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讀完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大呼過癮,每個故事都那么新奇有趣,甚至是荒誕不經,讓人大開眼界,身臨其境,像是跟三毛和沙哈拉威人做了鄰居,體驗了一把從未見識過的大漠生活。
不得不佩服三毛的筆力,她的文字樸素浪漫,不加修飾,卻又鮮活生動,充滿生活氣息。像是一位旅居在外的朋友和你聊天,不緊不慢的敘述相當有趣,讓你聽得著迷。你注意到她粗糙的臉色隱藏了生活的艱辛和不易,可黑亮的眼睛里卻閃爍著快樂和幸福。當你聽完了她的故事,心滿意足地和她告別,心里卻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哇,指甲油補人牙齒!”他被嚇得全部頭發唰一下完全豎起來,像漫畫里的人物一樣好看極了。
在《懸壺濟世》里,三毛出于善良和愛心,常給那些愚昧無知寧死也不去醫院的沙哈拉威婦女一些藥片,醫治她們的小毛病。誰知一發不可收拾,她被當地人看成無所不能的神醫,上門求醫的人絡繹不絕。無奈中,她只好趕鴨子上架,“非法行醫”,竟然屢次“手到病除”;當丈夫得知她要給產婦接生,怕她草菅人命,拼命阻止了她,可她呢,并沒有就此收手,依舊“執迷不悟",用一大瓶紅酒神奇地救了難產的母羊一命;又“異想天開”用指甲油給人補牙,竟然也起了作用。哈哈,這個三毛鬼點子真多,讓人見識了她的智慧,也看到了她的善良。
《娃娃新娘》讓大家見識了沙哈拉威人娶娃娃親的婚嫁風俗。女孩往往在兒童時期就要出嫁,而聘禮是父母嫁女兒時很大的一筆收入,“這簡直是販賣人口嘛!”在經歷了10歲的姑卡看似鬧劇的婚禮后,新郞還要在結婚初夜公然用暴力去奪取小女孩的貞操,并炫耀給朋友們看。嗐,這風俗真是愚昧落后不可教化也。
《沙漠觀浴記》又讓人見識了沙漠洗浴習俗。“我看見每一個女人都用一片小石頭沾著水,在刮自己的身體,每刮一下,身上就會出現一條黑黑的漿汁似的污洉……”一個女人已經刮得全身黑漿都起來了,沒有沖就去喂嬰兒吃奶,“她下巴、頸子、臉上、頭發上流下來的污水流到胸部,孩子就混著這個污水吸著乳汁。”那場面,真讓人惡心反胃。誰知,當地婦女每年春天還要去海邊用海水灌洗腸子,“一天要洗內部三次,一共洗七天才完畢”,這些聞所未聞的習俗,聽來讓人目瞪口呆,其精彩度真不啻于天方夜譚呢。
《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們也看到了一個樂觀、開朗、有智慧,有生活情趣的三毛,她和丈夫白手起家,在荒僻骯臟的墳地邊打造了一個“沙漠里最美麗”的家;他們樂于交友,樂于助人。對那些看似愚笨實則聰明、愛沾便宜的“芳鄰”,三毛和丈夫更是體現出了極大的忍耐度和憐憫心,任由她們去家里借東西,亂用她的化妝品,她從沒有嫌棄和厭煩。不難想像,沙漠的條件非常惡劣,生活也很枯燥,可在三毛眼里,這里的生活卻是如此有滋有味,如此鮮活有趣。
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里受苦時,我心里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
貫穿于《撒哈拉的故事》全文的主線是三毛和荷西的愛情故事。
三毛不是一個普通的女子,她像風一樣讓人難以把握。三毛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而荷西卻認為是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上除了父母,恐怕只有荷西懂三毛,他是上帝派來照顧三毛的吧。
荷西原本打算去航海,可為了三毛的理想,就不聲不響先去沙漠找了工作,安定下來,預備她單獨去非洲時好照顧她。他不是個浪漫的男人,也沒說過甜言蜜語,他只對三毛說:“我想得很清楚,要留住你在我身邊,只有跟你結婚,要不然我的心永遠不能減去這份痛楚的感覺”。這里,有荷西對三毛的遷就、包容和深深的愛,他用堅定的行動抓住了三毛那顆飄忽不定的心。
“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里受苦時,我心里已經決定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三毛成了荷西的妻子。
兩個人的婚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兩個人的家簡陋得不能再簡陋,可這并不影響他們愛情婚姻的甜蜜。荷西苦苦尋找一付完整的駱駝頭骨送給了三毛,三毛很高興,“正是最好的結婚禮物”。也許物質在婚姻里扮演的角色并不重要,精神的高度契合,價值觀、人生觀的高度匹配,生活方式的互相認同,兩顆靈魂才算是彼此找到歸屬吧。
“最好的愛情是兩個人彼此做個伴。不要束縛,不要纏繞,不要占有。”安妮寶貝是這樣說的。三毛和荷西是這樣做的。三毛在婚前一再強調婚后還是我行我素,荷西說,我就是要你我行我素,失去了你的個性和作風,我何必娶你呢。是啊,愛一個人,就是愛她最初的樣子。
