(如同想到哪就建到哪);二、拘守著公式,把自已的意念像填表格一般填進去的(照著別人圖紙,將自已的材料裝進去);三、把怎么起訖、怎樣貫穿,先作個大體的規定,然后一步一步寫下去的(先有規劃圖紙,再準備材料,再一步步地建)。所以寫文章與建房子都不能用前面兩種方案,而要采用第三方案:寫給誰看(規劃圖紙)、收集素材(準備材料)、寫作內容:句、詞、句+寫作方法(搭框架、一步步建設)
一、寫給誰看
組織文章就象建房子,首先我們要了解房子是給誰住,寫作也要一樣。作者寫到,”第一步認清目標,發表的文字預備給什么人看“。文字是心的表現,也可以有三種分別:
知的文:對于一事物,說明了它是什么,與別的事物有什么關系。
情的文:對于一事物,發生喜悅、憤怒或悲哀。
意的文:對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么處置
哪怕我們在知的方面雖還缺乏,但感情與處置方面是也是有我們自已的想法,并不落后于人的。
在確定房子給誰住后,就要思考如何建,或在建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為何要建房子,用什么材料啊,材料哪里來,為什么不這樣建,能不能那樣建?等等困擾我們的問題,實際上,這一切都是要提前規劃的問題,規劃好了后面這些問題就不存在了。作者也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告訴我們如何規劃,那就是--回問自已:
-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得出中心意旨
-這個中心意旨在我們的意念中間怎么來的?
-這項材料可能增加中心意旨的力量嗎?那樣的說話可要打消中心意旨的存在嗎?
二、收集素材
收集素材就是收集材料,作者也給出了幾個最重要的收集方式:閱讀、鑒賞、筆記、習作。
1、閱讀:作者提出亂讀不但無益而且有害,讀書非力求經濟不可,并給出了閱讀建議
讀什么
字典最重要,讀書有疑難時可以隨時查檢,《辭源》是必備,其他可隨時翻閱。小說故事很是相宜,《水滸傳》、《鏡花緣》、《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游 記》《魯濱遜飄流記》《希臘神話》都可讀。古來詩人的集子很多,先讀《唐詩三百首》,先讀絕句再讀詩。《白香詞譜》可讀到初中畢業。此外還有,第一是經書類,《論語》讀畢再讀《孟子》,普通讀書人向來也只讀四史《史記》前后《漢書》和《三國志》,諸子和史書雖不必讀,但當單篇文章有教時,最好將原書略加翻閱,明白原書的體載。新的出版讀物也要注意收集閱讀。
怎么讀
要站在作者的位置去閱讀。朝夕誦讀,讀到文字自然通順,文義也自然了解了。讀(這個讀與我們平時的讀不同),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通過作品的寫作背景、取材的范圍 、作者的品性、作者的語言習慣、作者的寫作習慣去了解寫作的風格。學會閱讀別人的讀書筆記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
2、鑒賞:鑒賞不只是單單的看,雖離不開看的動作,要有見、視、觀,要到觀的境界才夠得上稱鑒賞。
見是感覺器官上的事,視是知識思辨上的事,觀是整個的心理活動。要用玩的態度鑒賞,忘了一切,把全副精神都放里面。要常把自已放入所讀的文章中去,兩相比較,一邊讀一邊在心中自問“如果叫我來寫將怎樣?”要知道它的本事與歷史事實,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緣起,以及其他種種與這作品有關聯的事件,否則不能充分領會它的好處。要學會壞文章的鑒賞,若能一一指摘出它的毛病,等于讀一篇好文章。詩話文話是前人鑒賞所得的記錄,它會告訴我們某幾句詩某幾句文的好處所在,我們要學習。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有想象力,想象力不發達,鑒賞力也無法發達。
