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常說“民以食為天”,我們還說“每天辛苦奔波,只為了碎銀幾兩”。食物為什么會成為我們永遠追尋的東西?我想不僅僅因為它可以填飽我們的肚子,還在于它可以慰藉我們的精神。
小時候家里窮,你要問我童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餓”。甚至在整個上學階段,這種餓的感覺一直沒有離開過我,現在想起來,那種餓的慌的感覺還是很深刻的。
所以從小到大,給我帶來溫暖的都是和食物有關。小的時候,父母如果去別人家里送禮吃飯,回來之后我總會飛跑過去翻他們的口袋,為此不少挨罵。如果能收到父母帶回來的一顆糖,那一定會高興一整天。
父母如果要去趕集,只要在我休息的日子,總是要哭著鬧著跟父母的腳,我家離鎮上15里,離縣城30多里,那時候,沒有公共汽車,來回都是靠兩條腿走,走的腳起泡,腿酸疼,只為了能夠吃到一根冰棍,或是一個米饃,或是一個油炸餃子。
上小學的時候,因為家離學校遠,所以每天早上起來吃個早早飯,一直到下午放學才能回家吃上飯,每天肚子都餓得咕咕叫。到現在都記得,第一個給我溫暖的老師是溫柔善良的姚老師,她的兒子跟我同學,她說兒子的飯吃不完,經常把她兒子的飯給我分一半。在那樣的年月里,如果有人肯分給你飯吃,那真的是你生命當中的貴人。
上初三時,因為要上晚自習,所以就住在學校,到周末才能回去一次,學校只提供米飯,每次周一去學校的時候從家帶一瓶菜,要吃到周六的(那時候只休禮拜天),但常常是吃到周三周四就沒了,或者是夏天的時候,吃上兩天后菜就餿了,吃不了了,那到后面幾天就得吃白米飯。我的班主任老師,比我們只大幾歲的大姐姐,經常把她碗里的菜撥一些到我的白米飯上。那時候我就覺得學校的廚師簡直是這個世上最厲害的烹飪高手。
后來上中專,第一次離開生我養我的小縣城,來到了市里,知道了什么叫貧富差距。班里那些飯卡一發下來就轉手賣給我們的城里同學,總是經常跟我們講起學校外頭哪家的肉夾饃最好吃,那時候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吃上一個肉夾饃,我相信那一定是世間最美味的佳肴。每次放假回家,媽媽一定會給我煮豬油甜酒雞蛋。媽媽總說我太節儉,在學校里沒吃好,所以要給我好好補補身體。還會給我煮肉丸,但肉丸經常會有一點臭味,說割了很久了,不知道我什么時候回家,就一直放在那,我總是責怪媽媽,不該把肉一直放到那,肉割回家就趕緊煮著吃了,干嘛要放臭了才吃,吃壞身子怎么辦。
后來參加工作了,自己有工資了,每次回家總會給爸媽買吃的帶回去,從他們高興的表情中能看出他們的滿足和喜悅。
食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味覺上的享受,它一定會將我們身邊的人和事聯系起來,成為我們人生歲月中記憶的符號,串聯起我們那些溫暖的過往、美好的當下和光亮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