結婚之后,荷西沒有過多地約束三毛,他支持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給她自由和空間,也陪著她去看沙漠風光,探訪當地風俗民情,甚至為了去尋找她喜歡的化石,險些喪失了性命。
《荒山之夜》正是本書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個故事,甚至讓人嗅聞到了死亡的氣息。在去大漠深處尋找化石的途中,荷西不慎陷入了泥沼,此時太陽即將落山氣溫驟降,周圍沒有任何有用的東西,返回叫人又來不及,形勢十分危急,荷西的生命危在旦夕。三毛瘋狂地四處亂跑,卻無濟于事。“我不能離開你!”三毛絕望地叫起來,要死一塊死。終于來了一輛吉普車,三毛上前求救,三個沙哈拉威男人非但見死不救,還要對三毛非禮。一場生死的拉劇戰在寒冷的夜幕下上演,三毛憑借自己的機智和勇敢,開車把三個男人引到迷宮山終于脫險。可荷西怎么辦?三毛急中生智,拆了汽車的座墊和輪胎,又把自己的裙子撕成布條,把荷西救上了岸。
這生死與共的一夜把倆人的心緊緊相連,那是三毛對荷西強烈的愛激發出的智慧和勇敢,感動了大漠之神護佑著夫妻倆走出困境。在危難的考驗面前,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情,而愛,是對你的不離不棄,是你我今生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和荷西在撒哈拉相濡以沫、共同生活的時光,是三毛一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三毛不是一個世俗中的凡人,她一生都在追求靈魂和身體上的自由。
她家境優渥,父母慈愛,她應該是一個乖乖女,可她不是。她崇尚自由,特立獨行,骨子里有的是不羈和叛逆。她的舉動往往不同常人,她說:“因為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蕓蕓眾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她不屑過安穩和平淡的生活,她不適應高度文明的現代城市,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和應酬,她感到局促和壓抑,“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昏頭轉向,意亂情迷。”
我猜想她的神經質,她的厭世,她的逃離,應該與上初中時被老師羞辱有關,正值花季的少女被懷疑數學考試作弊,那個混蛋老師當眾在她眼睛周圍劃了兩個零蛋并用語言羞辱了她。就此,三毛心理出現了嚴重障礙,患上了憂郁癥,也曾割腕自殺。少年時的心理陰影和成年后的幾次戀愛失敗的打擊,都為她以后一生的流浪埋下了前因。
我對三毛選擇在沙漠定居一直不解。她飄流過很多國家,“但始終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將我的心也留下來給我居住的城市。”她一直在尋找能讓她的心安靜下來的地方。而這個地方,就是撒哈拉。“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釋的,屬于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的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我想,這不是看破紅塵,不是自我放逐,而是靈魂的回歸,是前世的召喚吧。“撒哈拉沙漠,在我內心的深處,多年來是我夢里的情人啊!”廣袤的沙漠容得下她追求自由的心,她的不安和孤獨在這里被接納,被安放,被撫慰,她在大漠中有了歸屬感。也許她本就是一枝盛開在沙漠里的玫瑰,嬌艷欲滴卻又頑強堅韌頑強,只有在這片貧瘠的沙漠才能綻開燦爛的生命之花。
撒哈拉治愈了三毛,也成就了三毛。她收獲了愛情和婚姻,她與丈夫過著幸福的生活,也因《撒哈拉的故事》一舉成名,在全世界華人中掀起了流浪熱。“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出世般的自由與浪漫,灑脫與不羈,讓處在俗世不能自拔的人們羨艷不已,誰不幻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自由自在地流浪呢?可這一切都是假像,流浪的生活注定是苦樂摻半,沒有一顆像三毛一樣超脫凡塵的心,篤定受不了居無定所、溫飽無靠的流離之苦。
作為現代人,我們確實做不到像三毛一樣用一生去流浪,我們要腳踏實地過煙火生活,要為家人為未來打拼,要面對生活中的茍且,即使還有詩和遠方,也早已累得沒有力氣去追尋。那么,退而求其次吧,多讀幾本好書,去野外徒步,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給自己疲憊的心靈一個自由飛翔的機會,也不失為一次具體而形微的“流浪”吧。
想跟著三毛去流浪嗎?讀一讀《撒哈拉的故事》吧。