3、寫讀書筆記:記述讀書的心得與研究結果,以備將來的查考與運用。
筆記可以是作者的有所見到,隨時寫錄,有的記述見聞,有的記述自已的感想,有的記述讀書心得。筆記的材料,可大可小,隨處都是:小的只著眼于字或詞、探討的事項、文章的柔婉與雄健的若干法則、小說的開端與結未幾行文字有幾種寫法、文章中某幾句是好句,說出其所以好的理由、對于書中話話有疑點,或與生活有相印證的等等。得出自已的見解,只要不是抄襲別人,完全出于自憶思索的。
讀書筆記雖是議論文,卻須簡潔,和普通的論文不同,讀書筆記不需詞藻修飾,以簡短樸實這宜,除了論斷、理由、例證以外,不必多說無謂的話。
4、習作:寫作有應用之作、習作、創作之分,從習作到創作。
應用之作只是對付他人和事務的東西,比如寫信。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習作,習作是練習手腕的基本功夫,要習作有了相當的程度,才能談得到應用,才能談得到創作。將來選定題材,自由地無拘束地去寫出文藝作品來,便是創作。創作是一種創造,其生命就在乎有新鮮的意味,無論文章或繪畫,凡是摹仿套襲的東西,決不配稱為創作。創作第一步的功夫是發現題材,留心觀察,隨時隨地可以發現。第二步還要使它成熟,到處留心,映襯到和題材有關的事項,一一收集起來,使內容豐富,打成一片。這情形正和做母親的用自已的血液養分去培養胎兒一樣。題材成熟了,這才可以寫出來。
5、觸發:通過讀與寫,觸發新價值。
讀書的目的,重在收得其內容之意趣,否則只是文字的游戲而已。勿只把文字當文字讀,勿只從文字上去學文字。讀書貴有新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讀書時對于書中某一句話,覺得與平時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系,是觸發;覺得與自憶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獎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對于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觸發要是自已的新鮮的才好,我們如果襲用,就等于一味說人家說過的話,自已就不說什么了。還希望你于有字的書以外,更留心去讀讀沒有字的書,在你眼前森羅萬象的事物上獲得新的觸發。眼前一切東西都含藏著多方面的內容,什么都新鮮,什么都有意義。
三、寫作內容
寫作內容就是建房的過程,將準備的材料(字、詞、句)用一定的框架(詩、詞、劇、文)再結合建筑方式(寫作方式)組織起來,就完成了建造的過程。《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主要也是針對這部分,《紅色書》重點闡述的重點是原則,而《文心》則更加細致的剖析用處與用法。在邏輯上《紅色書》可能更加便捷,但細讀后發現《文心》更適合于我們中文寫作的文化。
1、字、詞、句、修辭:
文章的好壞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一是文法上有無毛病,二是用詞適當如否,三是思想的新鮮、正確、豐富與否。
字
中國文字有一個物性,是宜于偶數結合,一詞與別的詞相結合時,如果不成偶數,就覺讀起來不易順口。單字的詞與其他單字的詞相結合成又字的詞或句,是沒障礙的。雙字的詞,如果是形容詞,有的勉強可與音字的詞相接,有時非加之字,的字不可,如惻隱心、藏書家、先生之道、寂寞的人。至于雙字的動詞,不能與單字的詞結合,如翻閱書籍不能寫成翻閱書,撫養兒子不能寫成撫養兒。
