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岡仁波齊》是一個沒有程式化劇本的概念,只是這個想法已經在我腦海里生長了十幾年。后來終于確定了拍攝方案:就是用一年的時間,跟著一組真實朝圣的隊伍拍攝。用一種苦行僧的方式,跟他們朝夕相處,同吃同住。也不事先規定劇情,就從他們本身的生活里挖掘故事和人物,我相信這里面一定能拍出有意思的東西。”——導演張楊
雖然這部電影沒有劇本,但導演心中早有大致故事走向和人物設定,他們按圖索驥,在尋找中遇到了斯朗卓嘎,成了電影的突破口,最終竟在同一個村子里找齊了符合預想的所有素人演員。如張揚導演所述,就把他們擱在一個日常生活的狀態里,從他們本身的故事和人物關系里發掘線索,再提煉出來進行戲劇化的表達。
看了三遍《岡仁波齊》(兩次院線、一次網盤),期間在網上查找資料,就是想理清人物關系與朝拜際遇,并試圖以個人想法進行解讀,因此若有偏差或“牽強”的地方都是我個人的想象與思考,與本片無關。(前兩段的列舉,也是為說明這個電影沒有程式化劇本,我只是根據電影所呈現出的故事脈絡進行揣測與解讀。)
首先,來看一下全片的人物關系。
緣起。楊培想完成弟弟(即尼瑪扎堆的父親)的遺愿朝拜岡仁波齊,尼瑪扎堆悔恨沒能帶著父親朝圣,同時為報答楊培叔叔養育之恩,遂決定春節后朝拜岡仁波齊。消息一出,得到家人、親戚、鄰里朋友的積極響應,有同屬馬的色巴江措與即將馬年生產的次仁曲珍、有因蓋房出事而欠債失意的仁青晉美一家、有因殺生太多敬畏因果想懺悔贖罪的江措旺堆、以及兒媳婦斯朗卓嘎和其娘家親戚的兩位少年。
11人,歷時一年,用身體丈量這2500公里的朝拜之路。這里面,有9歲的小姑娘、10多歲的少年、2、30歲的年輕夫妻、48歲的領路人、72歲的老人;從身份上看,有即將臨盆的孕婦、有自幼殘疾的少年、有家徒四壁的屠夫、有因蓋房意外而欠債失意的夫婦……有的為了馬年祈福、有的遭遇困楚、有的為了懺悔贖罪,但更多地是為了利益眾生而去朝拜。這支隊伍的構成,從年齡、身份等綜合來看,像不像是社會的縮影——多元又很實際。而里面的老人與小孩,我想這是一種傳承,9歲的小姑娘,就是信仰的未來、信仰的希望。
途中際遇
壹:新生(次仁曲珍)
這次朝拜之路,發生的第一個故事便是次仁曲珍生產。第一次看時滿腦子疑問:她不坐月子的嗎?她不坐月子的嗎?她不坐月子的嗎?但后來思考,新生兒,這便是開始。
貳:受恩
接下來,朝拜時遇到了蓋房子的人,他們熱情的招呼大家過來喝茶休息。攀談過后便告別,繼續踏上朝拜之路。
叁:頭疼(扎西措姆)
途中,扎扎跟媽媽(姆曲)說她頭疼,后來休息時,姆曲告訴她:“女孩子要多磕頭,長見識”。這里,兩次電影院字幕都寫的“磕頭長見識”,從網盤下載的版本翻譯的是“磕頭開智慧”。我比較傾向后者。
肆:善意提醒
朝拜時,遇到一位路過的大叔,他告訴屠夫磕頭時不要戴頭巾或帽子,指點小姑娘走得太多,告訴仁青晉美磕頭時額頭要碰地;再遇到時,大叔友善地邀請留宿,家中交流時大叔再次糾正了磕頭需要注意的事項細節、告訴大家如何發愿:“步伐與咒語相協調”、“如果你許了愿,要按照許愿的步伐走,最重要的是你磕頭的時候,要有一顆虔誠的心”、“朝圣是為了眾生祈?!薄诵斜赜形規?,這位大叔嚴格又慈悲,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長者、智者,他們會善意地提醒我們的不足之處,我們不僅要感激提攜,還要虛心接受并改正。
大叔的這段對話,讓我感觸頗深。虔誠,體現在每個細節,從身口意,到發大愿,一件事既然做了就要做好。正如印光大師說:「佛法從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p>
留宿的同時,他們幫忙耕地,這是知恩報恩。最后一晚我們發現,屠夫為了朝拜,下定決心戒酒了。
伍:苦難沒有盡頭,只有自己是出口(仁青晉美)
仁青晉美為了保護女兒而被山石砸傷腿,帳篷里談起爺爺父親與自己從沒做過壞事,為什么會如此不幸,覺得老天不公平,此次朝拜也祈愿其他人幸福安康。尼瑪扎堆說,“有很多人經歷過類似的苦難,但不同的是你們擁有一個好的心態。”
是啊,正因為我承受過苦難,才希望你們諸事如意,不必經歷。
我們或許都遭遇過不公、遭遇過苦難與不幸,肯定會質疑“Why me?”“為什么是我!?”。遇到難處時,我們是否能像仁青晉美那樣,依然葆有初心、心懷善良、充滿希望、積極生活,如果能夠處理好,那么便無所畏懼,沒有什么能打倒你。