詞
每遇一詞,常聯想到這詞的相似或相近的詞,自已可細加比較,哪個范圍最廣,哪個范圍最狹?哪個語氣最強?哪個語氣最弱?一一要弄得清楚。富人四季衣穿,窮人衣穿四季,什么時候該 著什么衣服,和文字中什么意思用什么詞,情形相似。詞匯因地方、階級等用處不同,使用時要各得其所,才親切有味。每遇一詞,除確認其意義以外,再從各方面去領略其情味,這是很要緊的功夫。還有一種功夫要做就是對于詞類的感覺力的磨練。
什么詞什么性質,沒有一定,因所在的地位不同。作文、說話一樣的,在承接和轉折的地方最要留心,不要亂用,一定要辨別了前后的意思。不把詞的意義辨認清楚,就胡亂使用起來,讓人聽了覺得好笑,有時也弄不明白在說什么。有關涉及不熟悉或專業的詞要翻查辭典,才能把所有的詞認識得真切,運用得正確。
句式
一篇文字之中,有許多句子,這些句子如果都是構造差不多,讀起來就嫌平板不調和。句子未尾的作結,也有可以注意的地方,動輒用了“了”或“呢”來結束文句,讀起來不順口。要想文字的句調流利,句法須錯綜使用,切勿老用一種句式。除了有意義的重復外,句式及助詞務使交互錯綜,勿疊用同一的句式及同一的助詞。
名與句間的關系
上下文的呼應,上文若用“從前”,下句用“現在”,上句有“與其”,下句須用“不若”,上句用“的”結尾,下句也該用“的結”尾。標點符號也連帶注意,想不出調和的句去接,就將上句的標點改過,再想別的法子。
句式音節
用句平仄不必拘泥。一句之中,勿多用同音或聲音相近的字,多用這種字弄得文字象急口令。但兩個字連用還是不妨的,比如聯綿字:叮咚叮咚,軋接軋拉。用句時也要注意語調,要顧慮到文句的構造與感情兩方面。
運用修辭
修辭就是調整語言,使它恰好傳達出我們的意思。消極修辭是抽象的,知識的,只要說得明明白白,求意義上沒毛病即可。積極修辭是利用感覺的要素,積極地使所說、所寫的語言增加力量。積極修辭以適合情境為主,如擬人、層遞、鋪張、明喻、隱喻、暗喻、借喻、映襯等。
2、文體:詩、小說、記敘文、議論文、游記
(日記、戲劇、古文、文學史書等章節中作者也有詳細講解,因未個人理解不到位暫時整理)
詩
詩的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協的韻律,并不在乎詞藻的修飾。凡是含 有“詩的意境”的都可以稱為詩。詩是最精粹的語言,最生動的印象,普通散文沒那么精粹,所以篇幅大概比詩篇來得多,又并不純取印象,“詩的意境 ”轉差一點。作新體詩的人,不主張一定要押韻,但自然音節還是要講究的。那些上不上口的拗強的話語固然不行,日常掛在嘴邊的普通話也不配入詩,必須洗練得十分精粹了的,音節又和諧,又自然,才配收容到新體詩里去。詩的意境的得到并不在提筆就寫,而在乎多體驗,多思想。從前許多詩人,他們起初執筆的時候,并不是首首是名作,你們只要不去依傍人家,單寫自已的意景,就走上正路了。好詩本來像珍珠一樣,并不是每采取一回總可以到手的。從前的詩人像杜工部、白香山、陸放翁,作的詩都非常之多,然而真是好的也只有少數的一部分。
小說、敘事文、議論文
作者得留意著時令,然后自然景物,人事季節,才和敘述的故事相應。小說寫一個人物就得有一個人物的性格。單只根據實事寫成的,是報紙的記事、歷史的傳載之類的東西,就是敘事文。小說不一定要根據實事,即使根據著實事,也不像敘事文那樣記敘了實事便完事,還得含有作者從那些實事中,看出來的和一般人生有重大關系的意義,須將這種意義含在故事中間才是小說。如果在敘述一切經過之外加上許多意見,就不是小說而是一篇議論文。小說的作者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敘述上面,并不特別說明,讓人家看了他的敘述,自然領悟他的意義是什么。因為要把意義寄托在故事的敘述上邊,所以整個幫事的每一個節目都須含有暗示的力量,作者便不得不做一番選擇和布置的功夫。作者丟開照抄事實的辦法,而是根據他的經驗,去選擇人物,布置節目,創造出一個故事。小說講的是世間最真實的故事,然而不是某一件事的實錄。敘事文的本質是事情,敘事便是它的目的;小說的本質卻是作者從人生中間看出來的意義,敘事只是它的手段。
游記
游記兩種寫法,記敘:走到哪里,到達哪里,看見什么,聽見什么,平平板板記錄下來。印象的描寫:依了自已的感覺,把接觸的景物從筆端表現出來,猶如用畫筆作了一幅畫一般。印象原是心理學名詞,最普啟蒙的解釋,就是從外界事物受到的感覺形象,深印在我們的腦中。單就游記,僅僅“記敘”,結果猶如畫一張路程圖;如果能把印象寫出,卻同畫一幅風景畫一樣,這就是“描寫”。“描寫”比較“記敘”具有遠勝的感染力。像這樣截取一段來著手,叫作“部分的描寫”。大概印象的描寫同時須是部分的描寫。也不限于游記,除了說明文字和議論文字,都可有兩種寫法,一是通常的記敘,一是印象的描寫。
3、寫作方式
關于文章的組織,我國六段落的組織法:起、承、鋪、敘、過、結,西洋四段組織法:序論、立論、論證、結論,佛者學者三段落 :序分、正宗分、流通,不要讓這些文章公式拘束我們的說話和作文。我們要重視組織文章的原則三項,便是“秩序、聯絡、統一”。秩序:把所有材料排列成適宜的次第;聯絡:從頭至尾順當地連續下去,沒有勉強接筍的處所;統一:通體維持著一致的意見、同樣的情調,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即使不怎么好,至少是可以獨立的一篇了。
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寫出文章,第一步須先把材料分別選擇,尋出材料與材料的關系,使成為若干組,某組材料該怎么用,用在何時何些,非自已仔細布置不可。捉住了中心思想,將材料從正面反面旁面多方運用,不可專固執行著一方面。背景的功用,在乎借了周圍的環境把事物襯托,使事物的情味表現得更明顯,小說之中,憑空寫境的文字很多,對于其中人物的行動,常發生著有力的效果。遠近法是運用因遠近而變更物體大小高低的描寫方法,比如“月上柳梢枝”,“接天蓮葉無究碧”等,用于描寫景物的也很好。?
第四部分、修改
好文章都是改出來的,剛寫作完的文章就好比如新建好的毛壞房,要入住或吸人購買一定進行裝修。作者認為文字的毛病大都屬思想習慣和言語習慣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用詞、用語不適當:這種毛病 的原因在于認識詞與語的意義不確切;或者因為不曾他細思量,只顧隨筆亂寫,便把不適當的詞與語寫了上去。
意義的缺略和累贅:這種毛病的原因在于不曾把意義想得周全,便提起筆來寫;如果用作者的言語習慣不良,平時慣說那些支離的、累贅的話話,寫起文字來也會有這樣的病象。
意義不連貫、欠照應:一句話中,前后不相連貫,一串話里,彼此不相照應,這也是重大的毛病。
我們寫作文字,如果能夠避免這三種毛病,用詞、用語處處適當,每一句話意義都完全,也不累贅,而且一直到底,互相連貫,彼此照應,這樣我們的文字就通順了。
文章作成了最好自已仔細看過,有一句話、一個字覺得不妥當就得改,改得無可再改才罷手,這個習慣必須養成:做不論什么事情能夠這樣認真,成功是很有把握的。
? 第五部分 結束
《文心》的很多觀點與理念不僅僅用于說、讀、寫,有時一通類通的,可以用于畫作、英文,仍至其他。今天我同兒子探討中,也分享到用于化學、物理、數學等領域學習,他的受獲也頗多。因篇幅的原因,最后三句文中很有意義的話,來結束我的分享,當作我們的共勉。
特意求深切,結果往往平平;有時無意說幾句,寫幾句,重行回味,卻便是深切不過的了。
真要學的人是不一定要進學校的,學習的主體是我們自已,退學不是失學,惟有自已不要學習才是真正的失學。
一個人無論學什么,要學得好,能終身受用,得靠自已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