佛教里說,因果通三世。今生的修善作惡,未必即生受報;今生的禍??鄻?,未必是由于即生的因素;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于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后世感報。
因為我們敬畏果報,因此不敢造作;因為我們明白因果,當遭遇果報時,我們從因上找,而不怨嘆。
陸:施恩
在他們休息時碰到朝圣的夫妻,叫他們過來喝茶休息,并送了糌粑。這便與“貳:受恩”呼應,從受恩喝茶到施恩叫別人喝茶,這是知恩報恩,將善意、友愛傳遞下去。
柒:不怕犯錯,怕不改過(江措旺堆)
短短的幾秒鐘,屠夫磕頭時等待蟲子爬過后再進行,這與他之前的屠夫形象形成強烈對比,包括了上面所述的戒酒,這一小小的舉動,反映出江措旺堆的慈悲心,代表了他的改過自新?!胺畔峦赖读⒌爻煞稹本褪墙胪炎詈玫捏w現。
改過要從哪里下手?要從最難的地方下手,這樣才能“德日進,過日少”。
佛教并不是說燒香拜佛就能消除業障、保佑平安順利,這是迷信,這是對佛教的誤解。佛像的意義,是一種提醒,要我們時刻記住并落實老師的教導,生以恭敬心、虔誠心??拇箢^,是在一次次五體投地的過程中,降伏內心的傲慢、嗔恨與嫉妒,而生起平等心、慈悲心與恭敬心。
《增壹阿含經》序品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狈鸾淌欠鹜拥慕逃?,是在我們明理之后,糾正自己的行為,以比法律規范力度還強的自覺性,去規范提升自己的行為與意識。
捌:理解與寬恕(尼瑪扎堆)
領隊尼瑪扎堆在距離拉薩100多公里處發生了車禍,因對方著急救助病人放他們走了。事故的處理不到3分鐘,一切是那么自然、平和。此后,他們共同拉車,返回前進,一步都不敷衍。
玖:打工賺錢(達瓦扎西)
到拉薩后,由于沒有錢去岡仁波齊,他們便開始打工賺錢,同時用磕頭換取住宿。這一點讓我感受到他們的隨遇而安,以及對身外之物的淡然。這必然是有充實亦滿足的內心,才沒有那么多欲望,需要錢時就去賺。另外,洗發少年達瓦扎西在拉薩認識了發廊姑娘,懵懂又悸動,他們互相理解又輕輕關懷。
拾:老人的善意與死亡(楊培)
在去岡仁波齊的途中,老人楊培將在火堆露宿的男子請到帳篷同住,人與人之間的接觸依然是那么溫暖、自然與信任。
也是今晚,老人開始夜里咳嗽。
老人家一路上基本不磕頭,僅誦經行走。拜岡仁波齊時,開始磕頭(略有咳嗽)。
可以看出,從那晚楊培邀請火堆路人同睡帳篷后,他們都是結伴一同前行的。
發現老人去世的那個早上,火堆路人也在帳篷里。在這里,沒有往常的眼淚與哀嚎,大家反應都很平靜,正是因為信仰,我們能夠理解這份平靜。老人無私奉獻一心向善的一生,能夠完成心愿朝拜岡仁波齊,并在這里毫無痛苦平靜的離世,是楊培老人本身的圓滿與福報。
最后請來喇嘛,背起老人去天葬的正是這位火堆路人,請認準他的向日葵發型。本以為這該是他的侄子尼瑪扎堆來進行,而火堆路人來背送老人的行為,我想不僅突出老人那晚留宿陌生人同睡的善舉,得到了善報;也代表了火堆路人對老人的知恩報恩。
最后,告別楊培?;鸲崖啡艘惨恢倍荚凇?br>
楊培老人的離世,呼應了朝拜一開始丁孜登達的新生,體現出生命以生老病死的輪回交替。一路上,我們受恩、施恩,傳遞善意,受到長者的提攜糾正,改過自新,與苦難的自己和解,理解并原諒他人過失……每個人物形象多多少少在十個故事中得以塑造而更立體。
全片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平和、順理成章。不管是頓頓吃糌粑、休息時堆瑪尼堆、每晚搭帳篷與誦經、棄車頭拉車、打工賺錢,還是在風雪里磕頭、水洼里匍匐,他們對外界、對境遇,是那么的波瀾不驚,泰然處之。果然,信仰能夠賦予一個人最充盈和堅實的內心,最終達到平和與安寧。
導演張楊在他的手記中寫道:“行走在路上的時候,你才能感受到世界之大。永遠有著與你截然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地方發生……見的世面廣了,也就不會把自己的內心局限在一個小格局里。”
嗯,我的引用也首尾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